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特效技术对电影的影响
作者:尚晨光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 2014年第6期
    尚晨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北京 100191)
    摘 要:电影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自从电影形式出现以来,就一直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发展。如今,电影特效技术把许多传统电影无法展现的题材变成了可能,强大的技术力量使得导演把新的元素带入到电影当中,也让观众沉浸在前所未有的视觉享受之中。本文从电影特效技术的发展进程出发,阐述了特效技术出现之后对电影的影响、给电影带来的变化以及新技术的出现对电影原本概念的冲击。
    关键词:电影;特效技术;电影制作
    中图分类号:J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8-0259-02
    1895年一次偶然的机器故障造就了电影大师乔治·梅里埃(Georges Melies)的梦想。当他在放映从
巴黎歌剧院广场拍摄而来的影片时,发现一辆公共马车忽然变成了灵柩的马车,当时他感到十分怪异,但是他冷静的思考了一段时间,便发现了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当在摄影时,就在摇动胶片的手柄被卡住的同时,运灵柩的马车恰好来到公共马车原来的地方,瞬间玩两个连续放映的变化。1896年10月梅里埃使用“停机再拍”的方法拍摄了《贵妇失踪》,这部被认为是第一部使用特技的现代电影。
    自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美国50%以上的电影都含有电脑技术的制作画面。电影特效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电影创作中最为常见的手法,也赢得了全球导演和观众的热爱,至今已经逐渐成为电影产业的一大支柱,甚至成为了票房收入的保障。自从电影产生之时,这门艺术的发展就离不开技术的进步,可以说电影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体。如今技术的发展展现出惊人的力量,也是的电影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各式各样的电影展现手法出现在荧屏之上,让观众们叹为观止。那么,在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特效技术究竟给电影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和变化,这种影响与变化,对电影发展本身,有着怎样的意义,在电影经历着这种剧变的背后,似乎缺失了很多电影原有的特性,让我们不禁从新考虑,被称为“电影的亚里士多德”的巴赞(Andre Bazin)的问题,即电影是什么?
    一、关于电影特效技术
    永无止境的追求与创造是技术的本性,技术理性的这一意蕴,是人的超越性的一种外在表现,它引
导人们不断地克服人的自然惰性和对现存事物的默认,为人们不断走向新的目标和实现理想提供了可能性。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制片业一派繁荣景象,特技的应用得以深化,好莱坞的20世纪福克斯公司和米高梅公司开始建设自己的专门的特级部门,包括德国的电影,其精雕细琢的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0年代中期,随着特效技术的丰富、发展,以及越来越专业化的需要,许多特效部门出现了更为细致的分工。这个时期最为著名的电影有《金刚》(1933)和《乱世佳人》(1939)。40年代初,鬼才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26岁时的首部著作《公民凯恩》,成了美国电影史上最为重要的一部电影。其中绘画接景进行场景延伸、真人表演和模型摄影结合等技术的相互转换,都使得这部电影大大区别于其他的电影。
    90年代以来,信息产业突发猛进的发展使得数码科技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技术在电影中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和深入,已不仅仅是应用在视觉层面上,在制片的每个阶段都改变着原本电影的制作流程。2001~2003年新西兰导演彼得·杰克逊(Peter Jackson)执导的《指环王》三部曲,神话般的独占鳌头,获得30项奥斯卡提名奖、17项奥斯卡奖创下了新的记录。2009年詹姆斯·卡梅隆推出了投资5亿、轰动全球的史诗巨片《阿凡达》,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狂热的观影现象。《阿凡达》在传统的运动捕捉基础上,增加了对演员的脸部表情的事实捕捉,实现了肢体运动和面部表情数据的整体高精度采集。
    电影特技的出现并不是人们一时冲动和兴致,而是电影艺术自身发展与演变的必然结果。特别是数字特效出现以来,很多之前无法完成的故事或者场景,或者是遇到拍摄难度大、成本费用高的镜头,如今可以轻松的展现在荧屏之上,其“造梦”效果大大加强了,使得电影工作者有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观众的观影效果,甚至视觉效果的魅力大于电影故事本身。
    二、电影特效也成为观看内容
    “电影在其技术和物质形式上的根基是激起主体产生印象的刺激—首先是视觉,然后是听觉。”电影特效技术一直不断的将观众的观影体验提高,从而推动了展现电影语言和叙事方式的重心的偏移。电影不再是被看的对象,而是人们体验的对象,甚至成为体验本身。《源代码》中以量子物理中的平行世界为电影基础背景,通过精彩的展现手法,描述了一段深入浅出的科幻故事。影片中的工作人员将记忆重组,然后植入到已经死去的主人公的意识之中,并命令他要回到过去的记忆中到爆炸案的凶犯,拯救更多的人。在这种多重时空里面,为主人公从新塑造不同新的形象:外貌、体格、年龄、长相,这种复杂的引起观众趣味的方式是电影特效带来的独特魅力。《斯巴达三百勇士》中,悲壮和唯美是整部电影的主旋律。果敢、决断、勇气、力量和忠诚是斯巴达烈士的墓志铭。一个镜头,波斯人骑马袭来,斯巴达王忽然间低头,长剑挥出,马仰身长嘶,敌人落马,斯巴达王一剑穿心,然后以慢镜放出,血象是水滴一样飘出,让人热血泵张,然后镜头忽然加速,三五敌人又被在瞬间砍倒,镜头再次放慢。紧张的生死战斗中,那逼迫人心的一张一弛的感觉,让观众有一种无法言语的视觉享受。
片中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完全不逊于实景的万人场地,透着浓厚的史诗感觉,也变成了观众的视听盛宴。
    随着电影特效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影特效已经不仅限于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表现手段,而且成了观众的焦点内容。电影特效已经成了电影叙事的一部分,所以电影编辑人员在一开始起草电影剧本时就应该用特效的思维来渲染画面了。
    三、电影独特性的丧失
    2010年翻拍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可以算作借《阿凡达》的余威霸王硬上弓的3D电影。在整个影片中对爱丽丝角的个人特征的描绘刻画不但没有达到观众们预期的效果,就连电影特效的应用也显得十分尴尬。爱丽丝在房内喝毒药的片段,对于故事的情节发展没有任何帮助作用,反倒是变成了炫耀特效的片段,并且整部电影只是注重实用特效展现画面的效果,而忽略了叙事前后逻辑的合理性,使得观众在看完整部电影之后呈现出疲惫的状态。
    电影特效使得传统的电影无法表现的题材成为可能,为电影制作者提供了发挥功力的余地。但是与此同时很多问题也伴随着出现。首先,在电影特效的解读上存在误解,认为只要是有大场面的电影特效就是好电影,形成了对电影特效的盲目追风的现象,反而对淡化了电影的故事性和内涵性。其次,过多的电影特技的使用,容易产生视觉方面多余的信息。如果在一部电影中过多的呈现电影中华丽的
特效,变成了纯粹特效的展示板,形成了对电影内涵和本质的抹杀。克里斯蒂安·麦茨(Christian Matz)说过,“并不是因为电影是一种语言,所以能叙述这么多好的故事,而是因为电影能叙述这么多好的故事,才成为一种语言。”陈犀禾教授在《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一文中指出,感官刺激要压倒叙事,逼真不再是目的。而电影也是强化了视觉效果的一种叙事方式,所有电影特效与叙事融合在一起,才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的魅力所在。
    四、关于电影的定义
    “摄影机摆脱了我们对客观习惯看法和偏见,消除了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唯有这种冷眼旁观的镜头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吸引我的注意,从而激起我的眷恋。”巴赞秉承着现实主义理念,他认为电影是透明的,通过电影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世界。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巴赞的理论受到了挑战。电影艺术究竟是应复制真实,还是创造真实,这个问题悬而未解。
    一般意义上来说“真实性”是某个物体的客观存在,但莱布尼兹则认为真实并不是客观特征,而是一种联系的特性,假若某物是毫无干扰的具有联系的,那么就是真是的。康德认为,“真实性”是被给予状态、被设定和实存。尼采则认为没有可观的东西是真实性,而是根据我们实用的需要而产生的认识,可见“真实”是一个十分模糊的概念。
    《刺客联盟》中,子弹可以按照之前预设的停止运转,并且在镜头中放大了子弹的运动轨迹,让观
众对子弹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具有发光的金属外壳,还有漂亮的雕刻图案并且是转圈前进。《古墓丽影》中安吉丽娜·朱莉节奏强劲的打斗声音,以及各式各样科幻片、功夫片中的声音特效都不是生活中应该存在的,但是没有人质疑中合理的偏差,这样的形象有了艺术的夸张成分,但是往往这样的夸张成分却增加观众的真实感受。带有特效的电影中,虚构已经渗透到所有表现手法中,只是虚构的程度和方式不同罢了。导演以假象表现真实,而观众则情愿的接受这种假象渲染下的更真实。也就是说在人们的主观感受接受范围之内,电影的主题、音效、图像出现夸张、强化的成分不会给人们造成虚假的感受,反倒是能增强真实效果。
    电影特效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影作为一门艺术,如果再简单地把电影定义为对物质现实的复原是不能符合电影现阶段发展的要求的。电影特效的介入,直接影响到电影的拍摄和观众欣赏的方式,可以说电影的创造者拥有非凡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并不会在故事情节、背景、时空、人物等概念的限制,这就极大地冲击了原有电影的认识。这样,电影就不再是一味的记录和再现,而是创造,是艺术。
    参考文献:
    [1]李念芦.影视基础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源代码大电影
    [2]德费希特.知识学基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李森.论电影数字特技对电影叙事和表现的影响[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2.
    [4]舒里安.影视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5]王珂旭.观众的数字特效意识及影像真实[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6]麦茨. 电影语言[M].刘森尧,译.台北: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7]陈犀禾.虚拟现实主义和后电影理论——数字时代的电影制作和电影观念[J].当代电影.2001(2):17.
    [8]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M].崔君衍,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辛美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