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语言语境下的言外之意
作者:刘鑫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3期
作者:刘鑫
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13期
摘 要: conversation意思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倾向于采用隐晦的方式来传情达意。只有将会话含义的隐性成分与非语言语境结合起来才能领会交谈双方的真实目的。因此本文从语境的发展阶段、非语言语境、会话含义的隐性成分入手,分析了会话含义的隐性成分与非语言语境的关系。
关键词: 语境 会话含义 非语言语境
在现实生活中,会话是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重要的桥梁。无论在哪个国度,人们都需要用语言(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来传情达意,从而维系一定的社会关系,达到交流合作的目的。话语所表达的内容不仅包括直截了当的(单词和句子所表达的字面意义),还有一些含蓄、晦涩的(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要获得完整的会话含义必须结合语境,即只有结合语境才能清楚明了地获得真实的交流意图。
一、非语言语境
语境就是语言交际使用时的环境。语境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gerner于1885年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语境确定的,当时这一说法并有引起很大的反响。直到1923年马林诺夫斯基重新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先后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国内外学者才开始了对语境的探索与研究。这些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语境理论的初创阶段,从马林诺夫斯基提出情景语境一直到弗斯去世,主要是系统地提出了语境思想;第二阶段是从1960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在此期间语言学家对语境变量的分类及与语篇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究;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侧重于语境动态性及其与语义结构之间的关系[1]。
影响语境的因素很多,所以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语境进行了分类,基本上分为二元说或三元说。二元说主要有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局部语境与整体语境、可能语境与真实语境、强式语境与弱式语境、静态语境与动态语境、语言语境与非语言语境等。三元说主要是言语内语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2]。虽然语言学者对于构成语境因素的描述呈多元化的趋势,但在本质上没有相悖之处。因而本文倾向于何兆熊教授(1995)提出的二
分法,即语言知识与非语言知识。语境可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外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所使用的语言的掌握和对语言交际上下文的了解;语言外知识则主要包括三大类:背景知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交际双方所处的社会文化规范、属于特定文化的会话规则等)、情景知识(特定的语言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交际活动的主题内容、他们在交际活动中的相对地位、个人所起的作用等)和相互知识(交际双方各自不同的经验经历和知识、兴趣爱好、家庭关系等)[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