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电影《聚焦》的叙述风格
导演托马斯·麦卡锡执导的影片《聚焦》,以美国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丑闻为背景,讲述了几位记者为了出事实真相而历经艰难的过程。该片上映后在美国本土大受好评,并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和最佳原创剧本奖。该片获奖的原因,除了故事本身的真实性和案件的触目惊心,其叙述风格也极为巧妙。该片以朴素的叙事结构详细描写媒体记者的工作,同时精彩的像描写突出了人物和主题,而隐忍的戏剧矛盾使故事看起来平凡而真实。在这样的叙述风格下,观众跟随角的步伐窥探事件真相,与角一起产生情感共鸣,同时观众也能充分感受到影片所体现的人性批判。
一、 影片《聚焦》的叙述风格分析
《聚焦》的故事来源于真实事件。2000年前后,《波士顿环球报》旗下的聚焦报道小组启动了针对天主教教会纵容包庇波士顿教区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现象的调查,从2002年1月6日的第一篇报道开始到当年12月14日的最后一篇,聚焦小组撰写了600多篇相关稿件。报道引起了巨大轰动,天主教波士顿教区200多名神职人员遭到公开指控,随后红衣主教辞职,相关神职人员入狱。之后,世界各地也相继曝出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案例。2003年,《波士顿环球报》因这组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公共服务贡献”奖。[1]
一、 影片《聚焦》的叙述风格分析
《聚焦》的故事来源于真实事件。2000年前后,《波士顿环球报》旗下的聚焦报道小组启动了针对天主教教会纵容包庇波士顿教区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现象的调查,从2002年1月6日的第一篇报道开始到当年12月14日的最后一篇,聚焦小组撰写了600多篇相关稿件。报道引起了巨大轰动,天主教波士顿教区200多名神职人员遭到公开指控,随后红衣主教辞职,相关神职人员入狱。之后,世界各地也相继曝出天主教神职人员性侵儿童的案例。2003年,《波士顿环球报》因这组报道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公共服务贡献”奖。[1]
现实主义电影历来用分解法和纪实法创造形象。与反映生活中异常性现象的分解法不同,纪实法侧重于反映生活中的平常性现象,重视自然美,崇尚质朴自然的风格。[2]《聚焦》通过朴素的叙事结构、真实的环境刻画、精彩的人物像以及隐忍的戏剧冲突,以纪实性的叙述风格最大程度上还原了聚焦小组的工作状态和案件的调查情况,使影片与观众完成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
(一)朴素的叙事结构
《聚焦》的故事原型中,犯下罪孽的神职人员和受害者是当仁不让的中心人物,但影片在讲述故事时并未花大量笔墨重演神职人员的罪行或将受害者的伤痕撕开给观众看,也并未使用过多技巧将两者结合起来,而是选择另辟蹊径,以一种朴素的叙事结构重塑这个故事。
影片以老员工离职为开场,以新上任的主编马蒂提出延续调查一则专栏的报道为引子,聚焦小组开始着手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小组成员们发现有证据表明曾亵渎过儿童的神父数量并不仅仅是当初调查的13人,最后发现仅在波士顿涉案神父数量竟高达87名。在调查的过程中,聚焦小组不仅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阻力,同时发现当年参与调解工作的律师、甚至是整个教会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后,在收集了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聚焦小组顶
(一)朴素的叙事结构
《聚焦》的故事原型中,犯下罪孽的神职人员和受害者是当仁不让的中心人物,但影片在讲述故事时并未花大量笔墨重演神职人员的罪行或将受害者的伤痕撕开给观众看,也并未使用过多技巧将两者结合起来,而是选择另辟蹊径,以一种朴素的叙事结构重塑这个故事。
影片以老员工离职为开场,以新上任的主编马蒂提出延续调查一则专栏的报道为引子,聚焦小组开始着手调查。随着调查的深入,小组成员们发现有证据表明曾亵渎过儿童的神父数量并不仅仅是当初调查的13人,最后发现仅在波士顿涉案神父数量竟高达87名。在调查的过程中,聚焦小组不仅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阻力,同时发现当年参与调解工作的律师、甚至是整个教会体系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最后,在收集了充分证据的情况下,聚焦小组顶
着来自社会各界的压力,撰写了专题文章,揭露神父的罪行。文章刊登后,随即引起了巨大反响,同时聚焦小组也接到了来自观众的反馈。在一片繁忙的电话接听声中,影片戛然而止。
由上观之,《聚焦》的叙事结构并不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片的结构就是平面而单调的。该片将镜头下的主角锁定为媒体人,因此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也围绕这媒体人展开。观众借助镜头跟随媒体人的脚步搜集简报资料,探访与案件相关的人员,同时也面对周遭社会环境的种种压力。平铺直叙的剧情安排使观众与媒体人一同渐渐接近事件的真相和罪恶的核心,而一次次令人触目惊心的调查真相使媒体人不断继续深入挖掘。可以说《聚焦》采取的是因果式的线性叙事结构,而在该结构的作用下,媒体人发现的真相成为其继续调查、影片继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观众也能获得一种直接而真实的观影体验,更能产生情感共鸣。
(二)精彩的人物像
像式电影的特点是,在一部电影当中,每一位演员扮演的角都具有自己的特,而且被给予了充分的戏份,最终是由诸多各具特的表演者共同组成一个多线程、全景式的风情画。[3]
由上观之,《聚焦》的叙事结构并不复杂,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片的结构就是平面而单调的。该片将镜头下的主角锁定为媒体人,因此整部电影的剧情发展也围绕这媒体人展开。观众借助镜头跟随媒体人的脚步搜集简报资料,探访与案件相关的人员,同时也面对周遭社会环境的种种压力。平铺直叙的剧情安排使观众与媒体人一同渐渐接近事件的真相和罪恶的核心,而一次次令人触目惊心的调查真相使媒体人不断继续深入挖掘。可以说《聚焦》采取的是因果式的线性叙事结构,而在该结构的作用下,媒体人发现的真相成为其继续调查、影片继续发展的首要因素;同时观众也能获得一种直接而真实的观影体验,更能产生情感共鸣。
(二)精彩的人物像
像式电影的特点是,在一部电影当中,每一位演员扮演的角都具有自己的特,而且被给予了充分的戏份,最终是由诸多各具特的表演者共同组成一个多线程、全景式的风情画。[3]
影片《聚焦》中描写了媒体人、律师、牧师、法官等不同职业的社会人物,而其中最为亮眼的要数电影对媒体人的戏描写。聚焦小组组长罗比是统领聚焦小组其他三人的小头目,负责引领和分配任务;迈克是调查员,对新闻和热点极为敏锐,同时对事情线索穷追不舍;马特主要负责资料收集整理以及撰稿;小组中唯一一位女性萨沙主要负责采访工作。整部影片的剧情发展便是随着小组成员分工调查一步步展开的:罗比下达命令,迈克采访曾参与维权的律师米切尔,马特寻曾经刊登过的关于案件的剪报;同时罗比和萨沙一同采访曾作为代理受害者的律师埃里克。在阅读剪报的过程中,萨沙发现了关于另一名受害者菲尔的报道;马特发现一名神父曾在费城犯案,调到波士顿后再次犯案,又被调走。萨沙将菲尔请到办公室座谈,得知在波士顿就有13名神父涉案。萨沙通过受害者组织到了受害者乔,通过乔和马特到的信息,小组成员发现代理受害者的律师埃里克存在私下和解案件的行为。同时根据记录,小组成员推断,仅在波士顿就有87名涉案神父。为了核实这一数据,小组成员继续分头工作,最后终于收集了充分的证据材料,撰写出了专栏报道。
不难发现,影片中所描述的媒体人性格各异,组长罗比冷静沉着,迈克果敢热情,马特踏实细心,萨沙亲切端庄;并且片中他们每个人的戏份都同等重要。因为性格的迥异他们在
不难发现,影片中所描述的媒体人性格各异,组长罗比冷静沉着,迈克果敢热情,马特踏实细心,萨沙亲切端庄;并且片中他们每个人的戏份都同等重要。因为性格的迥异他们在
片中被分配了不同的任务,而这些任务引导他们去挖掘至关重要的证据,汇聚到一起便构成了他们想要寻的事实真相。而其他人物,如帮助参与维权的律师米切尔,代理受害者律师埃里克,受害者代表乔和菲尔,以及已退休的前上司等等,均各有特点,他们与媒体人产生的情节上的纽带,共同构成了波士顿社会的全景图。
综上所述,《聚焦》这部影片采用连续式蒙太奇的手法,以单一的情节目标——即调查神父犯罪的真相为主要内容,通过精彩的人物像来完成叙事,这就更好地突出了叙事情节中这些人物的魅力,也更加突出了影片的主题。
(三)隐忍的戏剧矛盾
所谓戏剧矛盾,就是指社会生活的矛盾斗争在电影或戏剧中的特殊反映。因为电影的戏剧矛盾所要展示的现实社会关系正是处于对立统一状态中,充满了矛盾斗争。因此作为一种叙事艺术,电影要反映现实的真实,即要揭示现实的社会矛盾。[4]许多影片尝试通过激烈的戏剧矛盾来烘托主题,如同为真实故事改编、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间谍之桥》,以史诗般的表达方式,让观众领略到时代背景下一个男人肩上的责任和义务。而《聚焦》采取的则是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谢飞曾说,“从我的几部作品来看,我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人生、艺术的表现与认识上,多了一些深沉与冷峻,多了一些复
综上所述,《聚焦》这部影片采用连续式蒙太奇的手法,以单一的情节目标——即调查神父犯罪的真相为主要内容,通过精彩的人物像来完成叙事,这就更好地突出了叙事情节中这些人物的魅力,也更加突出了影片的主题。
(三)隐忍的戏剧矛盾
所谓戏剧矛盾,就是指社会生活的矛盾斗争在电影或戏剧中的特殊反映。因为电影的戏剧矛盾所要展示的现实社会关系正是处于对立统一状态中,充满了矛盾斗争。因此作为一种叙事艺术,电影要反映现实的真实,即要揭示现实的社会矛盾。[4]许多影片尝试通过激烈的戏剧矛盾来烘托主题,如同为真实故事改编、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的《间谍之桥》,以史诗般的表达方式,让观众领略到时代背景下一个男人肩上的责任和义务。而《聚焦》采取的则是完全不同的处理方式。 谢飞曾说,“从我的几部作品来看,我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对人生、艺术的表现与认识上,多了一些深沉与冷峻,多了一些复
杂和含蓄。但我也没有变,那些从青少年起我扎根的对理想与责任信念、对真善美的追求,仍然没有变。”“没有了追求,生命就没有了价值没有了向往,生命就失去了光芒”。[1]谢飞坚持艺术道路,但从不为艺术而艺术,从不故弄玄虚、,不媚俗但也不傲视大众,以栩栩如生的典型形象,诗意化的叙事手法,关注社会与人生的叙事主题,诠释在文明失落之地重建理想与信仰的命题。
一、 现实批判:铺展个体感性生命的冲动
谢飞在导演改编沈从文先生的著名小说《湘女萧萧》时,虽然在影片《湘女萧萧》片头赫然映出了字幕:“我只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这句沈从文的名句,但影片主旨似乎并不是完全指向对于封建礼教之中人性的思索和讴歌,更深次层地在于指向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和伦理规范,倾心于在封建礼教和伦理规范的圈囿里撩拨和铺展个体感性生命的冲动。影片开始,萧萧作为一个年仅13岁,尚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其“媳妇”身份意指着她处于被压制或者说压迫的境遇。但是,一旦她长成一个成熟的少女,被压抑的性意识随着日渐成熟的身体被挑明,就犹如滚滚洪流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如果说与花狗的“偷情”还仅仅是从生理上或者说从本能上反抗着买卖式的“大媳妇小丈夫”的荒唐婚姻,那么当萧萧“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则已然是精神上的自觉反抗了。
一、 现实批判:铺展个体感性生命的冲动
谢飞在导演改编沈从文先生的著名小说《湘女萧萧》时,虽然在影片《湘女萧萧》片头赫然映出了字幕:“我只造希腊小庙,这种庙供奉的是人性。”这句沈从文的名句,但影片主旨似乎并不是完全指向对于封建礼教之中人性的思索和讴歌,更深次层地在于指向扼杀人性的封建礼教和伦理规范,倾心于在封建礼教和伦理规范的圈囿里撩拨和铺展个体感性生命的冲动。影片开始,萧萧作为一个年仅13岁,尚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其“媳妇”身份意指着她处于被压制或者说压迫的境遇。但是,一旦她长成一个成熟的少女,被压抑的性意识随着日渐成熟的身体被挑明,就犹如滚滚洪流一泻千里势不可挡。如果说与花狗的“偷情”还仅仅是从生理上或者说从本能上反抗着买卖式的“大媳妇小丈夫”的荒唐婚姻,那么当萧萧“预备跟了女学生走的那条路上城去”则已然是精神上的自觉反抗了。
在影片《湘女萧萧》中,导演让萧萧一直以种种的不自觉的行为进行着反抗,然而,影片的深刻性、萧萧真正的悲剧性并不在于封建礼教对萧萧更或者说是人性的压迫,而恰恰在于萧萧最终放弃对于封建礼教的反抗,而趋于对自己命运的妥协,满足于自己所处的生活际遇,自觉认同传统礼教和伦理规范。萧萧意外地得到了“宽恕”,最后欢天喜地忙着为未成年的儿子娶媳妇,忙着准备做婆婆了,她似乎已经全然忘却了当年封建礼教和伦理规范带给自己的压抑和痛苦,自觉地充当起当年春官娘曾经扮演的角,她亲自安排了另一个少女被封建礼教吞噬的命运——她曾经的苦难的命运。事实上,在貌似充满和谐气氛的生活图景背后,隐藏的却是无限的凄凉悲剧;平和而安宁之中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迫害与压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了,即使是亲身经历过悲剧的萧萧,在封建礼教与农村宗法社会的控制下,自觉地选择了将那段悲剧的历史遗忘了,认同了封建礼教的控制,她成了她婆婆及无数女人命运的循环中的一环。从春官娘到萧萧,从无数坚信终有一天熬为“婆婆”的“媳妇”身上,我们发现了封建礼教和伦理规范世代相传积淀在人们心理深处的圆形封闭性超稳定结构。
谢飞的另一部佳作《香魂女》中的主题与《湘女萧萧》非常类似,甚至可以说“香魂女”是80年代的“湘女萧萧”,然而其中又分明渗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时代生活内
谢飞的另一部佳作《香魂女》中的主题与《湘女萧萧》非常类似,甚至可以说“香魂女”是80年代的“湘女萧萧”,然而其中又分明渗透着农村商品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新的时代生活内
容。香二嫂之所以为傻儿子娶环环,其表层理由不外是因为环环美丽,傻儿子很喜欢她;环环能干,能够成为香油作坊的好帮手。80年代,商品经济蔓延到农村,在物质贫乏的年代金钱的能量急剧膨胀,贫穷使这种失衡的、无爱的、完全金钱交易性质的买卖婚姻在商品经济入侵后的农村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合理性。然而,在其深层的内心世界,却包含着香二嫂因压抑而变态,想要报复、施虐于他人的潜意识,她自身的坎坷经历成为这种潜在心理的动因。当她在经历了买卖婚姻的一切痛苦自后,终于具备了经济实力而成为“婆婆”时,便不失时机并且处心积虑地施虐于“媳妇”。于是,她不惜以金钱为手段拆散了环环与恋人,高价将环环聘进门成为她施虐的“媳妇”。在这个过程中,香二嫂手中握有的“重金”成为了她的“后盾”。这样,环环在金钱和封建力量的双重压迫之下便成为了香二嫂的循环,女性的命运在现代农村依旧挣脱不出封建思想怪圈的束缚,更增添了女性成为可以用金钱交换的“商品性”的悲剧命运。
《本命年》不同于谢飞其他的影片诗情画意的影像构型,也少了对主人公情感世界的刻意营造,只以简朴的纪实性的电影语言如实地对李慧泉的生活经历进行描写,以悲剧感的真实营造指认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深度思考。影片隐喻了成长在八九十年代的以李慧泉为代表的一类青年人,在缺失了精神信仰和失落了社会位置的生存现实中的焦虑、失落心态。
《本命年》不同于谢飞其他的影片诗情画意的影像构型,也少了对主人公情感世界的刻意营造,只以简朴的纪实性的电影语言如实地对李慧泉的生活经历进行描写,以悲剧感的真实营造指认关于人生、关于时代的深度思考。影片隐喻了成长在八九十年代的以李慧泉为代表的一类青年人,在缺失了精神信仰和失落了社会位置的生存现实中的焦虑、失落心态。
作为作者电影,谢飞创作集中体现了知识分子应有的人文关怀,而关注和人性意识成为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这正是谢飞电影风格个性的重要体现。谢飞电影秉承了第四代电影的特,更加显露诗意人生关怀和现实关注,秉承着艺术审美的终极表现是人文价值的价值取向,谢飞电影的价值就在于此。
二、 女性关怀:历史劣根性对女性命运的影响
在新时期的反思、“寻根”的文化浪潮中谢飞以其“第四代”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参与了当时文化建构。他在影片《湘女潇潇》中塑造的“萧萧”的形象中就表明了历史劣根性对女性命运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而形成的女性命运的“怪圈”,在的层层的包裹里,隐藏的是对她们正常人性的压抑和人生轨迹的修正。
萧萧与香二嫂可怜的童养媳命运,更可悲的是又将她们自己的悲剧命运施加在下一代女性身上;索米亚在恒久等待白音宝力格的日子里,独自照顾老人、抚养孩子的艰辛。这一切过错并不是女性自愿选择的结果,她们面对无人性的、吃人的封建礼教和道德规范之时,是那么的绝望与无助。谢飞在影片中以悲天悯人的慈悲胸怀包容着这些遭受苦难的魅力女性,关注着这些遭受封建礼教与道德规范迫害最深的女性的命运。
《湘女萧萧》是发生在“湘西”的一个特殊的场景,其中的人性、人情之美以及其中的清新与哀伤, 谢飞在80年代文化寻根思潮中通过电影把它映现出来。在民族文化的寻根中,本想寻继续前进的动力但却发现了在美好的人性里迷失了的凑凉哀婉的东西。谢飞在导演《湘女萧萧》时,随着萧萧在、妻子、母亲多角的递进转换中,处处显示出着他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关怀,有疾首的痛惜,有温婉的抚慰。在整部影片中,谢飞导演一直都表达着这种“灵魂深处踏步不前的怪圈”,显然不能仅仅由这些美丽善良的女性来承担,传统文化厚重的惰性也在制约着女性的命运,并且可能吞噬她们;《香魂女》刻画了一个在母亲、妻子、情人、婆婆、女强人等重重角中挣扎的“香二嫂”,她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同时又是一个害人者。有善良的母爱有内心对温情的渴求,当有钱时又非常恶毒,这是一个现代社会受到扭曲的但又是真实的人。香二嫂是作为童养媳来到瘸二叔家的,婚姻的不幸、母亲的责任、对爱情的渴望使她备受煎熬,她是封建婚姻的受害者,也是一个助纣为虐者,正是她一手造成了环环的不幸。女人不幸,一个家庭是不可能幸福的,如果在社会中成为普遍,也肯定是一个不健全的杜会。香二嫂的勤劳聪慧,对自身的磨难和不幸身世的痛苦反省,促成了她对环环的理解。正是这种对自身命运的觉醒,使她完成了向“现代人”的痛苦转变,影片最后把婆媳二人放在湖光月影的优美环境中,可以看到谢飞对美好善
良女性命运的同情悲悯乃至抚慰;《黑骏马》中额吉奶奶、索米娅,她们淳朴、善良、宽容、博大,虽有痛苦和不幸,但依然如大地般的坚韧和宽容,“为我们提供了早已逝去了的、过去了的田园生活罕见的一件。在滚动的金黄草原与山丘之间,展现出无辜的痛苦与失落”,“展现的是对大地及与亲近的人们的爱”,“清楚地理解同情和宽容的价值”。[2]小说《黑骏马》的作者张承志也说他要“寻一种永恒,一种人类社会各发展阶段值得永久保留的东西,描写两代妇女的生命意识、热爱生命、宽容善良”。[3]影片《黑骏马》没有表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矛盾性,而是选择汉文化圈外蒙古族人的生存状况进行言说和表述。草原生活艰苦、平淡,时光就在劳动、婚姻、生老病死等日常自然流动中流逝,这一方草原不同于汉文化圈的厚重与伦理经营的内在窘迫,这里生长的女性一一额吉奶奶与索米娅,她们出于天然的母性对生命、大地、草原怀有质朴的感情,这种母性是化为血肉的宽容、善良和对生命的敬重。在年代的文化反思与寻根中,理想主义的张承志把目光投向了曾经生活过的草原,他要寻一种永恒的东西、大美的东西。在《黑骏马》这部小说发表十多年后谢飞把它搬上银幕,这种淳朴、沉静、博大、宽容之后的甜蜜与苦涩连同女性命运的轮回一同展现在我们面前。额吉奶奶一一索米娅一一其其格,她们只有与自然环境、与生命本身的融合,没有对立与仇视,她们的形象直抵生命本身。谢飞在创作时直接秉承
类似《开端》的循环电影张承志的《黑骏马》小说中的诗化表达,把他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与省思,投射到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影像世界的营造中,理想主义的弥漫仿佛遮蔽了历史反思的厚重,使之走向一种单纯的美,但却又十分明显地表达了谢飞对于女性关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