Android 系统架构
3. 碎⽚化
Android历经10余年的迭代,在流畅性、内存、续航、安全、隐私等⽅⾯都取得很⼤的进步,但Android系统的碎⽚化⼀直是痛点问题,带来不⼀致的⽤户体验。Android的开放性,是其长久发展的主要原因,让⼤多数的⼚商都选择Android系统,但开放性的背后是碎⽚化,从Android诞⽣⾄今问题就⼀直存在,Google⼀直在努⼒从技术⾓度来解决碎⽚化问题。从Android 8.0提出Treble项⽬,重新架构系统将system与vendor 解耦合,⽤于加快Android新版本的适配,效果并不明显,Google继续在后续的Android P以及Android Q⼀直在不遗余⼒地持续完善Treble项⽬,⼒争加快系统升级速度。如下图,⽬标是希望在保持Vendor不变的情况下,可以独⽴升级System模块。
Android 碎⽚化
Android系统碎⽚化,让安全、隐私问题存在风险,且存在体验不⼀致性问题,但⽼版本⼿机的OTA维护升级对⼚商来说成本是昂贵的,Google 感觉到对Android系统掌控⼒度不⾜,要想彻底改变,除⾮不让各⼤⼚商定制化,这势必导致Android⼿机完全同质化,⼿机⼚商就没法玩了,等于⾃掘坟墓,Google肯定不会这么⼲。于是,Google在Android 10.0提出了”Project Mainline“,将对隐私、安全、兼容性造成重⼤影响的少数模块独⽴成module,每个module打包成APEX格式(⼀种类似于APK的新
格式),由Google通过应⽤商店定期来升级,从⽽保证低版本的⼿机不会因为碎⽚化⽽得不到隐私、安全与兼容性的更新。这些module是由Google维护的主线,各⼤⼚商只能跟Google沟通并将代码upstream到AOSP主线。Google花费了⼤量的⼈⼒在努⼒完善并推⾏Mainline,Google希望统⼀管控的机制,⼚商希望最⼤的⾃由定制空间,这是⼀场有趣的⾓逐,笔者跟团队⼀起跟Google协商落地module的落地计划,最终将某些module影响较⼤模块争取Android 11再上
线,Mainline更新机制如下图。
Mainline更新机制
4. 应⽤演进
Android系统离不开各App来提供丰富的功能,下⾯再来简单说⼀说应⽤的⼀些技术演进。
移动端跨平台技术:从最开始以Cordova为基础(依赖于WebView)的Hybrid混合开发技术,到React Native的桥接(将JS转为Native)的技术,再到最新的Flutter技术。Flutter是Google发布的全新的移动跨平台UI框架,渲染引擎依靠跨平台的Skia图形库来实现,依赖系统的只有图形绘制相关的接⼝,可以在最⼤程度上保证不同平台、不同设备的体验⼀致性,逻辑处理使⽤Dart语⾔,执⾏效率⽐JavaScript⾼。另
外,Google内部正在开发的另⼀个操作系统Fuchsia的UI layer采⽤的是Flutter,也就是说Flutter天然可以⽀持Android、IOS以及未来的Fuchsia。在⼤前端⽅向,对于跨平台开发中⼀直在不断迭代中寻更好、更优的解决⽅案,⽬前来看Flutter还是更有优势。
google官方下载app应⽤架构:MVC模式(Model–view–controller)但Activity类过于臃肿,为解决这个问题,有了MVP(Model–view–
presenter),presenter不仅要操作数据,⽽且要更新view;再到MVVM(Model-View-ViewModel)
解决了MVP⼤量的⼿动View和Model同步的问题,提供双向绑定机制。
热修复与插件化技术:热修复的主要应⽤场景是为了让⽤户⽆感得修复线上缺陷,⽐如Tinker,Andfix,Sophix等。插件化是为了减少模块耦合,可减少主程序的规模,可按需加载,⽐如DroidPlugin,OpenAtlas等。关于各个热修复与插件化的细节不再展开,这⾥就说⼀点,Android 7.0对Native的NDK的调⽤限制是⼿铐,尤其是Android 9.0对Java层SDK的调⽤限制就是脚铐,那么对于Android应⽤想再搞插件化之类的⿊科技便是带着脚⼿铐跳舞,能跳但舞姿可能不太美观。
App Bundle:随着应⽤不断演讲,功能越来越复杂,且应⽤针对不同屏幕设备、不同国家语⾔资源都打包在同⼀个App,导致应⽤包不断增⼤,据统计⾃2012年以来应⽤包⼤⼩增长5倍。虽然现在⼿机的存储空间越来越⼤,但⽤户照⽚、视频等媒体⽂件品质在逐渐提升,导致设备可⽤空间逐渐紧缩。为此Google在去年Google I/O⼤会讲述Android引⼊新的App动态化框架(即Android App Bundle,缩写为AAB)。利⽤Split
Apk完成动态加载,使⽤AAB动态下发⽅式,可显著缩⼩应⽤体积,减少对存储空间的占⽤。
Kotlin:是Google推荐的官⽅静态编程语⾔,与Java互通,可相互转换。Kotlin编译成Java字节码,也可以编译成JavaScript,运⾏在没有JVM 的设备上,简洁安全。使⽤Kotlin更快速地编写Android应⽤,可以提⾼开发者的⼯作效率,少编写样板代码,被称之为 Android 世界的Swift。⾕歌开发者社区
做过⼀个问卷调查,⼤概有40%的Android开发者已使⽤过Kotlin。这⾥并⾮⿎励⼤家⼀定都要使⽤Kotlin,学习新语⾔就像⼀次投资,要权衡团队成本与收益之间的利弊。
5. Fuchsia
2016年开始,Google有⼀超过百⼈的⼯程师团队秘密研发⼀款名为Fuchsia的新系统,该团队很豪华,有来⾃Android、iPhone、WebOS、Chrome、Flutter等核⼼⼯程师,这么多优秀的⼈在⼀起研发这个项⽬,的确值得期待。Fuchsia的内核采⽤Zircon,UI层采⽤Flutter框架,底层渲染Escher,⽀持Vulkan作为底层Graphics API。
提到Vulkan,顺便说⼀下,去年笔者在美国跟Android团队讨论到并问及Vulkan未来的规划,Google表⽰未来⼏年会⼤⼒推⼴Vulkan技
术,Vulkan是⼀种跨平台的⾼性能低开销的图形接⼝,在移动设备上⽐OpenGL ES有着更出⾊的表现。Vulkan将会是未来Android平台的⼀个发展⽅向,尤其是游戏领域,⽐如王者荣耀Vulkan版本。
在2017年5⽉,Google的Android⼯程副总裁Dave Burke称Fuchsia是早期实验项⽬,⽽在⾕歌内部有很多这类实验项⽬,存在很⼤未知变数。2017年11⽉,Google研发⼈员表⽰Fuchsia⽀持Swift,⾜见打造统⼀操作系统的野⼼。在过去的Google I/O⼤会只字未提及
Fuchsia,Google官⽅回应不清楚Fuchsia会在出现在什么设备。
Fuchsia会是Android的终结者吗? 笔者认为⾄少未来五年内不太可能取代Android。当年为了和苹果iOS抗衡,Android系统研发作为Google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Android诞⽣依然花费了Google 3年时间。⽽Fuchsia只是公司⽬前的实验项⽬,且Fuchsia并⾮基于业界成熟Linux内核,⽽是采⽤全新Zircon内核,项⽬⼯程路还很远。
笔者简单研究了⼀下Fuchsia系统源码,总结了⼀下Fuchsia的整个技术架构图如下所⽰。
Fuchsia技术架构图
从Fuchsia技术架构来看,内核层zircon的基础LK是专为嵌⼊式应⽤中⼩型系统设计的内核,代码简洁,适合嵌⼊式设备和⾼性能设备,⽐如IOT、移动可穿戴设备等,⽬前这些领域标准化级别的垄断者。以及在框架层中有着语⾳交互、云端以及智能化等模块,由此笔者揣测未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