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
前言
归化”与“异化”是英汉翻译中常面临的两种选择。 所谓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 的作品;“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 儿。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
异化等同
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 相比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 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 有的文中把归化等同于意译, 于直译, 这样做其实不够科学。 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 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 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 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 的不同态度。 两对术语相比, 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 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
功能翻译的创始人是德国学者莱斯( K.Raith )。1971 年, 莱斯在她的 《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 一书中首先将文本功能 列为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 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
特殊 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即从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进 行了诠释并对如何翻译进行了指导, 它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核 心”,同时兼顾原文作者、 翻译发起者和译文读者多变关系的理 论。它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 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 发,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它
指导译者在翻译时从翻译目的着手, 而不像传统所说的那样先考 虑归化还是异化,在功能理论里,归化和异化都只是实现目的的 手段,需要时则随时采用。这样,归化和异化的使用便有了一个 明确的标准一即翻译目的。下面笔者借助功能翻译理论原则对
飘》的两种译本进行比较、评价,来进一步探讨归化和异化的 问题。
、归化手法的运用 飘》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 . 米歇尔的力作,自从二十世纪
三十年代发表以来,已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至今畅销不衰。截 至目前为止已有多种译本。本文采用的是傅冬华先生 blond1979 年浙 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译本和黄怀仁、朱莜若 1990 年浙江文艺出 版社的译本。傅冬华先生在翻译《飘》时,他认为不应该对美国 的南北战争予以过多关注,认为“这本书描写的美国南北战争, 和我们现在相隔几乎一百年, 地隔数
万里,又跟我们自己的事情 有什么相关呢?”所以他翻译的目的很明确, 就是让读者,即普 通中国老百姓了解这个故事, 正如他在译文序言里所说: “获得 如闻其声的效果。”
在这种目的的引导下,傅冬华先生在翻译时多处采用了翻译 中的归化手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人名和地名中国化。为了让译文符合中国读者的文化意 识,傅冬华先生有意将人名和地名翻译成了具中国彩的名字。
例如:
Red Butler 白瑞德
ScarlettO 'Hara 郝思佳
Melanie Hamilton 韩媚兰
AshleyWilkes 卫希礼
2. 傅冬华先生翻译时省去了一些环境描写和心理分析。 例如 第三十五章删节了约八九千字关于 Scarlett 的心理和 Tara 庄园 的描写,又如第四十一章删节了约四五千字关于 Scarlett 的心 理描写。傅冬华认为一些冗长的描写和心理分析跟情节的发展没 有多大的关系,并使读者厌倦,因此毫不客气地将整段删节。他 的目的是在求忠实于全书的趣味精神,不在求忠实于一枝一节。
从全文来看, 傅先生的译文是归化的典型。 但归化手法的使 用并不意味着译文就不是好译文。 傅先生的译文面世后, 得到了 中国读者的喜爱。 从翻译角度看, 傅先生的译本达到了预期的目 的一一使《飘》的故事在中国得到普及。
傅先生在翻译时为达到翻译目的,采取了大量的归化手法, 他在采取这种手法, 达到预期目的, 但忽略了原作者的写作意图, 违背了忠诚原则。原文作者玛格丽特 . 米歇尔写作时,以美国南 北战争为历史背景, 目的是反映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时尚风俗。
傅先生在翻译时却把原文中诸如此类的大量描写进行了删节, 背于原文。
二、异化手法的运用
傅冬华先生的译文是归化的典型代表, 而黄怀仁和朱筱若翻

译的《乱世佳人》则是异化手法的典范。下面我们对应傅先生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