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角度谈翻译的“厚译”
摘要:本文以功能翻译的核心理论-----目的论为依据, 通过对厚译概念、厚译的表现形式及其目的的阐释,指出在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厚译可以弥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实现读者对原文的透彻理解以及对译文的接受。
关键词:目的论;厚译;翻译策略
Skopostheorie and the Strategies for Thick Translation
Abstract:Based on Skopostheorie—the core theory of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and after careful analyses of the concept, forms of expression and aims of thick translation,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in the rich cultural and language environment,thick translation can fill the gap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thus making readers accept and understand the source text thoroughly.
Key words:Skopostheorie;Thick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trategies
翻译不仅仅是将一种语言文字变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简单转化,其背后所蕴含的是译者赋予的文化目的。翻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翻译目的的影响和制约,翻译目的是否得以实现是翻译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严格的“对等”理论中解脱出来,将目的置于研究的首位,在翻译史上的“厚译”
译本就是带有明显翻译目的的翻译。
一、目的论
“目的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从功能和交际的角度出发来考察翻译的理论,是德国的功能派翻译理论(functionalist translation theory)的基础。“目的论”以交际理论、行为学、文本语言学、文本理论以及接受理论的研究成果入手,它的三个重要概念为翻译行为、委托人和委托,而翻译目的成了一切翻译活动的首要法则。
“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包括译者的目的和译文的交际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由译文活动的发起者,即委托人来决定,当译者集委托人身份于一身时,译者的目的和译文的交际目的便融合在一起,以此来实现翻译以原文为基础,有目的的,人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目的论”包括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又以目的原则的实现为前提。为了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和译者的目的,译者应关注译文在译入语中的可接受度以及译文的可读性,确保在最大程度上译文与原文的忠实度。“目的论”是将充分(adequacy)而不是对等作为翻译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译者的作用。正如弗米尔所说:“目的论把译者的职责列入了议程,扩大了译者的责任范围,指出译文必须发挥预期的功能以达到既定的目标。”[1] 187
二、厚译
在翻译语境中,“厚译”的概念由夸梅•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h 在
其著作《厚译》(Thick Translation)一文中提出,指的是“通过注释和评注的方式将文本置于丰富的译语文化和语言环境中的翻译”[2] 817在《厚译》一文中,阿皮亚由几句非洲契维语的谚语翻译入手,在他看来,我们所翻译的是话语,这就意味着每句话语所表达的远不止其字面意义,即话语存在会话含义。谚语本身承载着浓厚的文化信息,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因子,在翻译包含特定文化因子的文本时,为了更好地传递原语文化,弥补在译语文化中的缺失,译者提供大量背景信息,采用扩大信息量的厚译法,旨在帮助译文读者对原语文化、原语的表达方式有更好的了解。从形式上看,尽管译本比原本厚重了很多,但文化精髓和内核却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传递,因此,厚译多被视为一种能够弥补翻译中的文化缺失的翻译策略。
三、厚译的表现形式及其目的
在翻译策略中,厚译指的是原文本中所没有的,译者后来添加的译文,旨在主要指出论述的精髓、解释专业术语和概念,对作者的观点进一步拓展等。
(一)论述精髓的突出
翻译过程中,用几句话对翻译片段或一个段落对某一个章节进行总结,以此来突出译文的论述精髓。
例1:As the peculiar form of energy we call magnetism may be transmitted from a loadstone to a piece of steel,from the steel to a piece [3] 67
译文:盖羯摩方可磁气,其始在磁石也,俄而可移植入钢,由钢又可移植入镉,辗转相过,而皆有吸铁之用。[4] 1378
例2:Compared with the long past of this humble plant,all the history of civilized men is but an episode.[3] 2
译文:此区区一小草耳,若迹其始祖,远及洪荒,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故事有绝无可疑者,则天道变化,不主故常事已)[4] 1324
上两例的划线部分均为译者的厚译。在科技十分落后的旧中国,例1对磁铁的性能做进一步的解释有助于读者的理解、接受;例2中译者将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的名句“一切皆流”的理念融入翻译实践中,通过江河的比喻,进一步强化了原文“小草之说”的概念,增加的解释和补充比喻强调了原文论述的精髓:即诸行无常,万物恒变的观点。
(二)术语概念的诠释
在向读者介绍专业术语和概念的同时,为了便于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译者对相关概念做进一步
解释,这对于译文读者获得相关的文化背景信息、理解文化语境、领略译文的艺术效果具有良好效果。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得到扩充,认知能力得以提高,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译文的关联性,在如下例证中,译者采用了文内释义法,为译语读者提供便于理解的文化背景知识:
百花齐放Let a hundred flowers bloom—to permit the airing
铁饭碗iron rice bowl—China’s system of lifetime job and income security
黑孩子black children,who are born in violation of China’s one-child policy
脚注也是厚译的一种补充形式,在诗歌的翻译中尤其多见,
例1:,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On the opposite bank a songstress,who knows not the sore,
Over lost sovereignty,is singing Flowers in the Back Park.
( Flowers in the Back Park—short for Jade Trees and Flowers in the Back Park,
the title of a smutty song composed by the last sovereign of the Southern Dynasties,who had indul
pinesged in pleasures and finally lost his sovereignty ) [5] 46
《后庭花》是由南朝陈后主所作,意味着亡国之音,糜烂之歌。对于《后庭花》这一文化用词,西方读者鲜有所闻,在卓振英和刘筱华的译本中对此加以脚注,补充了文化信息,提高了读者的理解度。
例2: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王维:《洛阳女儿行》)
He cherishes his darling love so much
As him self to teach her dances;
And gives away his coral in sheer spite
Since his emerald entrances.
(In Chinese literature, an “emerald” connotes a girl of great beauty but from a lowly family.)[5] 89
在封建社会中,有一种很普遍的社会现象:小家女子一旦嫁与豪门阔少,便由贫贱之身一跃而为身价百倍的贵妇人,恃宠享乐。娇贵异常;而不遇之女,即使美颜如玉,亦不免终生沦于贫贱境地。王维的《洛阳女儿行》讲述的就是一个出身低微的女子嫁入豪门的故事。诗中其夫正当青春年华,身享荣
华富贵,意气骄奢,亲自教她跳舞,其怜爱之情,一如刘宋汝南王之于爱妾碧玉。“不惜珊瑚持与人”,将“良人”骄奢豪富之态现于纸上。细玩诗意,诗人是借“狂夫”之相,以形“洛阳女儿”的娇贵之态。在诗中,“碧玉”指的是小家碧玉,即出身不高的美貌女子,这是原语读者很容易领会的,而“碧玉”一词在目的语文化中却没有这样的涵义,因此译者则将这个词保留在译文中,然后再通过厚译脚注的方法来使译文读者易于理解领会。
(三)原作观点的拓展
着眼于读者的接受因素,结合主体文化中特殊的时代语境,译者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译本进行主观能动的译本观点的进一步阐释和拓展,使译本实现在目的语国“文以载道”的功能。
美国诗人郎费罗的长诗《沧桑艳传奇》(Evangeline,1847)故事以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叙述了阿卡迪亚一个和平的村庄遭到法国殖民者焚毁,少女伊凡吉琳及其未婚夫被迫离开家乡,流离失所,经过辗转寻觅,终于在死亡中团聚的过程。这首六音部无韵体诗歌着意描绘宁静的田园景和劫后被拆散的恋人的痛苦,自然引起了中国诗人的共鸣。作为“文化守陈者”的吴宓,在翻译该诗时,认为曾像阿卡迪亚一样,人民安居乐业的祖国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陆沉经年。相比较原作移山海,断金石的爱情故事,译者在翻译中更强调原作在当时政治格局下的微言大义。
如开首(The prelude)《蝶恋花》一曲:
This is the forest primeval.The murmuring pines and the hemlocks,
Bearded with moss,and in garments green, indistinct in the twilight,
Stand like Druids of eld,with voices sad and prophetic,
Stand like harpers hoar,with beards that rest on their bosoms.
Loud from it rocky cavern,the deep-voiced neighboring ocean.
苍莽松树千年老,败叶残跫,满地鸣愁恼。陵谷劫残人不到,高山流水哭昏晓。商妇弦绝伶工杳,片羽只鳞,旧事传来少。今我重临蓬莱岛,原野凄迷空秋草。[6] 6
出于长期郁结的民族忧患意识,针对当时的国情政局,吴宓将译诗与焕发民
族精神与振兴国运连接在一起,将“rocky cavern”原本笼统的名词具化为“蓬莱岛”也是他结合实际,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为达到目的语读者最佳的理解效果的一种厚译。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有意无意地带着某种目的进行翻译活动。不同文化目的下的翻译行为常采取不同的翻译对策和策略。在翻译目的的关照下,翻译绝不是语言的简单理解、转化和输出,而
是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有选择或是有修饰地输出,作为带有强烈的译者主体性的选择或修饰性输出的翻译策略,“厚译”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厚译”的价值体现在将译本置于丰富的文化和语言环境下,以弥补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从而实现读者对原文的透彻理解以及对译文的接受。
参考文献:
[1]Vermeer,Hans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In Chestman Andrew (ed).Reading in Translation[M].Helsinki:Oy Finn Lectura Ab,1989.[2]Appiah,K.A.,Thick Translation[A].In V enuti,L.(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C].Mancheste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2009.
[3]Huxley,Thomas H.Evolution & Ethics and other essays[M].New Y 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06.
[4]严复.《天演论》译例言,严复集(第五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卓振英,刘筱华.英译中国历代诗词[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6]吴宓.吴宓诗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