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与TCPIP协议基础知识整理
OSI模型与TCP/IP模型
1、OSI模型
tcpip协议pdf在计算机⽹络产⽣之初,每个计算机⼚商都有⾃⼰的⼀套⽹络体系结构概念,他们互不相容。因此,国家标准化组织(ISO)在1979年建⽴了⼀个分委员来专门研究⼀种⽤于开发系统互联的体系结构,称为OSI,OSI是⼀个协议规范的集合,它并没有提供⼀个可以实现的⽅法,⽽是描述了⼀些概念,⽤来协调进程间通信标准的制定。所以OSI模型不是⼀个标准,定义了连接异种计算机的概念框架,这个框架使得全球范围的计算机可以进⾏开放式通信。
OSI参考模型也采⽤了分层结构技术,它是⼀个具有7层结构的体系模式(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发送和接收信息所涉及的内容和相应的设备称为实体。OSI的每⼀层都包含多个实体,处于同⼀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OSI参考模型把⽹络系统分为7层,每⼀层都去实习不同的功能,每⼀层的功能都以协议形式正规描述,协议定义了某层同远⽅⼀个对等通信所使⽤的⼀套规则和约定。每⼀层向相邻上层提供⼀套确定的服务,并且使⽤与之相邻的下层所提供的服务。
物理层:物理层是OSI参考模型中的底层,主要定义了系统的电⽓、机械、过程和功能标准。例如:电压、物理数据速率、最⼤传输距离等。物理层传输的基本单位是⽐特流,即0和1,也就是最基本的电信号或光信号。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是在通信实体间建⽴数据链路联接,传输的基本单位为帧。数据链路层为⽹络层提供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服务。数据链路层有MAC(Media Access Control介质访问控制⼦屋)和LLC(Logical Link Control 逻辑链路控制⼦层)组成,MAC主要负责逻辑上识别不同协议类型,并对其实⾏封装,即数据链路层接收上⼀层并且添加更多的控制信息,然后把封装好的帧分组传送到其⽬标设备。
⽹络层:⽹络层主要为数据在结点之间传输创建逻辑链路,通过路由选择算法为分组选择最佳路径,从⽽实现拥塞控制、⽹络互联等功能。⽹络层提供的服务有⾯向联接和⾯向⽆联接的服务两种。⾯向联接的服务是可靠的联接服务,在数据交换之前必须建⽴起联接,然后传输数据,结束后终⽌之前的联接服务。⾯向⽆联接服务是⼀种不可靠服务,不能防⽌报⽂的丢失、重发或失序。但⾯向⽆联系服务优点在于其服务⽅式灵活⽅便,并且⾮常迅速。
传输层:传输层是⽹络体系结构中⾼低层之间链接的⼀个接⼝层,不单单是⼀个单独的结构层,⽽是整个分析体系协议的核⼼。传输层主要功能为负责总体的数据传输和数据控制。传输层在整个OSI模型中⾮常重要,主要有两个协议⼯作:TCP和UDP。TCP是传输控制协议,UDP是⽤户报⽂协议。
会话层:会话层主要功能是负责维护两个节点之间的传输来联接,确保点到点传输不中断,以及管理数据交换功能。会话层可以通过对话控制来决定使⽤何种通信⽅式,全双⼯通信或半双⼯通信。
表⽰层:数据表⽰形式的控制层,其主要功能是把应⽤层提供的信息变换为能够共同理解的形式,提供字符代码、数据格式、控制信息格式、加密等的统⼀表⽰。表⽰层的作⽤之⼀是为异种机通信提供⼀种公共语⾔,以便能进⾏互操作。
应⽤层:OSI模型中的最⾼层,是直接⾯向⽤户的⼀层。其功能是实现应⽤进程(如⽤户程序、终端操作员等)之间的信息交换。同时,还具有⼀系列业务处理所需要的服务功能。
2、TCP/IP模型
TCP/IP参考模型是计算机⽹络的祖⽗ARPANET和其后继的因特⽹使⽤的参考模型。TCP/IP是⼀组⽤于实现⽹络互连的通信协议。Internet⽹络体系结构以TCP/IP为核⼼。基于TCP/IP的参考模型将协议分成四个层次,它们分别是:⽹络接⼊层、⽹际互联层(主机到主机)、传输层、和应⽤层。
⽹络接⼊层:⽹络接⼊层与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相对应。它负责监视数据在主机和⽹络之间的交换。
⽹际互联层:⽹际互联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络层,主要解决主机到主机的通信问题。它所包含
的协议设计数据包在整个⽹络上的逻辑传输。
传输层:传输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为应⽤层实体提供端到端的通信功能,保证了数据包的顺序传送及数据的完整性。该层定义了两个主要的协议:传输控制协议(TCP)和⽤户数据报协议(UDP)。
应⽤层:应⽤层对应于OSI参考模型的⾼层,为⽤户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服务,例如:FTP、Telnet、DNS、SMTP等。
模型对⽐
相同点
OSI参考模型和TCP/IP参考模型都采⽤了层次结构的概念。
都能够提供⾯向连接和⽆连接两种通信服务机制。
不同点
OSI采⽤的七层模型,⽽TCP/IP是四层结构。
TCP/IP参考模型的⽹络接⼝层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定义,只是⼀些概念性的描述。⽽OSI参考模型不仅分了两层,⽽且每⼀层的功能都很详尽,甚⾄在数据链路层⼜分出⼀个介质访问⼦层,专门解决局域⽹的共享介质问题。
OSI模型是在协议开发前设计的,具有通⽤性。TCP/IP是先有协议集然后建⽴模型,不适⽤于⾮TCP/IP⽹络。
TCP/IP参考模型的传输层是建⽴在⽹络互联层基础之上的,⽽⽹络互联层只提供⽆连接的⽹络服务,所以⾯向连接的功能完全在TCP 协议中实现。反观OSI参考模型的传输层是建⽴在⽹络层基础之上的,⽹络层既提供⾯向连接的服务,⼜提供⽆连接的服务,但传输层只提供⾯向连接的服务。
OSI参考模型的抽象能⼒⾼,适合与描述各种⽹络;⽽TCP/IP是先有了协议,才制定TCP/IP模型的。
OSI参考模型的概念划分清晰,但过于复杂;⽽TCP/IP参考模型在服务、接⼝和协议的 区别上不清楚,功能描述和实现细节混在⼀起。
TCP/IP参考模型的⽹络接⼝层并不是真正的⼀层;OSI参考模型的缺点是层次过多,划分意义不⼤但增加了复杂性。
OSI参考模型虽然被看好,由于没把握好时机,技术不成熟,实现困难;相反,TCP/IP参考模型虽然
有许多不尽⼈意的地⽅,但还是⽐较成功的。
3、封装与解封过程
封装过程:
应⽤层数据经过传输层封装头部形成TCP报⽂段或UDP数据报。(TCP报⽂段头部最少20个字节,剩下有40字节的选项;⽽UDP报⽂段最少8个字节)
传输层的报⽂段当做⽹络层传输单位的数据部分,再加上⼀个IP头部组成IP数据报。报头固定长度为20字节,还有40字节可选部分。
⽹络层的IP数据报作⽂数据链路层传输单位的数据部分(可能有分⽚),数据部分的头部有14个字节帧头,还有4个字节帧尾;数据帧的⼤⼩范围为64字节-1518字节(包括头部)。⾄此帧不再继续封装,帧数据最终成为了在物理⽹络上的传输的字节序列。
帧转化为⽐特流。
解封过程:
当数据帧到达⽬的主机的时候,沿着协议栈向上传递。每⼀个帧根据头部信息识别对应不同的协议,将数据部分(IP数据报)分发到不同⽹络协议指定的区域中。
⽹络层识别IP数据报的报头,将分⽚的数据部分组装成完整的传输层报⽂段,分发到报⽂段不同协议指定的区域中。
传输层根据报⽂段头部的端⼝号,将数据部分发送到指定的操作系统端⼝中,最后数据到达⽬标的应⽤程序。
到达应⽤层,应⽤程序会收到被操作系统封装前的源应⽤数据(经过了各种解码/译码)。在应⽤程序看来,数据包封装/解封装好像是没有发⽣过⼀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