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善于思考的病人
《重生手记》,两年前,我已经读过。写的是作者本人被诊断为“肺癌、脑转移”,医生告诉他只有三个月的生存期后,开始了智慧的抗癌之路。5年后,他获得了康复。
读过此书,我相信,无论是患者,还是医务人员,都会有很多值得沉思的东西。两年后,在我致力于医学人文学习的时候,我重新翻开了这本书。
看点
01
作者是谁?
作者凌志军,是当今中国时政作家的代表性人物。因为,他没有读过中学,也没上过大学。30岁那年,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的硕士研究生。曾做过新华社记者,人民日报的高级编辑,出版过《联想风云》、《中国的新革命》、《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等多部著作。
看点
02
因为作者是名人,才能够抗癌成功吧?
作者之所以取得后来的成就,和他的勤奋努力、善于思考是分不开的。百度上看到作者有这样一句话:“......有了这些经历,头脑中形成了否定一切的习惯,崇尚精神的独立与自由…
…”。
这是关键!
因为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才让他在过程中,在面对医生的不同意见时,善于选择,善于说不。
不能否认,他的社会背景和学识能力决定了他能接触到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理念。他对疾病的思考比常人多了更广的维度。这些因素也助他成为了一个聪明的病人。
看点
03
什么是聪明的病人?
医生经常会留给病人一些选择题:手术,做,能解决什么问题,风险是什么;不做,又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后果;这样两难的问题,让病人及家属不知所措。
聪明的病人就如作者,他在过程中,面对很多这样无法回避的难题。他所做的是:每天无数次地”没完没了地刨根问底”——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这很难。但是再难,也要去做。思考,学习,学习,思考。最后判断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是服从,还是拒绝。他曾拒绝了化疗,拒绝了许多昂贵的特效药。
我们往往看到,有这样的病人:我有钱,要用最好的药,要不惜一切代价。我们不懂医,全听医生的。
我们要学会用脑子治病,而不是钱包治病。
看点
04
作为患者,可以从书中学到很多抗癌知识吗?
学到的不是知识,是理念!
特效是怎么做出来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便是同一类肿瘤,性质也是千差万别。对一个人有效的方
法,不一定对另一个人有效。用自己的思考和智慧,去选择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不人云亦云,这也正是作者抗癌成功的关键。
正如作者所言:
“千万不要盲目效仿我的方法,就像我从来不会盲目效仿任何一个成功者一样。”
看点
05
作者信服什么样的医生?
他总结了好医生的几个特点:
不自吹自擂,贬低同行。
不仅关注仪器检查结果,而且关注病人。
只关心你的病,不关心你是多大的官,不问你有没有名、有没有钱,对求医者一视同仁。
不自以为是,坦率地承认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
言之有据,不模棱两可。不会用“要么手术,要么观察”这样的方式把难题交给病人,而是提出办法。
即使已经作出结论,也会特别注意那些不支持自己结论的证据,并且根据新的证据迅速校正自己的诊断。
看点
06
我们可以向作者学到什么?
作者虽然是一位很有名望的作家。但对于医学知识,和我们常人一样,也是空白的。只是他多年的善于思考的习惯,让他在对待疾病这件事上,比常人多了理性和智慧。
你能否像作者一样,在对待像癌症这样的疾病时,从沮丧中很快走出来,以乐观的心态对抗疾病。不因恐惧而盲目应对。
你能否像作者一样,善于学习和思考。理性、审慎的选择方法,并改变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
看点
07
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不相信某些医生,甚至权威?
恰恰是医学人文方面的缺失!
缺少人文关怀的医生更容易出现盲目自信而错误地判断病情。他们更愿意相信现代扫描仪器和影像胶片,而漠视病人的直觉和陈述。
“每当我对医生述说种种迹象时,医生们会条件反射般投射出一种怀疑和不屑。他们不关心我的叙述,也不相信。看我迟迟不肯接受手术,还没完没了地要求他们做出这样那样的解释,他们就理所当然的把我当成一个讳疾忌医而又自作聪明的人。”
结果,事实证明,病人赢了。
看点
08
医务人员,可以从书中获得哪些思考?
作者对医务人员的观察和细节描写让我汗颜。
他透过观察,可以判断一个医生是否值得信任。正像作者说的:“多年的记者生涯促使我学习怎样由表及里的体察人的内心,因而有了一些读人的经验。”他透过医生的眼神、语调、肢体语言来观察医生。这些往往就暴露了一个医生的品德和医术的高低。
他对医务人员工作场景的描写极具画面感,写出了医护人员的彬彬有礼、按部就班,却让人感到冷漠的服务场景。作者的细节描写,让人叹为观止,让医务人员读过为之汗颜。
在当今,医学发展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单纯依靠科学技术无法解决。现代医学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吁医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这是《重生手记》给予我的最大感悟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