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开端——<定军山>
1905年 戏曲片《定军山》 中国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任景丰开办的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第一部无声电影 中国电影的开端之作
第一部短故事片——<难夫难妻>
又名《劳工之爱情》 “明星”公司 张石川 郑正秋 “文明戏
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1
三部长故事片
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20年代 奠定类型片基础
中国影戏研究社:《阎瑞生》(剧情长片)
上海影戏公司:《海誓》(爱情片)
新亚影片公司:《红粉骷髅》(侦探片)
郑正秋 《孤儿救祖记》1923
中国电影的拓荒者 开创了中国电影从现实社会生活和从戏剧舞台艺术方面吸取丰富创作养料的优良传统 为中国电影艺术道路开辟奠定了基础
《孤儿救祖记》是第一部完整的实现郑正秋创作思想的电影作品
也是第一部在商业上和艺术上获得双重成功的影片
确立了今后该公司创作长篇正剧为主要方向
左翼电影运动——新兴电影运动
1.1931“九一八”事变、1932“一二八”事变后 社会变革 民族意识崛起
“九一八”和“一二八”事件的背景下和中国电影的现状,需要寻出路
2. 1931 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电影战线斗争纲领和方针
3. 《啼笑因缘》脱离生活逃避现实的鸳鸯蝴蝶派作品 时逢“一二八” 遭遇意料外的票房惨败 1932年夏 明星公司老板开始考虑改变制片方针 阿英、夏衍、郑伯奇进入明星公司 标志着左翼电影工作者投身电影界的正式开始 田汉和阳翰笙一同加入新成立的艺华公司、
4. 1933年2月, 中国电影文化协会成立 其成员主要有:郑正秋、周剑云等
5.1933年3月 瞿秋白领导下 党领导的五人“电影小组”成立(阿英 夏衍 王尘无 石凌鹤 司徒慧敏)
期间代表作有《三个摩登女性》、《狂流》、《都会的早晨》、《小玩意》、《姊妹花》、《渔光曲》《大路》、《女性的呐喊》、等.
6. 1936年1月 由欧阳予倩、蔡楚生、周剑云等人发起的上海救国会也宣告成立,此后, 上海电影界在“国防电影”的口号下, 陆续完成了一些抗日爱国题材的影片。
“国防电影”广义的和狭义的 其代表作分别是:《压岁钱》和《狼山喋血记》
夏衍
中国革命电影的主要开创者之一 新中国电影最早的党员 代表作 狂流 压岁钱 春蚕
蔡楚生
二代导演 《渔光曲》第一部在国外获奖作品 《一江春水向东流》 《新女性》
孤岛电影
(第一次电影繁荣期)第二次电影繁荣期
1.上海沦陷后 由于租界仍在西方人手中未被日本人占领 被人们称为“孤岛”
2.这是中国电影里是上又一个投机性商业电影生产的高峰
3.总体上看 孤岛电影创作时期比30年代电影来呈现出停滞 甚至倒退现象
但仍有优秀之作《木兰从军》《花溅泪》《孔夫子》
4.结束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占领租界 上海电影创作称为沦陷区电影一部分
联华电影公司
联华公司的崛起:30年代 创始人 罗明佑
宗旨“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复兴国片”
代表作《桃花泣血记》、《恋爱和义务》、《野草闲花》等
《神女》代表了中国默片时期的最高成就
主要导演:蔡楚生 费穆
结束 1937 抗日战争爆发后
40年代后期的民营电影公司中最重要的两家“昆仑”“文华”
昆仑影业公司的电影创作 激进 戏剧性 批判
《一江春水向东流》蔡楚生 大众化的代表作品 戏剧式的剧作结构 主人公抗战前, 抗战期间, 抗战后的人生悲剧。
《八千里路云和月》史东山 散文化的, 一部以描绘日常生活情景见长的新型风格的影片
文华公司 社会性 诗意风格
《小城之春》1933年 现代主义电影的里程碑
导演费穆 中国现代主义大师
梗概:描写小家庭中的一段情感波澜 女主对长期患病的丈夫并无感情 只是尽妻子职责 丈夫的朋友突然造访 正是女主的旧情人 两人陷入矛盾和痛苦中 进过一系列情感波动 双方终于理智的控制了自己 女主发现与丈夫之间的感情联系 一场风波平静了 女主目送友人离开 反映战后一些知识分子和市民观众的苦闷心情
这部影片是费穆一生艺术创作探索的高峰 也代表着近代中国电影在人物心理刻画和民族风格探索所取得的成就
新中国第一部电影——<桥>
1949年4月,“东影”完成了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
十七年中国电影 四个阶段 起止原因 举例
1949-1966文华大革命前 共17年
1.1949-1952 建国初期的第一次发展
原因:高涨的激情和旺盛的创造精神;党对电影事业的相对宽松而正确;广大文艺工作者长期积累的结果
1951年3月,在全国26个大城市开展的“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标志着建国初期电影创作的第一次发展。《中华女儿》凌子风、瞿强、《白毛女》、《钢铁战士》等。
特点 初步形成风格 真实朴素 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气息
私营厂的影片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我这一辈子》石挥
1950年5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亲自撰写的《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对电影《武训传》提出了严厉的批判。至此,一场空前的政治运动在全国展开了, 接着就开展了对文艺界的整风运动。解放后第一次电影高潮结束
2.1952-1956 1956前后第二次发展
主要原因是: (1) 1953年9月, 第二次文代会召开, 批评了左的错误倾向, 倡导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2)借鉴国外电影的创作经验。观摩和讨论,和各种电影代表团去苏联,西欧等国交流活动。(3) 1956年, 在《十大关系报告》中提出了“双百”方针。
特点 大胆突破
这一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家和作品: 郭维及其《董存瑞》,桑弧及其《祝福》(第一部彩故事片),王苹(第一位女导演)及其《柳堡的故事》,吕班及其《新局长到来之前》,汤晓丹及其《不夜城》 。
《女篮五号》谢晋成名作 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以运动员生活为题材的电影
1957年,“反右斗争”的开始。
3.1956前后第三次发展
原因:为迎接建国10周年,建党40周年,“献礼片”的契机,再次激起创作热情。
标志:59年9月25日-10月24日国庆新片展映共推出新片35部,故事片17部。几乎全部都
是彩片。
而1959年共拍摄约80部,达到50年代的最高峰
这些影片题材广阔,风格新颖,形式多样,而且在思想艺术上以及在技术上都突破了过去的水平,向前跃进了一大步
林则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林家铺子》等。
《青春之歌》崔嵬
反右倾运动开始和三年自然灾害开始。电影的生产再次出现停顿
4.1960-1966 60年代初期的发展
一个高水平的创新高潮即将到来,可惜半途夭折
政策的调整:纠正“左”的错误,相关的文件出笼,出现了繁荣创作的具体措施
电影理论的发展:瞿白音《关于电影创新问题的独白》.
《早春二月》《舞台妹》谢晋《农奴》《大李小李和老李》《阿诗玛》《枯木逢春》郑君里(创新意识 独特表现手段)
时期的中国电影
“三突出”
是对“四人帮”一伙制作的所谓样板戏的经验创作总结
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三突出”不过是指作品内部的人物关系的处理 是创作中的一个局部问题 “四人帮”将这个局面问题提高到“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上 是非常荒谬的
《创业》《海霞》
伤痕电影现象1976- 1978恢复时期
对 “文化大革命”的体验, 揭露和反思成为当代电影创作的最初的出发点
这一个时期的文艺创作有几个特点: 首先, 创作的主题基本都围绕着揭批 “四人帮”, 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两个中心展开。其次, 来自生活的基层的文艺新人开始了控诉着 “”带来的苦难, 形成一股来势不小的 “伤痕文艺”的高潮
四人帮作斗争的影片《十月的风云》
革命历史题材影片: 《大河奔流》
惊险样式的影片:《黑三角》、《405谋杀案》等。
谢晋三部曲
《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
都从不同的侧面, 不同的深度, 反映着他一贯的思索: 政治—人物—命运的主题。
谢晋 开创影戏历史 奠定伦理叙事基础
第四代导演张暖忻理论宣言
1979年是转折的一年 从理论上展开了电影本质的讨论 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和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的引进和比较, 推动了我国当时电影美学的发展
女导演张暖忻、李陀《谈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他们的理论宣言 这样有代表性的论文 站在世界电影的高度 审视中国电影现状 迫切要求改变中国电影落后面貌 表达尽快赶上世界电影先进水平的愿望
“长镜头”电影语言改变、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伯格曼意识流电影《野草莓》
《小花》1979 《生活的颤音》
闪回手法 (与意识流有区别)今天看来仍是单线故事
“纪实美学”
是一股崇尚真实美学的潮流、突出 “人”的主题, 倾向“生活化”。
反对虚假 追求真实 大力宣扬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纪实美学、长镜头理论 要求在影片总体构思上突破 要求更朴素更本质的回顾民族的生活
代表人物和作品:张暖忻的《沙鸥》、郑洞天的《邻居》等。
类似《开端》的循环电影第五代导演 北影电影学院导演系82届毕业生 78入学82毕业
不管社会观念 挑战传统观念 表达自我观念(景别大于人物)
1983《一个和八个》 (张军钊导演 张艺谋摄影),标志着第五代的诞生
1984年在当代电影史上是重要的一年
陈凯歌《黄土地》《孩子王》《大阅兵》
田壮壮《猎场札撒》、 《盗马贼》
黄建新《黑炮事件》 张泽鸣《绝响》吴子牛《喋血黑谷》
以他们特有的对人类情感的真诚和社会思辨,喜欢用像式的造型表达 ,对中国文化的审视是冷峻的, 却也是包容的 。
第五代的转型:1987年的《红高粱》和《晚钟》是第五代的转型之作
王朔电影年1988年
四位大导演 分别将王朔小说改编成电影 这股王朔热称为王朔现象
《玩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米家山
《轮回》(根据《浮出海面》改编), 黄建新
《一半是海水, 一半是火焰》(根据同名小说改编), 夏刚
《大喘气》(根据《橡皮人》改编),叶大鹰
原因:市民文化的出现;人们渴望建立新的道德秩序;商业电影的到来,也促使电影人寻一条介于商业和文化之间的平衡点。
从此以后,王朔电影的浪潮不减,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社会精神的价值取向 。
1988年前的第五代电影 83-87挑战伦理理念 张艺谋《红高粱》 88年转变 迎合社会需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