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同⾏评议(Openpeerreview):你会选择吗?
近⽇,陆续收到的审稿邀请中都有特别说明:你愿意公开姓名和同⾏评议意见吗?
依然处在旧⽯器时代的我,已然发现当今国际出版业不仅仅进⼊了开放获取(Open access)时代,更是进⼊了开放同⾏评议(Open peer review)年代。随着开放获取运动的⽇渐普及和开放获取期刊数量的与⽇俱增,各位看官对开放获取了解得已经⽐较透彻,今天我们⼀起来了解⼀下开放同⾏评议。
为何要开展同⾏评议?
⼀句话解释:因为同⾏评议是保证科学研究质量和完整性的核⼼环节,是推动期刊学术质量的基⽯。⽽同⾏评议制度的公信⼒依赖于良好的学术环境与公正的科学家。⽬前,国际期刊出版界采取的同⾏评审⽅式有单盲、双盲、开放同⾏评审等形式,还有F1000Res推出的发表后同⾏评审。虽然评审的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意都是在验证科学并确保研究发表后具有国际影响⼒。
不可否认,绝⼤多数同⾏评议都是客观、公平、公正的。但是,因为是匿名评审,所以不能排除⼀些不公平甚⾄是恶意的同⾏评议。
“任何⼀篇论⽂,接受只需要⼀个理由;⽽拒绝,可以⼀万个理由。”在⼀个本来就不⼤的学术圈⼦⾥,同⾏评议专家可以通过论⽂中的参考⽂献、基于既往研究的了解判断出论⽂作者;⽽事实上,⽬前⾄少有⼀半期刊并没有做到双盲同⾏评议。同⼀领域的竞争、既往的纠纷甚⾄国别偏见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同⾏评议专家的判断和决定。这些同⾏评议专家就像⼀个匿名法官,在幕后做出裁定,⽽作者⼏乎没有机会为⾃⼰申辩。即使偶尔有提出申诉(Appeal),多数会被拒绝。⽽开放同⾏评议则能在⼀定程度上解决传统同⾏评议过程中的不透明等弊端。
开放同⾏评议是开放科学(Open science)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开放同⾏评议⼈⾝份、开放同⾏评议报告和开放参与评审3种模式。
⽬前,PLOS、BioMed Central、Frontiers、PeerJ、F1000Research、Nature Communications、EM
BO等组织、出版社和期刊都启动了开放同⾏评议⾏动。BMC infectious Diseases将同⾏评议⼈姓名和单位、同⾏评议报告、作者回复等全部信息在论⽂接受发表后,全部在⽹上公布,整个同⾏评议过程和期刊发表过程极其透明。
peer相较于传统同⾏评议,开放同⾏评审有诸多好处,如:
•出版同⾏评审历史展⽰了⼀部分科学幕后⼯作,有助于验证科学论点。
•同⾏评审历史可以揭⽰重要的观点和决策,为读者和研究⼈员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
•有助于将同⾏评审过程作为⼀种学术成果,认可评审专家的劳动成果。
•同⾏评审历史可以作为教学和向公众科普同⾏评审材料。
•同⾏评审历史可供机读,⽅便深⼊分析和讨论。
那开放同⾏评议只有利,就没有弊了吗?因为透明化的评议机制,着实会让⼈紧张。
在阿旺看来,⾸先同⾏评议专家第⼀个会紧张。再也不能躲在匿名这扇暗门的背后,不能随便个理由把别⼈稿件拒掉;认真审稿太费时间,存在电脑上常⽤和稀泥式审稿意见模版也不能⽤了;更不能⼤胆地塞⼏篇⾃⼰的论⽂让作者引⽤……
期刊主编、副主编、编辑、专栏编辑甚⾄编委也会紧张。再也不能随便根据⼀个⼈的同⾏评议意见就随便给出裁定了。想要这篇⽂章判松⼀些,那篇判紧⼀些,怕是不太好操作了;有争议的稿件不敢轻易做决定啊,得吃吃透每个审稿意见,并且尽量多搜集⼏份审稿意见做背书。
编辑与审稿⼈都紧张、更加认真、更加细致了,那作者岂不是应该⾼兴?别急,愿意给你审稿的⼈少了。稿件送到了你的以往合作者、导师、同门及关系⽐较好的⼩同⾏时,他们应当回避,送到与你有
竞争关系的⼩同⾏时,conflict of interest,还是得回避。编委们满世界审稿⼈,且还想着多收集⼏份意见做背书呢。
OpenAIRE(欧洲开放获取基础设施研究)在2017年5⽉2⽇发布了⼀项题为“开放同⾏评议”的调查结果。该调查表明,在3062名被访者中,88.2%的调查对象⽀持开放同⾏评议,76.2%的调查对象曾经有作为编辑、作者或审稿⼈的开放同⾏评议经历。
但也有⼈认为,开放同⾏评议模式并⾮最公平的评价机制,因为“它阻⽌了同⾏评议专家完全坦⽩”。
你会选择公开你的同⾏评议报告或者公开你作为稿件评阅⼈吗?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