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教学设计
277200
课型:新授课
一、学情分析
(1)授课对象:高一年级的学生
(2)学情分析: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度发展阶段,有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意识,对新知识充满探求的渴望。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这为他们探究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建立了良好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内容分析
这节内容是教材必修4的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第一节,是高考的重要考点,历年高考必考内容。教材在学生掌握了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概念、向量的坐标表示以及向量数量积的坐
标表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单角的三角函数表示的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在教科书中采用了一种易于教学的推导方法,即先借助于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推出α,β,α-β均为锐角时成立.对于α,β为任意角的情况,教材运用向量的知识进行了探究.同时,补充了用向量的方法推导过程中的不严谨之处,这样,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便具有了一般性。
三、教学模式、教学支持条件
教学模式:诱导—学习---讨论---练习---评价
教学支持条件:由于本节内容在公式的证明过程中要用到图形,而多媒体能直观、快捷地展示图形和内空的生成,故在讲授的过程中借助多媒体手段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探究,让学生在初步理解公式的结构及其功能的基础上记忆公式,并用之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为后面推导其他和(差)角公式打好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利用同角三角函数变换及向量推导两角差的余弦公式,让学生体会利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
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创造的过程,体验成功探索新知的乐趣,获得对数学应用价值的认识,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以及努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激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难点:探索过程的组织和适当引导。
六、教学基本流程
引入问题,提出探究
明确途径,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例题、练习讲解,深化公式的理解与运用
小 结
作 业
七、教学过程
(一)目标展示(略)
(二)自主合作,探究解疑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往日情景涌心头
请同学们思考问题:某城市的电视发射塔建在市郊的一座小山上。如图所示,在地平面上有一点A,测得A、C两点间距离约为60米,从A观测电视发射塔的视角∠CAD约为45°, ∠CAB=15°。求AD长度。
解:AD = 120 cos15°= 120cos(60°-45°)
问题一:不借助计算器如何求cos15°的值?我们可以有什么思路呢?
(提示:请已经学过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可以将15°写成什么?)
生: cos(45°-30°)或者cos(60°-45°)等于两角差的余弦形式。
师:那么是否可以根据45°和60°的三角函数值来求出15°的余弦?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
的问题。更一般的来说,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就是:能不能用 、 的三角函数值把 - 的余弦值表示出来。
(2)数形结合,探求新知:
问题二:怎么求出与、、、之间的具体关系呢?我们知道在我们数学中,数形结合思想有时可以帮助解决问题,那么这个三角函数问题能不能用“形”来解决呢?三角函数的形又是什么呢?
生:是三角函数线。
师:下面我们就用三角函数线来研究cos与sin、cos、sin、cos之间的关系。因为角的终边所处的象限不同,画出的几何图形会有很大差别,所以我们先研究最简单的情况,也就是、、都为锐角时的情况。
展示课件:作单位圆O,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与点A, 作∠AOP=,
则∠xOP=。
①过点P做PM垂直于x轴,垂足为M,则OM=cos。
②过点P做PD垂直于OA,垂足为D,则DP=sin,OD=cos;过点D做DB垂直于x轴,垂足为B,则OB=ODcos= coscos。
③过点P做PC垂直于DB, 垂足为C,则∠PDC=,CP= sinsin。
④于是:OM=OB+BM=OB+CP= coscos+sinsin。
即:cos= coscos+sinsin。
师:借助三角函数线的知识,我们解决了上课开头的实际问题,AD =
师:那么是否对任意角 、 都有cos= coscos+sinsin成立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汇总学生的讨论结果如下:
有些组认为该公式仍然成立,因为他们借助计算器做了好多组非锐角试验,公式都成立;
另外有些组认为不一定成立,理由是即使试验了上万组数据都能使公式成立,仍无法得出公式一定成立,因为数学是很严谨的。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我们现在的目标就集中在该公式在任意情况下的证明。如果继续沿用刚才的三角函数线来证明,因为三角函数线所处象限不同,带来的几何关系就会不同,那么我们需要分类讨论的情况将会非常多,那么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证明方法呢?
(4)借助向量,完善新知:
问题三:我们再来认真观察这个公式的右侧,把、反三角函数的所有公式拿出来作为一个有序数对(,),你想到了什么?
(提示:有序数对与什么是对应的)
生:(,)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角 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而且(,)是角 终边与单位圆交点的坐标。所以是一个数量积的形式。
师:联系的非常好!那么具体的如何用向量知识来证明呢?这个过程交给大家来完成。
(提示:由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和数量积的定义,分别等于什么?)
学生活动:在直角坐标系中,以轴为始边分别作角,其终边分别与单位圆交于,,则,,,
由数量级的坐标表示, =,
由数量积的定义, =||||=
所以 =,
师:我们的推导过程在细节上有没有问题?
(提示:如果学生看不出来,我可以提示向量夹角的范围是什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