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流中的几种音变现象再分析
传统的语音学对语流音变现象的分析解释大都语焉不详,随着实验语音学理论的发展,奥哈拉提出的“时间错配”可以为语流音变的同化、异化和增音现象做出更贴切的解释。
标签:实验语音学 时间错配 语流音变
在对中国大陆通用的几种语言学教材stops是什么音的查阅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教材对于语流音变现象都讲述得非常模糊,只是列举了语流音变的几种现象,而对于为何会产生这种音变现象却语焉不详,仅仅将语流音变的定义作为其基本立足点,未能将实验语音学中的一些新发现用于语言教学领域,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朱晓农(2010:1)认为,“语音学就是实验语音学”。实验语音学肇始于19世纪初,吴宗济(1981:11~16)认为,实验语音学即以实验为手段,对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声波进行静态的分析。通过对仪器的使用,将无形的声波转化为有形的波图,使审音更加精确。罗常培(2009:154~155)有一段话,认为“前人操术弗精,工具不备,或蔽于成见,或囿于方音,每致考古功多,审音功浅!自近代语音学兴,而后分析音素,可用音标以济汉字之穷;
解决积疑,可资实验以补听官之缺,举乏声韵现象,皆可据生理、物理讲明。从兹致力,庶几实事求是,信而有征矣”。
本文利用实验语音学的观点对部分教材中涉及的语流音变做补充。
一、“时间错位”理论
奥哈拉(Ohala,John)(1983:207~208)在他的文章The Origin of Sound Patterns in Vocal Tract Constraints中谈到了一种“时间错位(Epenthetic Stops)”现象。他认为唇、舌头以及声门会由于惯性、肌肉的松紧状态和神经肌肉控制系统(the neuromuscular contral system)需要一定的时间分辨发音部位,而导致发音部位的错位。这种错位现象会使得在一个音位的停顿处产生出与该音位相近的音位。例如:“warmth”的发音会变成“warmpth”,“Thomson”的发音会变成“Thompson”等等。朱晓农(2010:3)用另外一个例子“Fromkin”念成“Frompkin”来说明,并且详细归纳了奥哈拉教授的解释,认为正常发“Fromkin”音的步骤为:1.停止[m]的发声;2.抬起小舌,堵住鼻腔通道;3.软腭成阻;4.除阻;5.发出[k]。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发音部位的惯性等因素造成了第3个步骤和第4个步骤在发音时间上发生了错位,即除阻在先,软腭成阻在后,于是[m]后面增生了一
个[p]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