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功夫熊猫2》的原型解读
作者:曹锐
来源:《电影评介》2013年第04
        [摘要] 原型理论运用在影视批评方面犹如一架X光机,将有血有肉的故事瞬间剥离只剩一副骨架,而这对副骨架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电影,而不只是单纯的被表象欺骗。说到底,《功夫熊猫》还是离不开源自古希腊的神话,这是一部披着中国符号的彻头彻尾充满神话原型和白人世界观的好莱坞电影。
        [关键词] 《功夫熊猫》 人物 主题 叙事 题材 原型
        引言
        “2011年上映的美国动画电影《功夫熊猫2》,是2008年动画电影《功夫熊猫》的续集。全球票房将近6亿7千万美元[1]如此丰硕的票房,也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学界针对《功夫熊猫》的成功,提出我国动画事业对自身文化发扬的必要性,中国要成为大国,要能够输出自己的价值观[2]同时,研究者也提出《功夫熊猫》的成功与中国文化并无多少关系,
是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彭程认为《功夫熊猫2》的成功,证明了跨文化交往的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对跨文化视野的实际功效提出了质疑[3]华静认为这其实和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没什么关系。笔者研究发现,梦工厂虽然将以前片头的小孩在月亮上换成了乌龟,并且采用了中国传统的剪纸风格,随着月亮边上云彩的散去,逐渐进入了故事的序幕部分。但是此后符号的所指与能指,可谓与中国人所认为的大相径庭。宫城的建筑是西方都市的布局,坏人的制造工厂是有传送带的现代西方流水线工业;塔——成了可以住人的西方类似摩天大楼的建筑;太极符号的重复出现也是好莱坞指示符号的重复出现;舞龙追逐类似西方的汽车追逐。所以笔者不再对中国文化解读层面再做过多的探讨,通过分析影片中的原型,阐释好莱坞电影中人物的媒介形象和中西方对身份的理解以及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类似《开端》的循环电影一、人物原型
        弗莱从亚里士多德《诗学》中关于依据其中人物属于不同等次来划分,划分出了五种文学模式:神、传奇中的典型人物、人间的首领、我们中间的一人、讽刺类型的主人公[4]。恰好阿波的形象是这几种类型的混合体,好莱坞创造出的人物已经不再是几十年前《正午》中的片面形象,十全十美,一眼看上去就是主角的主角。在《功夫熊猫》中阿波
出类拔萃,敢于坐着火箭看比武,他想追求梦想但又迫于老爹的压力。他贪吃慵懒又差于普通人,这就为本片为什么能创作出人见人爱的阿波到了理论依据。当然这样的人物饱满又有些俗套,《黑客帝国》中的尼奥敢于入侵别人的电脑,但又是一个普通小职员,他后来的行为又完全摆脱了地心引力成为神一样的人物。这种混合模式人物在今天的好莱坞人物塑造上已经屡试不爽,比如《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哈利波特》中的哈利,他们都拥有这五种模式中的几种或全部。弗莱认为这五种模式是循环的,但是纵观那些好莱坞电影中的人物,或多或少依照故事随机抽取使用和全部混合使用了这五个模式,帮助创造一个更加完整且充满美国式的英雄人物,所以我们不好判断《黑客帝国》是神话故事还是英雄故事,类型片的界线变得模糊。但是这些研究普遍缺乏一个系统的梳理。电影创作的灵魂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剧本,所以在分析电影原型时,也可以说是分析电影的文学剧本中的原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