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现象的语用分析
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在解释人类言语交际活动中起重大作用,他认为听说双方都应遵守合作原则。但在许多情况下,说话人出于某种原因或目的而违反合作原则。此时,听话人必须从字里行间捕捉说话人的真意,并推导出说话人意欲表达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充分了解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的原因,能帮助听话者准确理解说话者的真正意图,使交际顺利进行。本文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据,对合作原则理论及在言语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进行语用上的阐述和分析。
标签: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 礼貌 关联 白谎言 文化差异
一、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理论
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H·P·Grice)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系列演讲中就已明确指出:在正常的情况下,人们的交谈不是由一串不连贯无条理的话语组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交谈的参与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意识到一个或一组共同的目的,或者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这种目的或方向使交谈得以顺利进行。这样,就提出了一个要求交谈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一般原则:“合作原则”,即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
接着,格赖斯仿效哲学家康德在“范畴表”中列出“量”“质”“关系”“方式”四个范畴来构成其范畴体系的做法,划分“量”“质”“关系”“方式”四个范畴,提出四个相应的准则及其相关的次准则,认为遵守这些准则就是遵守合作原则。
A、量的准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B、质的准则: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C、关系准则:说话要相关。
D、方式准则:避免晦涩;避免歧义;简洁;井井有条。
有了这些原则和准则,语用者对会话含义的推导就有了依据,可以按照说话人是否遵守交际合作大原则和是否违背次准则为标准进行 。一般来说,交际双方总是遵循以上合作原则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在交际中就恪守这些准则,恰恰相反,人们会无意或有意地违反这些准则。若无意中违反这些准则,会引起误解或闹出笑话;若有意违反,则有时是为了产生幽默,或为了道出说话者的言外之意。现实生活中更常见的是违反而不是遵守以上这
些准则的例子。因此,如果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的话语在表面上违反了合作原则,那么他可能是故意这样做的,听话人就要根据当时的语境,推断出说话人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目的,也就是要明白他表面违反合作原则的隐含意义。[2](P49)格赖斯把这种在言语交际中推导出来的隐含意义称作“会话含义”。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的例子,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下面我们结合实例来分析违反合作原则中某一准则(有时同时违反两个准则或更多)的语用因素是什么。
二、违反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1、量的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违反量的准则的第一条是信息量的不足,即说话人所说的话不包含需要的信息。如:
A:你去哪里?
B:外面。
对话中B的简单回答故意违反了量的准则,没有提供足够量的信息,想让A感到他不愿意详细作答,暗含了他不愿说出自己的去向的含义。
违反量的准则的第二条是提供过量的信息。过量信息是指说话人提供的超出对方话语所索取的那部分信息。如:
妻子:你昨晚几点回来的?
丈夫:12点左右,会开的时间太长了。
在这个例子中,妻子问丈夫回来的时间,而丈夫不但回答了回来的时间,还补充说“会议开太久了”为自己午夜才回来个合理的理由。其实丈夫的第二句话是过量的信息,是妻子所不需要的,他这么做的目的是要避免妻子的责备和不必要的麻烦。
2、质的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违反质的准则的第一条是说自知是虚假的话。
如:“We have enough plastic bags to supply every takeout restaurant in America!”这是一位妻子在电话中向丈夫描述他们家里堆满了塑料袋的情形。这里,妻子显然夸大了事实,说出了自知是虚假的话,除反映了妻子面对那么多活要做的焦急和束手无策之外,,也使话语显得幽默风趣。
违反质准则的第二条是说话人故意说一些没有道理的、缺乏证据的话。如:
A:贝鲁特是在秘鲁吗?
B:那么我想,罗马一定是在罗马尼亚了。
这里B的话是不诚恳的,他有意违反质的准则,用没有根据的回答来表明A提出的问题是荒谬可笑的,蕴含着A的话是大错特错的意思。
3、关系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按照关系准则,听话人的回答应该与说话人的话相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问东答西的情况屡见不鲜。如:
妈妈:你今天的作业做好了吗?
儿子:明天是星期六。
会话中儿子的回答似乎与妈妈的问题无关,有点答非所问。妈妈问儿子的作业情况,儿子
却告诉妈妈明天是星期六,显然话语的字面意思与说这话的用意不一致。那么,儿子这样回答的用意究竟是什么呢?根据一般常理推断,儿子告诉妈妈明天是星期六,是因为妈妈和儿子有着共同的信息星期六不上学,所以儿子是在间接地说自己作业没有做好。
4、方式准则的违反与会话含义的产生
违反方式准则就是表达得不够清楚明白。如:
Son:Papa,is this camel’s hair brush?
Father:Yes,my child,that’s a camel’s hair brush.
Son:Oh,papa,it must take him a terribly long time to brush himself.
这是一段父子的对话,孩子由于年纪小对语言的掌握还欠缺,无意中违反了方式准则,此处,“a camel’s hair brush”有两种句法关系:一是“camel’s hair”充当“brush”的定语,意为“用骆驼毛制成的刷子”;二是“a camel’s”充当“hair brush”的定语,即“骆驼的发梳”。父亲认为孩子所指的是第一种,而孩子却理解为“骆驼的发梳”,幽默效果由此产生。
三、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
Grice的理论只说明了违反会话准则可以获得特殊会话含义这一事实,但对人们在会话中为什么要拐弯抹角地说话并未做出解释。后来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很多的相关研究,其中Brown和Levinson(1978)提出了“面子保全论”,Leech(1983)提出了礼貌原则,Sperber和Wilson (1986)提出了“关联理论”。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违反合作原则的语用表达是语言交际中的一种客观存在,是语言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违反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自有其原因可循,笔者试着归结了以下几方面:
1、语言中词的多义性导致合作原则的违反。
一个句子、一个词一经表达出来,可以根据字面的自然意义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这是交际中常有的现象。“穿好衣服”从句子意义上既可理解为“穿好看的衣服”,又可理解为“把衣服穿好了”。
2、出于礼貌,交际中往往会违反合作原则。
一个人在表达愿望、评价事物时,从语义学的角度一般只有肯定和否定两方面,但从语用学的角度却显得十分丰富。出于礼貌,人们在说话时往往采取不合作态度以表达“言外之意”。如:
职员:老板,我被解雇了吗?
上司:我想你需要放个长假好好休息休息。
上司的回答委婉、含蓄,不直接表示自己的愿望和看法,违反了合作原则,但是却遵循了礼貌原则,这样不至于伤了下属的面子,使谈话双方陷入尴尬境地。
3、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原因也会导致合作原则的违反。
我们通常所说的“外交辞令”实际上就是一种违背交际合作原则的语用表达现象,交际双方需具备比较广泛的外交知识才能根据关联推导其意义,因此可以说每一个外交人才都是语用大师。一位美国领导人曾指着派克笔问周恩来:“贵国首脑怎么也用我国的钢笔?”周恩来回答说:“你一说,我倒想起来了,这支笔是从朝鲜战场上获得的,我想留它作纪念。”显然,美方问话和周恩来的回答都不限于字面意义,其中内涵十分丰富。既回击了美方的挑衅,
又不失温文尔雅。
4、行业隐语、阶层特殊用语是违反交际合作原则的一种特殊形式。
各行各业既有自已的专业词汇和表达法,又有一些为行业内所熟知的隐语,外人难以理解。有时某一阶层也会创造出自己的一套用语,以区别于其他阶层。这在正常的对话中看来是违反合作原则的,但是行业、阶层内部却以此来区分敌我。古今中外不乏这样的例子,这里不加详述。
5、在犹豫不决又想给自己留退路时,人们在语言交际中常常违反合作原则。
语言交际中,为避免冒味或轻浮、怕引起尴尬等情况下都会发生合作原则违反的现象。例如有一男士送一女士回家,到了家门口,有了下面的对话:
Man: Would you like to invite me up for a cup of coffee?
Woman: Well…I’m afraid the place in a terrible mess.
显然,男女交谈都不是围绕能否喝咖啡展开,男士是一种想有所突破的试探,女士是一
种委婉拒绝。人们常说的“绕弯子”、“有那么点意思”就是对这种不合作现象的评论。
6、为达到一定的修辞效果。
修辞格在会话中的使用有时是为了表达更加强烈的语气或达到更加生动的效果。例如:
A:What do you think of Mary?
B:She is a butterfly.
Mary不可能是“a butterfly”,这是一个隐喻,说话人并非说Mary真是一只蝴蝶,而是喻指她的举止轻浮如同蝴蝶。
7、白谎言往往也是对合作原则的违反。
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恶意的,因为有时候实话实说会使别人尴尬或给他人带来恐慌甚至伤害。比如一旦有病人得了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医生很可能不会向病人说明真实病情,这是为了稳定病人的情绪,有助于更好的。因为此时的病人对“不治之症”、“死活”等字眼非常敏感。
8、文化上的差异。
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也会引起合作原则的违反而产生会话含义。由于各个社会的文化不同,人们的言语行为交流也必然受某些社会文化影响。如中国文化视谦虚为美德,西方文化则以坦诚为美。因此,中国人总是对别人的赞扬表示否定以示谦虚,而西方人则大方地接受赞扬以示友好。中国人在谦虚的背后对别人的赞扬还是认同的,这就违反了Grice的质的准则。但是在同一文化背景下中国人之间,这种违背准则的现象却能产生一定的语义效果。
充分了解违反合作原则产生会话含义的原因,能帮助听话人准确地理解说话人的真正意图,有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
结语
对交际原则的运用表现为“合作”与“违反”两种方式, 从上面的表现形式和原因上看,言语交际中违反合作原则有利于表达交际者的意图,促进交际的默契,很多时候,“违反”是为了更好的“合作”。
我们可以推断,如果大家都信守交际合作原则,语言就会变得单调平淡,枯燥生硬,失去应有的活力。违反合作原则即交际中的语用表达是每种语言都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交际中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在特定的情景下适当地、巧妙地偏离合作原则可以起到一些很好的效果、对言语交际活动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对这个理论的深入领悟和不断运用,相信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能力也一定会日益提高!
【参考文献】
[1]姜望琪当代语用学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