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发展历史(详细)
计算机发展历史(详细)
本⽂直接来⾃CSDN论坛,原⽂估计来⾃百度,转载时略有更动和补充(红字)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种⽤于⾼速计算的电⼦计算机器,可以进⾏数值计算,⼜可以进⾏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动、⾼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业控制计算机、⽹络计算机、个⼈计算机、嵌⼊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物计算机、光⼦计算机、量⼦计算机等。
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对⼈类的⽣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的⽣命⼒飞速发展。它的应⽤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计算机已遍及⼀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具。
计算机的应⽤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平不断提⾼,特别是互联⽹、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2009 年,计算机⽤户数
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6710 万台,联⽹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2.9万台上升⾄5940万台。互联⽹⽤户已经达到
3.16 亿,⽆线互联⽹有6.7 亿移动⽤户,其中⼿机上⽹⽤户达1.17 亿,为全球第⼀位。
计算⼯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的历史作⽤,同时也启发了电⼦计算机的研制和设计思路。
1642年法国哲学-数学家Blaise Pascal 发明了世界上第⼀台⼿摇式机械式计算机,利⽤齿轮传动原理制成,能做加减法。
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以储存计算资料。
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布什造出世界上⾸台模拟电⼦计算机。
1933年,美国数学家D.N.Lehmer造出⼀台电⽓计算机⽤来分解1-1000万之间的所有⾃然数为素数因⼦。
1946年2⽉14⽇,由美国军⽅定制的世界上第⼀台电⼦计算机“电⼦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
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法尼亚⼤学问世了。ENIAC(中⽂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计算弹道需要⽽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了17840⽀电⼦管,⼤⼩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计算机技术以惊⼈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门技术的性能价格⽐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
第1代:电⼦管数字机(1946—1958年)
硬件⽅⾯,逻辑元件采⽤的是真空电⼦管,主存储器采⽤汞延迟线、阴极射线⽰波管静电存储器、磁⿎、磁芯;外存储器采⽤的是磁带。软件⽅⾯采⽤的是机器语⾔、汇编语⾔。应⽤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
特点是体积⼤、功耗⾼、可靠性差。速度慢(⼀般为每秒数千次⾄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2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
硬件⽅的操作系统、⾼级语⾔及其编译程序。应⽤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能耗降低、可靠性提⾼、运算速度提⾼(⼀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达300万次)、性能⽐第1代计算机有很⼤的提⾼。
第3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
硬件⽅⾯,逻辑元件采⽤中、⼩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磁芯。软件⽅⾯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法。特点是速度更快(⼀般为每秒数百万次⾄数千万次),⽽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价格进⼀步下降,产品⾛向了通⽤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领域开始进⼊⽂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
第4代:⼤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今)
硬件⽅⾯,逻辑元件采⽤⼤规模和超⼤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络管理系统和⾯向对象语⾔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诞⽣,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向家庭。
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的集成度更⾼,每块芯⽚可容纳数万乃⾄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个芯⽚上、从⽽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微处理器和⼤规模、超⼤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微型计算机体积⼩,价格便宜,使⽤⽅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超过了过去的⼤型计算机。另⼀⽅⾯,利⽤⼤规模、超⼤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但运算速度可达⼀亿甚⾄⼏⼗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亿次的银河Ⅰ这型巨型机以后,⼜于1993年研制
成功每秒运算⼗亿次的银河Ⅱ型通⽤并⾏巨型计算机。这⼀时期还产⽣了新⼀代的程序设计语⾔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络软件等。
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管发展到磁芯、磁⿎,以后⼜发展为通⽤的磁盘,现⼜出现了体积更⼩、容量更⼤、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计算机发展史重⼤事件回顾
美国宾⼣法尼亚⼤学研制的⼈类历史上真正意义的第⼀台电⼦计算机ENIAC,占地170平⽅⽶,耗电150千⽡,造价48万美元,每秒可执⾏5000次加法或400次乘法运算。共使⽤了18000个电⼦管。
1950年
EDVAC
第⼀台并⾏计算机,实现了计算机之⽗“冯.诺伊曼”的两个设想:采⽤⼆进制和存储程序。
第⼆代计算机
程序设计语言一般可分为三大类(晶体管)
1954年
TRADIC
IBM公司制造的第⼀台使⽤晶体管的计算机,增加了浮点运算,使计算能⼒有了很⼤提⾼
1958年
IBM 1401
这是第⼆代计算机中的代表,⽤户当时可以租⽤。
1965 年
DEC 公司推出了 PDP8 型计算机,标志着⼩型机时代的到来,接着⽽来的是⼀系列的PDP和VAX⼩型机。
1970年
IBM S/370
这是IBM的更新换代的重要产品,采⽤了⼤规模集成电路代替磁芯存储,⼩规模集成电路作为逻辑元件,并使⽤虚拟存储器技术,将硬件和软件分离开来,从⽽明确了软件的价值。
1975年4⽉
Altair 8800
MITS制造的,带有1KB存储器。这是世界上第⼀台微型计算机。
1977年4⽉
Apple II
NMOS6500 1MHz CPU,4KB RAM 16KB ROM,这是计算机史上第⼀个带有彩⾊图形的个⼈计算机
1981年8⽉12⽇
IBM PC
采⽤了主频为4.77MHz的Intel 8088CPU,内存64KB,160KB软驱,操作系统是Microsoft提供的MS-DOS
1983年1⽉19⽇
APPLE LISA
第⼀台使⽤了⿏标的电脑,第⼀台使⽤图形⽤户界⾯的电脑。
1983年3⽉8⽇
IBM PC/XT
采⽤INTEL8088 4.77MHz的CPU,256K RAM和40K ROM,10MB的硬盘,两部360KB软驱。
1984年8⽉
IBM PC/AT
采⽤Intel 80286 6MHzCPU, 512KB内存,20MB硬盘和1.2M软驱。
1986年9⽉
Compaq Desktop PC
采⽤了Intel 80386 16MHz CPU,640KB内存,20MB硬盘,1.2M软驱,是计算机史上第⼀台386计算机。
1989年4⽉
DELL 80486
采⽤Intel 80486DX CPU 640KB内存, 20MB硬盘,1.2M软驱。
1996年
基本配置是奔腾或者奔腾MMX 的CPU,32M EDO或者SDRAM内存,2.1G硬盘,14⼨球⾯显⽰器为标准配置。
1997年
基本配置开始向赛扬处理器过渡,部分⾼档的机器开始使⽤PentiumII CPU,同时内存也由早期的EDO过渡到SDRAM,4.3G左右的硬盘开始成为标准配置。1998年
带有128K⼆级⾼速缓存的赛扬处理器成为⼴⼤装机者的最爱,同时64M内存和15⼨显⽰器开始成为标准配置。
1999年
部分品牌⼚商开始将PentiumIII CPU作为电脑的⼀个卖点,64M内存和6.4G硬盘开始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
2000年
66M和100M外频的赛扬处理器占领了⼤部分品牌或兼容机的市场,128M内存,10G以上的硬盘开始成为标准配置,17⼨显⽰器慢慢进⼊家庭。
2001年⾄今
Pentium 4 CPU和Pentium 4赛扬CPU开始成为电脑的标准配置,内存由SDRAM实现了向DDR的过渡,同时17⼨CRT显⽰器或者15⼨液晶显⽰器开始成为⽤户的⾸选,硬盘逐渐向40G以上的容量发展。
苹果 iMac G5(M9248CH/A)
处理器类型PowerPC G5配置,主频1600MHz以上,内存容量256MB,硬盘容量80GB,显⽰器类型17”液晶。这是苹果电脑的创新,将主机的部件全部集成到显⽰器内部。显⽰器就是⼀台电脑。
机器的组成
计算机是由硬件系统(hardware system)和软件系统(software system)两部分组成的。
传统电脑系统的硬体单元⼀般可分为输⼊单元、输出单元、算术逻辑单元、控制单元及记忆单元,其中算术逻辑单元和控制单元合称中央处理单元
(Center Processing Unit,CPU)。
硬件系统
电源
电源是电脑中不可缺少的供电设备,它的作⽤是将220V交流电转换为电脑中使⽤的5V、12V、3.3V直流电,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他设备⼯作的稳定性,进⽽会影响整机的稳定性。⼿提电脑在⾃带锂电池情况下,为⼿提电脑提供有效电源。
主板
主板是电脑中各个部件⼯作的⼀个平台,它把电脑的各个部件紧密连接在⼀起,各个部件通过主板进
⾏数据传输。也就是说,电脑中重要的“交通枢纽”都在主板上,它⼯作的稳定性影响着整机⼯作的稳定性。
CPU
CPU即中央处理器,是⼀台计算机的运算核⼼和控制核⼼。其功能主要是解释计算机指令以及处理计算机软件中的数据。CPU由运算器、控制器、寄存器、⾼速缓存及实现它们之间联系的数据、控制及状态的总线构成。作为整个系统的核⼼,CPU也是整个系统最⾼的执⾏单元,因此CPU已成为决定电脑性能的核⼼部件,很多⽤户都以它为标准来判断电脑的档次。
内存
内存⼜叫内部存储器或者是随机存储器(RAM),分为DDR内存和SDRAM内存,(但是SDRAM由于容量低,存储速度慢,稳定性差,已经被DDR淘汰了)内存属于电⼦式存储设备,它由电路板和芯⽚组成,特点是体积⼩,速度快,有电可存,⽆电清空,即电脑在开机状态时内存中可存储数据,关机后将⾃动清空其中的所有数据。内存有DDR、DDR II、DDR III三⼤类,容量1-64GB。
硬盘
硬盘属于外部存储器,机械硬盘由⾦属磁⽚制成,⽽磁⽚有记忆功能,所以储到磁⽚上的数据,不论
在开机,还是关机,都不会丢失。硬盘容量很⼤,已达TB 级,尺⼨有3.5、2.5、1.8、1.0英⼨等,接⼝有IDE、SATA、SCSI等,SATA最普遍。移动硬盘是以硬盘为存储介质,强调便携性的存储产品。市场上绝⼤多数的移动硬盘都是以标准硬盘为基础的,⽽只有很少部分的是以微型硬盘(1.8英⼨硬盘等)为基础,但价格因素决定着主流移动硬盘还是以标准笔记本硬盘为基础。因为采⽤硬盘为存储介质,因此移动硬盘在数据的读写模式与标准IDE硬盘是相同的。移动硬盘多采⽤USB、IEEE1394等传输速度较快的接⼝,可以较⾼的速度与系统进⾏数据传输。固态硬盘⽤固态电⼦存储芯⽚阵列⽽制成的硬盘,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组成。固态硬盘在产品外形和尺⼨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致但是固态硬盘⽐机械硬盘速度更快。
声卡
声卡是组成多媒体电脑必不可少的⼀个硬件设备,其作⽤是当发出播放命令后,声卡将电脑中的声⾳数字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送到⾳箱上发出声⾳。
显卡
显卡在⼯作时与显⽰器配合输出图形、⽂字,作⽤是将计算机系统所需要的显⽰信息进⾏转换驱动,并向显⽰器提供⾏扫描信号,控制显⽰器的正确显⽰,是连接显⽰器和个⼈电脑主板的重要元件,是“⼈机对话”的重要设备之⼀。
⽹卡
⽹卡是⼯作在数据链路层的⽹路组件,是局域⽹中连接计算机和传输介质的接⼝,不仅能实现与局域⽹传输介质之间的物理连接和电信号匹配,还涉及帧的发送与接收、帧的封装与拆封、介质访问控制、数据的编码与解码以及数据缓存的功能等。⽹卡的作⽤是充当电脑与⽹线之间的桥梁,它是⽤来建⽴局域⽹并连接到Internet的重要设备之⼀。
在整合型主板中常把声卡、显卡、⽹卡部分或全部集成在主板上。
调制解调器
英⽂名为“Modem”,俗称“猫”,即调制解调器,类型有内置式和外置式,有线式和⽆线式。调制解调器是通过电话线上⽹时必不可少的设备之⼀。它的作⽤是将
电脑上处理的数字信号转换成电话线传输的模拟信号。随着ADSL宽带⽹的普及,内置式调制解调器逐渐退出了市场。
光驱
英⽂名为“Optical Disk driver”,电脑⽤来读写光碟内容的机器,也是在台式机和笔记本便携式电脑⾥
⽐较常见的⼀个部件。随着多媒体的应⽤越来越⼴泛,使得光驱在计算机诸多配件中已经成为标准配置。光驱可分为CD-ROM驱动器、DVD光驱(DVD-ROM)、康宝(COMBO)和DVD刻录机(DVD-RAM)等。读写的能⼒和速度也⽇益提升,4× 16× 32× 40× 48×。
显⽰器
英⽂名为“monitor”,显⽰器有⼤有⼩,有薄有厚,品种多样,其作⽤是把电脑处理完的结果显⽰出来。它是⼀个输出设备,是电脑必不可缺少的部件之⼀。分为CRT、LCD、LED三⼤类,接⼝有VGA、DVI两类。
键盘
英⽂名为“Keyboard”,分为有线和⽆线,键盘是主要的⼈⼯学输⼊设备,通常为104或105键,⽤于把⽂字、数字等输到电脑上,以及电脑操控。
⿏标
英⽂名为“Mouse”,当⼈们移动⿏标时,电脑屏幕上就会有⼀个箭头指针跟着移动,并可以很准确指到想指的位置,快速地在屏幕上定位,它是⼈们使⽤电脑不可缺少的部件之⼀。键盘⿏标接⼝有PS/2和USB两种。硬件的⿏标分为光电和机械两种(机械已被光电淘汰)。
⾳箱
英⽂名为“Loud speaker”,通过⾳频线连接到功率放⼤器,再通过晶体管把声⾳放⼤,输出到喇叭上,从⽽使喇叭发出电脑的声⾳。⼀般的电脑⾳箱可分为2、2.1 、3 .1、4、4.1、5.1、7.1这⼏种,⾳质也各有差异。
打印机
英⽂名为“Printer”,通过它可以把电脑中的⽂件打印到纸上,它是重要的输出设备之⼀。在打印机领域形成了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激光打印机三⾜⿍⽴的主流产品,各⾃发挥其优点,满⾜各界⽤户不同的需求。
视频设备
如摄像头、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电视卡等设备,⽤于处理视频信号。
闪存盘
英⽂名为“Flash disk”,闪存盘通常也被称作优盘,U盘,闪盘,是⼀个通⽤串⾏总线USB接⼝的⽆需物理驱动器的微型⾼容量移动存储产品,它采⽤的存储介质为闪存存储介质(Flash Memory)。闪存
盘⼀般包括闪存(Flash Memory)、控制芯⽚和外壳。闪存盘具有可多次擦写、速度快⽽且防磁、防震、防潮的优点。闪盘采⽤流⾏的USB接⼝,体积只有⼤拇指⼤⼩,重量约20克,不⽤驱动器,⽆需外接电源,即插即⽤,不同电脑之间进⾏⽂件交流,存储容量从1~128GB不等,满⾜不同的需求。
移动存储卡及读卡器
存储卡是利⽤闪存(Flash Memory)技术达到存储电⼦信息的存储器,⼀般应⽤在数码相机、掌上电脑、MP3、MP4等⼩型数码产品中作为存储介质,所以样⼦⼩巧,犹如⼀张卡⽚,所以称之为闪存卡。根据不同的⽣产⼚商和不同的应⽤,闪存卡有Smart Media(SM卡)、Compact Flash(CF
卡),Multi Media Card(MMC卡),Secure Digital(SD卡)、Memory Stick(记忆棒),TF卡等多种类型,这些闪存卡虽然外观、规格不同,但是技术原理都是相同的。由于闪存卡本⾝并不能直接被电脑辨认,读卡器就是⼀个两者的沟通桥梁。读卡器Card Reader)可使⽤很多种存储卡,如
Compact Flash or Smart Media or Microdrive存储卡等,作为存储卡的信息存取装置。读卡器使⽤USB1.1/USB2.0的传输介⾯,⽀持热拔插。与普通USB设备⼀样,只需插⼊电脑的USB端⼝,然后插⽤存储卡就可以使⽤了。按照速度来划分有USB1.1、USB2.0以及USB3.0,按⽤途来划分,有单⼀读卡器和多合⼀读卡器。
软件系统
所谓软件是指为⽅便使⽤计算机和提⾼使⽤效率⽽组织的程序以及⽤于开发、使⽤和维护的有关⽂档。软件系统可分为系统软件和应⽤软件两⼤类。
1、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System software,由⼀组控制计算机系统并管理其资源的程序组成,其主要功能包括:启动计算机,存储、加载和执⾏应⽤程序,对⽂件进⾏排序、检索,将程序语⾔翻译成机器语⾔等。实际上,系统软件可以看作⽤户与计算机的接⼝,它为应⽤软件和⽤户提供了控制、访问硬件的⼿段,这些功能主要由操作系统完成。此外,编译系统和各种⼯具软件也属此类,它们从另⼀⽅⾯辅助⽤户使⽤计算机。下⾯分别介绍它们的功能。
1)操作系统(Operating System,OS)
操作系统是管理、控制和监督计算机软、硬件资源协调运⾏的程序系统,由⼀系列具有不同控制和管理功能的程序组成,它是直接运⾏在计算机硬件上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是系统软件的核⼼。操作系统是计算机发展中的产物,它的主要⽬的有两个:⼀是⽅便⽤户使⽤计算机,是⽤户和计算机的接⼝。⽐如⽤户键⼊⼀条简单的命令就能⾃动完成复杂的功能,这就是操作系统帮助的结果;⼆是统⼀管理计算机系统的全部资源,合理组织计算机⼯作流程,以便充分、合理地发挥计算机的效率。操作系统通常应包括下列五⼤功能模块:
(1)处理器管理:当多个程序同时运⾏时,解决处理器(CPU)时间的分配问题。
(2)作业管理:完成某个独⽴任务的程序及其所需的数据组成⼀个作业。作业管理的任务主要是为⽤户提供⼀个使⽤计算机的界⾯使其⽅便地运⾏⾃⼰的作业,并对所有进⼊系统的作业进⾏调度和控制,尽可能⾼效地利⽤整个系统的资源。
(3)存储器管理:为各个程序及其使⽤的数据分配存储空间,并保证它们互不⼲扰。
(4)设备管理:根据⽤户提出使⽤设备的请求进⾏设备分配,同时还能随时接收设备的请求(称为中断),如要求输⼊信息。
(5)⽂件管理:主要负责⽂件的存储、检索、共享和保护,为⽤户提供⽂件操作的⽅便。
操作系统的种类繁多,依其功能和特性分为分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等;依同时管理⽤户数的多少分为单⽤户操作系统和多⽤户操作系统;适合管理计算机⽹络环境的⽹络操作系统。
微机操作系统随着微机硬件技术的发展⽽发展,从简单到复杂。Microsoft公司开发的DOS是⼀单⽤户单任务系统,⽽Windows操作系统则是⼀多户多任务系统,经过⼗⼏年的发展,已从Windows 3.1发展Windows NT、Windows 2000、Windows XP、Windows vista、Windows 7和Windows 8等等。它
是当前微机中⼴泛使⽤的操作系统之⼀。Linux是⼀个源码公开的操作系统,程序员可以根据⾃⼰的兴趣和灵感对其进⾏改变,这让Linux吸收了⽆数程序员的精华,不断壮⼤,已被越来越多的⽤户所采⽤,是Windows操作系统强有⼒的竞争对⼿。
2)语⾔处理系统(翻译程序)
⼈和计算机交流信息使⽤的语⾔称为计算机语⾔或称程序设计语⾔。计算机语⾔通常分为机器语⾔、汇编语⾔和⾼级语⾔三类。如果要在计算机上运⾏⾼级语⾔程序就必须配备程序语⾔翻译程序(下简称翻译程序)。翻译程序本⾝是⼀组程序,不同的⾼级语⾔都有相应的翻译程序。翻译的⽅法有两种:
⼀种称为“解释”。早期的BASIC源程序的执⾏都采⽤这种⽅式。它调⽤机器配备的BASIC“解释程序”,在运⾏BASIC源程序时,逐条把BASIC的源程序语句进⾏解释和执⾏,它不保留⽬标程序代码,即不产⽣可执⾏⽂件。这种⽅式速度较慢,每次运⾏都要经过“解释”,边解释边执⾏。
另⼀种称为“编译”,它调⽤相应语⾔的编译程序,把源程序变成⽬标程序(以.OBJ为扩展名),然后再⽤连接程序,把⽬标程序与库⽂件相连接形成可执⾏⽂件。尽管编译的过程复杂⼀些,但它形成的可执⾏⽂件(以.exe为扩展名)可以反复执⾏,速度较快。运⾏程序时只要键⼊可执⾏程序的⽂件名,再按Enter键即可。
对源程序进⾏解释和编译任务的程序,分别叫作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如FORTRAN、COBOL、PASCAL和C等⾼级语⾔,使⽤时需有相应的编译程序;BASIC、LISP等⾼级语⾔,使⽤时需⽤相应的解释程序。
3)服务程序
服务程序能够提供⼀些常⽤的服务性功能,它们为⽤户开发程序和使⽤计算机提供了⽅便,像微机上经常使⽤的诊断程序、调试程序、编辑程序均属此类。4)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是指按照⼀定联系存储的数据集合,可为多种应⽤共享。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 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则是能够对数据库进⾏加⼯、管理的系统软件。其主要功能是建⽴、消除、维护数据库及对库中数据进⾏各种操作。数据库系统主要由数据库(DB)、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以及相应的应⽤程序组成。数据库系统不但能够存放⼤量的数据,更重要的是能迅速、⾃动地对数据进⾏检索、修改、统计、排序、合并等操作,以得到所需的信息。这⼀点是传统的⽂件柜⽆法作到的。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技术中发展最快、应⽤最⼴的⼀个分⽀。可以说,在今后的计算机应⽤开发中⼤都离不开数据库。因此,了解数据库技术犹其是微机环境下的数据库应⽤是⾮常必要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