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研究进展
张伟利,贺水林
河海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210098)
E-mail:211714@163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自然生态的渴求也愈加强烈。因此,城市水系景观规划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大尺度水系景观规划和小尺度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两方面系统地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的研究理论及方法,以期为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的研究开拓思路。
关键词:城市水系,景观规划,尺度
中图分类号:X321
1.引言
水是万物之源,是一切生物的生存基础,城市的水系在城市的运转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
有排涝、防洪、供水、涵养生态和防御、运输等功能,又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城市灵气的所在、居民精神的依托[1]。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水系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许多生产、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另外,在城市美化运动的影响下,城市水系被填之、盖之、断之、堤之衬之,使城市水系失去了生态、自然的本,也将城市中最具灵气的自然景观元素糟蹋了[2]。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对自然生态的渴求也愈加强烈。城市水系景观规划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将近年来国内外对水系景观规划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系统的综述,以期为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的研究开拓思路和提供材料。
2.国内外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的研究进展
目前城市水系的景观规划研究主要分两大部分:大尺度上的水系规划研究和小尺度上的河流景观规划设计。大尺度水系景观规划可以是整个城市范围内甚至流域范围内所有河流的分布格局及生态效应。小尺度的河流景观主要是由河道、堤防和河畔植被所组成[3]。通常小尺度的河流景观规划主要集中在以生态为主的近自然河道规划,集合生态、建筑以及人文为主的滨水区景观规划。
2.1 大尺度上的城市水系景观规划
目前,国内外在大尺度上的城市水系规划主要有城市水系景观生态规划、城市水绿生态体系建设、结合城市绿道网络规划等。
2.1.1城市水系景观生态规划
作为生态学的重要分支,景观生态学是由德国学者C.Troll于1939年首先提出,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景观与区域规划等方面[4]。而景观规划则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在时间、空间上对区域景观格局做出合理安排,以实现整体景观的持续利用[5]。目前已经将景观生态学理论引入到城市水系的景观规划中。
岳隽等[6]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河流的特点,提出了更为综合的、景观水平上的城市河流研究的概念框架。特别针对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城市河流的研究尺度、格局分析、干扰程度等重要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以期在景观水平上构建城市河流的
可持续发展预案。王金凤等[7]等从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景观的结构与功能出发,以武汉市汉阳水系为例,对湖滨带、沟渠廊道、滨水区绿地进行了景观规划和整体景观设计。徐慧等[8]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与网络的分析方法,将河流与水系看作水景观元素中的廊道和网络,通过计算和比较水系规划前后河流廊道与水系网络的一些指标,反映河流结构和水系网络特征的变化情况,以此评价水系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揭示水系规划在改善城市河流廊道的空间结构和提高水系网络的连接度方面的景观生态学本质。
2.1.2城市水绿生态体系建设
城市水绿生态体系建设,通过整合优化绿、林、水、路、风的生态廊道,促进水循环流动、缓解和恢复生态恶化带,保护城市湿地,建设重点生态区,维持和优化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为维持城市的生态信息流通、保持生物多样性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9]。
上海城市水绿生态体系以“四横三纵一环”的水绿主体构架,构建水网、林网相结合的循环生态系统。水网化——林网化不仅是指河流水系沿线的林带建设,而且还包括连接城市范围内的各种水体和绿地,使之成为水、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网络体系,实现林中必有水,水边必有绿[9]。沈阳城市水绿生态体系以构建“十纵八横”生态廊道为主,以城市湿地、城市公园、城市绿地等生态节点为辅的“虚实结合、水绿共建、南北贯通、东西网联”的生态体系框架[10]。
2.1.3绿道网络规划
绿通网络是指绿通道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格局,即城市绿地是如何通过绿通道相互联系构成系统的,是城市绿地系统地框架。绿道按照构成,一般分为三种:河流绿通道、植被绿通道、道路绿通道。河流的绿通道是城市绿道规划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城市水系景观规划在城市绿道规划中实现。
通常认为奥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是绿通道运动的开创者[11],奥姆斯特德1887年主
持的波士顿公园系统规划即“翡翠项圈(Emerald Necklace)”被认为是美国第一个有深远意义的绿通道[12]。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牛顿(Newton, N.T)把这个公园系统看作是一条公园道(Parkway)[13],它在环绕全城长达4.5英里的弧线内,通过后海湾芬斯河(Back Bay Fena)和马迪(Muddy)河把波士顿公地和富兰克林公园连接起来。多伦多大生物地理区绿通道是针对多伦多大生物地理区于1991年提出的一个绿通道体系,该生物地理区而积10000 km2,长200 km,其中有15条河流流经此区[14]。威斯康星大学教授菲力普·刘易斯在威斯康星州侣导了这一跨越州际的远景规划,被称之环境走廊的绿空间和绿道网络,该规划绿道网络大部分是沿着河流、水溪和湿地系统形成的[15]。
在欧洲,绿通道规划更多的体现在生态保护方而,全国、全洲尺度的生态廊道(ecological network)、生境网络(biotope network)或被称为生态基础设施(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的建设,在欧洲国家如前捷克斯洛伐克、荷兰等都比较普遍[16]。在葡萄牙,多若河(Duoro river)流域是波尔图葡萄酒(Port wine)的著名产区,通过对多若河流域的绿通道规划,使得该区域内具有悠久历史的葡萄园、梯田和建筑物等遗产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7]。
在我国,俞孔坚教授等首先利用绿道思想与方法指导了城市水系及绿地系统规划[18]。张庆费将绿通道网络称之为“绿网络”,提出以植被和水体组成的绿空间为对象进行城
市绿地系统规则[19]。黄艺等利用东营市西城区的城市河流廊道、道路廊道与城市防护林等廊道网络构
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20]。汪敏等在扬州生态市建设中利用道路交通建设和改造,沿主要公路和河岸两侧建立绿廊道,渗透到城市建筑密集区域与城市中的绿斑块相连接[21]。
2.2小尺度的河流景观建设
小尺度的城市河流景观规划主要集中在城市河流的生态建设、滨水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在城市河流生态建设的研究中,以近自然河道景观建设的研究较为广泛。
2.2.1 城市河流的近自然建设
自1938年德国Seifert首先提出近自然河溪整治概念[22],瑞士、奥地利等国相继提出“近自然”水域治理思想。Hohmann提出了近自然河道建设的一个相对准确的目标,即通过生态治理(应该)创造出一个具有各种各样水流断面、不同水深及不同流速的河溪,河岸植被应该是具有多种小生境的多级结构[23]。
西方发达国家由于较早地完成了工业化、城市化过程,河流管理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现已进入“生态水利”或“环境水利”的高级阶段,多数河流生态系统管理目标的核心是要保持河流生态系统的生态整体性[24-27],其重要特征是摒弃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所形成的“唯效率主义”河流管理观念,尊重河流系统的自然规律,注重河流自然生态和自然环境的恢复和保护,使河流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美
国在70年代修建了很多人工河道,但逐渐发现周围湿地越来越干,生物多样性也急剧减少,进入90年代开始改造,目前己恢复曲流河道的状态。著名的洛杉矶河也正在拆除衬砌[28]。近年来,荷兰人提出“还河流以空间”的新理念,使河流在流量、泥沙输移、宽深比等方面达到动态平衡,就可能要求放弃几百年前筑围堤形成的滩地。目前荷兰人正在研究的措施包括疏浚河道、挖低漫滩(与自然开发相结合),甚至退堤、扩大漫滩[28]。日本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展了“创造多自然型河川计划”,仅在1991年,全国就开展600 多处试验工程,随后对5 700 多km长河流采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法,其中,2 300km为植物堤岸,1400 km为石头及木材等自然材料堤岸[29,30]。
在国内,高甲荣等在分析传统治理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了河溪的自然治理原则, 并探讨其应用的基本模式[31];达良俊等提出“近自然型”城市河流水系恢复和水景观建设的理念与模式[32],并开始将这些理论研究应用于城市河流规划设计中。例如山东省招远市城市河道治理的规划设计中,采用河道近自然治理的思想,从河流平面形态、河流垂直断面和护岸三个方面进行城市河道的近自然治理设计[33]。周斌等将近自然原理应用于自然流域的治理规划中,重建水体自然形态的规划原则和设计方法,并以江苏省镇江市城市河流为例,分析了近自然原理应用的可行性与重要性[34]。
2.2.2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城市滨水区(Waterfront)是城市中一个特定的空间地段,包括一定的水域空间和与水体相邻近的城市陆
地空间[35]。城市河流滨水区是城市中自然和人工景观融合发展的主要表现空间,在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中,主要是结合生态功能、建筑美学以及人文发展的要求进行城市滨水区包括河流水体本身、沿河地带以及水域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以期更好地塑造具有城市特的滨水景观带。
孙鹏等探析城市化对水滨自然过程的影响,并提出了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36]。王薇等基于景观的视觉形象、环境生态绿化、大众行为心理三个方面,同是
考虑河流的多种功能,提出了从安全性、自然性、生态性、观赏性、文化性、亲水性六个方面对城市河流景观效果进行分析设计[37]。唐剑[38]、翁亦城[39]、俞孔坚[40]和陈德雄[41]等认为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以生态学原理作指导,强调生态优先与整体优先原则,从生态要素的保留与保护2个方面进行设计,综合考虑文化要素、空间要素、生态要素和载体要素等4大要素,协调好人与滨水自然环境、人与滨水人工环境、滨水自然景观与滨水人工景观的关系,创造完美的城市滨水格局,保护滨水景观的多样性。
3. 小结与展望
从目前国内外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研究可见,主要集中在大尺度的水系景观规划和小尺度的河流景观建设设计,这些研究对城市河流景观规划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城市水系景观规划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大尺度的城市水系景观规划和小尺度的城市河流景观建设没有联系起来,导致城市
水系景观没有系统性、整体性;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等等。因此,城市水系景观规划还待进一步研究和探析。
参考文献
[1]周开农, 钱忠亮. 靖江市城市水系景观规划初探[J].江苏城市规划,2007,(1):32-34.
[2]俞孔坚,吉庆萍. 警惕:“城市美化运动”来到中国[J].城市开发,2001,(12):4-7.
[3]王薇, 李传奇. 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探析[J]. 水利学报, 2003,(8):117~121.
[4]吴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裴青.河北省河道生态恢复的探讨[J].海河水利,2002,(6):8-10.
[6]岳隽,王仰麟,彭建. 城市河流的景观生态学研究:概念框架[J].生态学报, 2005,25(6):1422-1429.
[7]王金凤,刘永,郭怀成,等. 城市水系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6): 4-6.
[8]徐慧,徐向阳,崔广柏.景观空间结构分析在城市水系规划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7,18(1): 108-
113.
[9]徐琼,倪军,陶康华,等.构建上海城市水绿生态体系[J].中国城市林业,2004,2(5):17-20.
[10]凡小梅,卫茹静,石凳荣,等.沈阳城市水绿生态体系建设分析[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5(3):88-91.
[11]Little, C.E.. Greenways for America[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MD, 1990.
[12]Fabos, J.G., Milde, G.T., Weinmayr, M.. Frederick Law Olmsted Sr.: Founder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America[M].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Amherst, MA, 1968.
[13]Newton, N.T.. Design on the Land[M]. Th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 1971.
[14]Taylor James, Paine Cecelia, FitzGibbon John.From greenbelt to greenways: four Canadian case Studies[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1995,(33):47-64.
[15]Philips H. Lewis. Tomorrow by Design: regional design process for sustainability[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1996.
[16]Ahern, J..Greenways as a planning strategy[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1995,(33): 131-155.
[17]Teresa Andresen, Fernando Bianchi de Aguiar, Maria Jose Curado. The Alto Douro Wine Region greenwa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68): 289-303.
[18]俞孔坚,段铁武,李迪华等.景观可达性作为衡量城市绿地系统功能指标的评价方法与案例[J].城市规
划.1999(8):8-11.
[19]张庆费.城市绿网络及其构建框架[J].城市规划汇编,2002(1):75-76.
[20]黄艺,陈晖,黄志基,等.利用廊道网络构建城市绿地生态系统——以东营市西城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
报,2006,17(9):1683-1687.
[21]汪敏,胡耽,王如松,等.扬州生态市建设中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175
-176.
[22]Seifert A. Naturnaeherer Wasserbau[J]. Deutsche Wasser-wirtschaft, 1983, 33(12): 361-366.
[23]Hohmann J, Konold W. Flussbau massnah men an der Wutach und ihre Bewertung aus oekologischer Sicht[J].
Deutsche Wasserwirtschaft, 1992, 82(9):434-440.
[24]宋庆辉,杨志峰.对我国城市河流综合管理的思考[J].水科学进展, 2002(3):377-382.
[25]陈吉泉. 河岸植被特征及其在生态系统和景观中的作用[J]. 应用生态学报,1996,7(4):439-448.
[26]Nilsson C , Grelsson G, Johansson M, et al. Patterns of plant species richness along river banks[J]. Ecology,
1989,70:77-84.
[27]Nilsson C, Ekblad A, Gardfjell M, et al. Long term effects of river regulation on river margin veget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1991,28:963-987.
[28]刘美海, 赵会才.发挥湿地资源优势,彰显城市生态特--结合“湿地之城”东营市水系及绿地系统规划[J].
中国园林,2005 (12):41-44.
[29][日] 河道整治中心.多自然型河流建设的施工方法及要点[M]. 周怀东, 杜霞, 李怡庭,等译. 北京: 中
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3.
[30]王超, 王沛芳. 城市水生态系统建设与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31]高甲荣,肖斌,牛健植.河溪近自然治理的基本模式与应用界限[J]. 2002,16:84~87.
[32]达良俊,颜京松.城市近自然水系恢复与人工水景建设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05(1):9-15.
[33]朱国平,徐伟,齐实,等.山东省招远市城东河河道近自然治理设计初探[J].水土保持研究,
2004,11(1):160-162.
[34]周斌,钱新,钱瑜,等.近自然原理在城市水环境规划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2):25-28.
[35]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25(7):41—46.
[36]孙鹏,王志芳.遵从自然过程的城市河流和滨水区景观设计[J].城市规划,2000,24(9):19~22.
[37]王薇,李传奇.城市河流景观设计之探析[J].水利学报,2003,(8) :117~121.
[38]唐剑. 浅谈现代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一些理念[J].中国园林,2002,18(4):33-38.
[39]翁亦城. 论城市滨水区的可持续性城市设计[J]. 新建筑,2000,18(4):30-32.
[40]俞孔坚,李迪华,吉庆萍.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概念与原理[J].中国园林,2001,17(6):3-10.
[41]陈德雄. 文化•空间•生态•载体: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的四大要素[J].规划师, 2002,18(8): 40-43.
Advances on Landscape Planning of Urban Water Systems
seifert
Zhang Weili,He Shuilin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ohai University,Nanjin (210098)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e development, the requirement of people f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rises constantly, and the aspiration of people to the natural ecology is also intense. Therefore, landscape planning of urban water system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public. This paper reviewed in detail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andscape planning of urban water systems from the macro-scale landscape planning of urban water systems and the small-scal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nd designing of urban rivers, in an attempt to open up one’s ideas for the research of landscape planning of urban water systems.
Keywords:urban water systems,landscape planning,scale
作者简介:张伟利,女,1982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水系景观规划。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