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捐赠动机与后果研究述评--基于经济学视角
张敦力;汪佑德;汪攀攀
【摘 要】The philanthropic motivations falls into three catalogues: value rationality with social responsibili-ty-altruism,purposive rationality for self-centered strategy-egoism,and regulation rationality out of survival The philanthropic motivations falls into three catalogues: value rationality with social responsibili-ty-altruism,purposive rationality for self-centered strategy-egoism,and regulation rationality out of survival pressure-mutual benefit. The consequences of charitable donation seem contradictory but logically consistent internally. Charitable donation in China differs from that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its scale,structure and mode. On this basis,social and economic,cultural and system factors of China should be taken as external variables in the research of motivations and consequences of charitable donation. In such research,the moti-vations of altruism,egoism and mutual benefit should be integrated,related theories of wester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ould be used for reference and empirical methods should be applied. Throu
gh studies about the relation between charitable donation and social benefits,short-term effects and long-term effects,consis-tent results will be draw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domestic charity.%慈善捐赠动机可归为:价值理性社会责任---利他;目的理性自身战略---自利;法规理性生存压力---互利。慈善捐赠的后果看似相互矛盾但内在逻辑一致。我国慈善捐赠的规模、结构与模式与西方显著不同。在研究我国企业慈善捐赠动机与后果时,应该把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与制度因素作为外部变量考虑进去。今后应结合慈善捐赠的他利、自利和互利动机,借鉴西方经济学与管理学相关理论,采用实证研究方法,来研究慈善捐赠与社会效益、短期效果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得出内在逻辑一致结论,以促进我国企业慈善捐赠规模发展和水平提高。
【期刊名称】《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3(000)004
seifert【总页数】6页(P18-23)
【关键词】慈善事业;公民社会;捐赠动机;社会责任;他利;自利;互利
【作 者】张敦力;汪佑德;汪攀攀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河海大学 企业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2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会计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27
一、引言
慈善捐赠是指企业以自己的名义自愿无偿将其有权处分的合法财产赠送给合法的受赠人用于与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公益事业的行为(《关于加强企业对外捐赠财务管理的通知》财企〔2003〕95号)。对于慈善捐赠动机与后果研究,由于慈善捐赠同时兼具经济和社会双重属性,是“企业小利”与“社会大义”的对立统一矛盾体,国内外学者又分别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和伦理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最后得出的结论不仅是动机各不相同,而且后果也相互矛盾。
随着近期经济学家对利他主义及其经济意义的兴趣得到复兴并日益增强[1],本文尝试从经济学视角对慈善捐赠动机和后果进行综述。慈善捐赠动机虽然具体不同,但从经济学角度都可以归为利他、自利和互利三种。在此基础上,再结合慈善捐赠发展阶段和理论基础来研究慈善捐赠的后果,即可得出看似相互矛盾但内在逻辑一致的结论。
二、价值理性社会责任——利他
(一)慈善捐赠动机
慈善捐赠早期,多数企业倾向“隐姓埋名”,这是利他主义表现。1913年,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设立洛克菲勒基金会以“改善全人类生活”,该行为突破了企业在特定法律法规环境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准则,标志着慈善捐赠的开端。这时的慈善捐赠有明显的自发自愿性质,基本是企业家良心发现的个人行为。
利他主义(Altruism)遵循无私为他人福利着想的行为准则,推崇别人的幸福快乐比自己的更重要的道德标准。其研究起源于Becker关于利他主义的开拓性论文(1974,1976)[2][3],20世纪90年代初,利他主义经济学逐步形成并发展。慈善捐赠利他动机是指:
行使良好的“企业公民”权利、不求任何回报的捐赠、使公共福利最大化的一种责任。Cowton(1987)[4];Campbell(1999) [5]Edmondson和Carroll(1999)[6];Sanchez(2000)[7]等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Andreoni(1990)[8]的研究表明,企业捐赠是被潜在的利他主义动机和为赢得公众赞扬的愿望所驱使。
国内田雪莹和叶明海(2004)采用实证方法,通过因子分析,认为企业存在以促进公共利益、增进社会福利为唯一行动逻辑的利他主义捐赠。具体动机包括经营者的为善理念、响应非营利组织的邀约、支持相关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善尽社会责任及体现企业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文化传统。利他动机捐赠考虑不牵涉企业自身利益,完全凭社会需求的急迫程度和企业自身文化的要求及经营者个人的慈善理念来决定[9]。黄营杉和齐德彰(2005)通过对台湾高科技电子产业研究,亦发现捐赠利他动机主要有:企业伦理的实践、善尽社会责任、支持公益团体等[10]。
(二)慈善捐赠后果
慈善捐赠在初期具有明显的自发自愿性质,指导其发展的是社会责任理论。1924年,英国人谢尔顿(Oliver Sheldon)[11]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
ity,CSR)概念。此后,直至1953年“企业社会责任之父”霍华德·R.博恩(Howard RBown)出版《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一书之后,人们才真正开始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现代讨论(Carroll,1999)[12]。1979年,阿奇·B.卡罗(Archie B.Carroll)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界定,提出广为人知的“四维模型”定义[13],标志着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成熟。
“社会责任”是早期慈善捐赠理论基石,但由于其具体内容不明确,量化指标难具体,研究范式较刻板,无法对慈善捐赠社会效益进行量化和考核,故难以衡量他利动机慈善捐赠的后果。
三、目的理性自身战略——自利
(一)慈善捐赠动机
20世纪早期,股权日趋分散成为公众公司主流,公司治理受到管理层和外部利益集团影响明显,企业认识到只有在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和支持的条件下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通过慈善捐赠活动来回应社会的各种要求和预期。这时的企业慈善捐赠具有明显的被动被迫性质,捐赠目的是为了关注和协调各方权益。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则:自利(my self-interest)原则。“自利性”作为经济学的核心假设,一直是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基础。基于关注和协调各方权益目的的慈善捐赠,属于一种广义范畴上自利动机。
西方代表性慈善捐赠自利动机的观点有:1.广告动机论。Masher(1984)通过对比美国1972—1982年企业的税前盈余与企业赞助公益活动的金额,发现企业利润呈现减低而赞助金额反而提高的异常现象。因而他得出企业赞助公益活动显然已不再是慈善行为,而是一种营销手段的结论[14];Grahn,Hannaford和Laverty(1987)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公益行为包含有节税、落实社会责任等非营销目的;弥补广告不足、提升企业形象等营销目的以及两者兼具目的[15]。2.政治动机论。Neiheisel(1994)在利他主义和利润最大化理论基础上,提出政治企业模型观点,他认为企业捐赠目的是为了获得可靠的利润和从重大外部公共事件中减少处罚[16]。3.管理效用论。Haley(1991)认为,企业捐赠能为达到管理人员所赞成的目标提供支持,企业捐赠的目的是由追逐管理效用所致,而很少因为战略的、利他的或政治的目的[17]。Arulampalam和Stoneham(1995)则认为企业管理者个人的利他主义倾向导致其可利用他们的职位行使捐赠[18]。
国内田雪莹和叶明海(2004)认为企业存在将捐赠行为作为增进经济利益的工具,以满足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捐赠,社会若从中受益则只是一种外部效果。具体动机包括:有助于商品促销、缓和同行业竞争压力、扩充现有市场或进入新市场、获得税赋减免、争取媒体正面报道等。此捐赠行为追求的是捐赠方自身受益,社会并未因此受损是捐赠行为的底线[9]。钟宏武(2007 a)也从自利动机的角度将企业捐赠的作用细分为合法保护、伤害保险、间接增值和直接增值四种[19]。山立威等(2008)以5.12汶川地震后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捐赠数据,得出我国企业捐赠行为存在获取广告效应的自利动机结论[20]。
(二)慈善捐赠后果
在慈善捐赠发展中期阶段,其行为具有明显的被动被迫性质,指导其发展的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 theory)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发展于80年代。在1984年出版的《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方法》一书中,弗里曼将利益相关者定义为:“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体”。
自利动机慈善捐赠后果研究,主要表现在短期效果方面:1.广告效应视角。Schwartz(1968)[21];Levy和Shatto(1979)[22]等认为企业捐赠与广告支出之间存在关系。
Fry,L.F.(1982)则认为广告费与公司捐赠是基于公司声誉的互补性投入[23]。Brown,Helland和Smith(2006)发现捐赠与广告费正相关[24]。山立威等(2008)发现公司选择捐赠数量和方式时,存在提高声誉以获取广告效用的经济后果[20]。2.税收视角。Navarro(1988)指出公司捐赠不仅可提高广告效应,且可通过抵税实现利润最大化[25]。Boatsman和Gupta(1996)认为公司捐赠变化是对边际税率变化的反应,公司捐赠是为实现利润最大化[26]。3.管理效用视角。Werbel和Carter(2002)[27];Barnett(2007)[28]认为公司捐赠不会增加企业或股东财富,只会提高管理人员的社会声誉,促进他们的政治或职业前途。4.财务绩效视角。Griffin(1997)[29],Godfrey(2005)[30]等认为企业慈善活动促进了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故二者呈正相关关系。而Friedman(1970)[31];Galaskiewiez(1991)[32]及Haley(1991)[33]则研究认为企业慈善活动转移了企业有价值的资源并且会抑制企业财务绩效。此外Seifert,Morris和Bartkus(2004)认为,慈善捐赠与财务绩效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依存关系[34]。在国内,钟宏武(2007 b)用A股利用上市公司2000—2004年面板数据,验证了慈善捐赠与企业各项绩效指标间呈正向关系,但不显著[35]。赵大地(2009)以沪、深两市87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Person相关分析发现公司捐赠和企业绩效之间没有相关关系[36]。
汪凤桂等(2011)以A股345家上市公司2003—2007年连续捐赠的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研究表明:社会捐赠能提升企财务绩效[3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