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冷汹涛,蔡铭辉,郑飞,庞文颖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43
        摘要:选修中央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为保护基础较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保证基础较差学生的考试及格率,本课程第一次课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摸底测试,按测试成绩将学生分组,不同组采取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表明,采取这种学生分组,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既能使学生学习到工作中实用的知识,又能保证期末考试的及格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学生分组;因材施教;及格率
sumif函数的使用方法绝对引用        中图分类号:G64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066-03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大学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目前,广播电视大学主要实行的是开放教育招生模式,学生具有高中或相当高中文凭即可报读
电大专科,专科入读不需考试。电大的生源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高中或中专应届生,一类是在职青年或少数在职中年。中国普通高等院校经过几轮扩招,新兴的民办高校和普通高校的成人教育、继续教育也加入到对高中毕业生和在职生源的招生竞争之中,使得报读无须入学考试的电大生源素质急剧下降。首先,基础知识薄弱,中学阶段的语数英知识基本上空白。其次,厌学情绪严重,大部分学生是父母要我读,而不是我要读。再次,个人素质差,自我约束能力缺乏。后两种情况以应届高中或中专毕业生为甚。[1][2]中央电大编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几经修订,已经比较简单。具体内容包含如下三大模块:第一个模块是“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以下简称模块1)。内容包括桌面、任务栏、开始菜单的操作,资源管理器的基本使用,IE浏览器的基本设置,Outlook Express的基本设置。第二个模块是“Word2003的基本使用(以下简称模块2)。内容包括字体和段落的设置,表格的创建与设置,图片的插入与设置,页眉页脚的编辑,页面与打印设置。第三个模块是“Excel2003的基本使用(以下简称模块3)。内容包括单元格、行、列、工作表的操作,常用函数的基本使用,表格的排序与筛选,图表的建立,页面与打印设置。[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