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自查报告
人:杨印根
      型:通 
      院: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计算中心)
          科:
      间:2004
一、课程建设的主要历史沿革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学生人数多、专业面广、影响大。随着基础教育全面实施以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掌握必要的计算机应用知识和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必备的素质要求。
教育部早在1994年就为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育制定了明确目标,为了使学生具备21世纪需要的科学素养和基本技能,教育部提出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三个层次的教学体系。
我校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就由计算中心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内容为:计算机基础知识、DOS操作系统、汉字输入法、WPS文字处理系统。共54学时,其中理论课36学时、上机实验课18学时,在大一开设。
1999年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全面改革,增加了WINDOWS95OFFICE97、计算机网络等新内容,并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同时增加了上机实验课时数(由每周1机时增加到3机时);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2002年又提升了操作系统和OFFIC的版本(提升为Windows98 + Office2000),同时加强了网络基础和INTERNET等内容的教学。现在该课程共90学时(3学分),其中理论课45学时、上机实验课45学时,在大一上学期开设。
近几年来,每年学习该门课的学生都达到5000多人,属于课时比较多、量大面广的通识课程。由于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掌握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后续计算机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所以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中,该门课程都普遍受到了重视。今年下半年教育部对我校
本科教育水平评估时,将抽考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能力和水平,这将直接影响到我校的评估成绩;国家考试中心也每年组织两次计算机等级考试来检查非计算机专业在校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和能力,我校还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学位挂钩,这对于强化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从学生的毕业就业来看,通过等级考试的学生更易获得用人单位的录用和认可。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紧紧围绕第一层次设置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使大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并能熟练上网查询、传输信息。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和多媒体基础知识、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Windows98的操作和使用、Office2000的使用等。
目前主要由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计算中心)信息技术教研室承担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其主要任务是负责该课程的建设、制订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按照大纲组织教学和考试、编写教材等工作。该教研室聚集了计算中心全体教师,拥有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有20余名教师参与该课程的教学,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博士(含在读)2人,硕士(含在读)10人。实践教学的机房管理由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中心负责。
二、师资队伍
主要包括:师德师风,主讲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和学科结构、学术水平等。
1.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师德师风建设
教师队伍知识结构较好,年龄结构合理,课程主讲教师都是教学能力强、教学科研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其中教授(硕士生导师)3名,副教授4名,讲师5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汇编语言要什么基础2人,硕士学位教师5名。5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占85%,所有教师都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均承担了各级各类科研(教研)项目。
除了课程负责人和主讲教师以外,还有多名年青教师参与开课程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课堂教学、学习辅导和实验指导。
计算中心非常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把我校几十年发展历程中凝练出“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的为师之道融入每个教师的教学当中。要求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善于学习,不断钻研学问,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并重,教育学生做有益于社会的人,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广大教师教书育人,身
体力行,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利用上课、上机辅导和网络积极与学生交流沟通,近年来计算中心有一大批教师获得了“三育人”标兵、百优教师、优秀教学质量奖等奖励,师德师风建设取得了成效。
2.中青年教师的培养
在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上,注重科研和教学的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近年来先后共选派5名教师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著名高校访学、进修,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资助、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3人)、硕士学位(10人),提高学历层次;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校各种课堂教学竞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课件制作大赛,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和应用的水平;组织骨干教师与督导组专家座谈,共同探索该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新路子;积极组织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
课程组的教师都主持、参与了科研和教研项目,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大部分教师均具有
十年以上的教学经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普遍较好,在近三年的教学评价中,均被评为优良。
本课程负责人杨印根教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主持、参与省级及校级科研、教研项目共计八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和省级期刊上公开发表论文共计二十篇,主编并出版《计算机文化基础》。曾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和华中电业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项,现任计算机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目前主持省级教改资助课题、校重点课题《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积极推进对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进行综合改革,包括探索人才培养目标、更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验教学管理,系统研究并建立一套科学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促使我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聂承启教授,是一名有影响的计算机专家,曾任计算机系主任、计算中心主任,现任计算中心党支部书记,硕士生导师。具有40年的高校计算机教学历程,兢兢业业、诚诚恳恳地在江西师大教学岗位上辛勤地耕耘,教学和科研成果突出,业务考核,年年评为优秀。92年作为高访赴美国奥克兰大学访问与学习,取得优异成绩按期回国。《江西师大报》分别在95625日和991220日刊登了该报记者的专访文章《执著科研倾心教学》和《
一片冰心在玉壶》。95627日《江西日报》以肩负祖国重托不忘祖国期望为题报导了他的出国事迹。他非常注重教学改革,积极进行教学研究与实践。先后主持完成了教研项目《计算机概论课题教学研究》、《把握逻辑思维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把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及新技术、新概念带入教材与课堂,提出了理科学生课堂上的连续逻辑思维规律的论点,有效地指导了课堂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学生反应,他的课堂教学语言幽默,讲授透彻,方法灵活多样,经常组织学生课堂讨论,鼓励学生上讲台、写小论文,讲述理论问题的思想实质,抽象概念的生动比喻。 
王声决教授,担任信息技术教研室主任工作,积极探索与实践计算机公共课的考试方式改革与实践性环节上机操作考试,编写判分程序(windows题和C语言题),参与全国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等级考试(江西考区)上机考试判分程序的编写。获一次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西省第八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9——19997月在清华大学做访问学者,参与了企业网络系统集成课题的研究,是计算机网络专家、硕士生导师。
敖小玲副教授,从事计算机教育十余年,先后担任过《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及应用》、《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
SQL Server2000》、《软件工程》、《计算方法》等课程的教学,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年教学质量评价为优秀。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方法研究,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学一直受学生的欢迎。运用先进的手段辅助教学,所授课程都编制了多媒体课件,并投入使用。参加编制的课件在学校首届多媒体课件制作大赛中获一等奖,并获江西省高等学校多媒体教学课件三等奖。参与江西省教育厅2项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参编《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一本。
熊刚副教授,从教十余年来,系统地讲授了《计算机文化基础》、《实用软件》、《C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高级语言与软件技术》、《数据库原理及其应用》、《软件工程》等课程,超额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工作量,每学年平均授课超过250余课时,教学中能根据教学计划的要求组织课堂讨论,指导学生上机实践。教学效果好,在2001年、2002年教学质量评估中先后2次被评为优秀。获2001年度全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是一名教学业绩突出、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青年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还积极地开展本学科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工作,取得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十余篇,参研的省级教研课题《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获江西省高等教育第八批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自1999年以来,
独立承担并完成了《“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江西考区)”数据统计分析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目前正主持一项校级重点教改课题,同时已完成一项校级教学研究课题。
 4.教学研究成果
1)教改课题
普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智能教学系统的改革与实践,省级教改资助课题,聂承启主持(获江西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省级教改资助课题,杨印根主持;
新世纪高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材建设,省级教改资助课题,王声决主持;
基于源代码分析的《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省级教改资助课题,李雪斌主持; 
高校信息技术课程与双语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省级教改课题,王昌晶主持;
高校培养IT人才的教学改革研究,江西师大重点教改课题,熊刚主持.
2)教研论文
杨印根.吴克捷.徐武.周卫东,大学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计算机时代,2005.11(待发)
杨印根.吴克捷,基于Internet 的在线异步答疑系统,计算机与现代化,2002.6
吴克捷.杨印根,师范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2002会议论文集
尹红.熊刚,论21世纪IT专业人才的培养,江西高教研究(第四卷)
吴克捷.杨印根,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江西高教研究(第三卷)   
敖小玲等,宽带网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继续教育论文集(2003
敖小玲等,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全国计算机新科技与计算机继续教育论文集(2001)(中集)
敖小玲等,计算机教育中入门语言的教学思考,程序设计语言与教学进程 电子工业出版社
三、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课程内容体系结构,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与目的,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等。
1.课程内容体系结构
该课程紧紧围绕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设置教学内容,其目的就是提高大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使大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熟练利用网络查、存储、传输、处理信息。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软硬件和多媒体基础知识、网络基础和INTERNET应用、Windows98的操作和使用、Office2000的使用等等。注重非计算机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和应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环节的教育与训练,为后续计算机课
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