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名⾔“君⼦不器”,是什么意思?指出了君⼦的担当和价值⽂·段宏刚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孔⼦(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疑诸⼦百家⾥⾮常有名的⼀位⼤学问家,同时他也⾮常好学,相传他从33岁开“道家学说”创始⼈⽼⼦,经过⽼⼦的开导和点拨,⼀下⼦茅塞顿开。
始,先后三次拜见“道家学说”
后来,孔⼦发奋学习,学识和智慧进⼀步提升,说出了许多振聋发聩的见解,这些见解经过孔⼦的弟⼦整理后,被收录在《论语》⾥。
“君⼦不器”
⼦⽈:君⼦不器。
“君⼦不器”正是出⾃《论语·为政》⾥边的句⼦,原⽂这样说——⼦⽈:君⼦不器。
要理解“君⼦不器”之意,⾸先要搞清楚“君⼦”和“器”两个词汇的含义,再弄清它们的引申含义,基本上就能明⽩它的意思。
“君⼦”⼀词诞⽣很早,它的含义经过时代的变化⽽不断变化,被赋予了许多内涵,逐渐丰富起来。
“君⼦”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君⼦好逑。
在早期,“君⼦”特指青年男⼦,⽐如,《诗经》⾥写道: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君⼦好逑。
后来,当出现国家后,“君⼦”⼀词被赋予政治⾊彩,指代君王、国君。从“君”字的造字⽅法来看,它是典型的会意字,从尹,从⼝。“尹”的本意是治理,“⼝”是⼝令、命令之意,合起来则是“发布治理国家的命令”,这个命令只有君王才有权发布,代表了崇⾼的地位,因此,具有崇⾼地位的⼈被称作君⼦。
“礼崩乐坏”的局⾯,周王室的“礼乐⽂化”被破坏得体⽆完肤,⾝为⼀国之主的君⼦,⾯对这些乱象⽆能⽆⼒。孔⼦看再后来,东周末年出现“礼崩乐坏”
复礼。并重新给“君⼦”赋予了新的要求。
到后痛⼼疾⾸,向社会各界⼤声呼吁:复礼
孔⼦根据社会上圣⼈、⼠、贤者等⼈所表现出来的品⾏,要求君⼦要以⾝作则,像他们⼀样,⽤仁爱之⼼和⾼尚⼈格来引导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孔⼦根据⾃⼰的认知,以及当时的社会现状,对“君⼦”赋予了其它含义。
孔⼦把君⼦的含义⽆限扩⼤,把那些具有伟⼤⼈格,⾼尚道德,渊博学识,深厚修养,杰出智慧的⼈,称为君⼦,跟之前那种以⾝份地位界定君⼦的情况完全不同。
同时,孔⼦还指出,君⼦要有担当,时刻要把“修齐治平”
“修齐治平”看作⼈⽣使命,还要具备运筹帷幄的本领,能引领其他⼈⾛向光明。
可以看出,孔⼦对君⼦的要求很⾼,在孔⼦眼⾥,称得上君⼦的⼈,⽆⼀例外是全知全能的⼈,并且⼈格很伟⼤,跟“圣⼈”没有什么区别。
然⽽,要达到“君⼦”的⾼度和境界,并不是⼀朝⼀⼣就能实现,必须经过漫长⽽艰苦的磨砺,按照某种规则和⽅式,不断修炼⾃⼰的才华、本领和智慧,才能成为合格的君⼦。
“器”的本意是指那些实实在在的、具有具体形状和固定容量的器具或容器,它的作⽤是守恒的,⽤途也是固定的。
“器”
例如,⼀只桶的容量和作⽤只能装下⼀桶⽔,如果再想多给它装下⼀碗⽔,就超出了它的容量限制,怎么也装不下,等于是做了⽆⽤功。
孔⼦根据现实⽣活⾥器具的实际作⽤,以形⽽上的⽅式对其升华,对“器”字的含义进⼀步扩充,引申为⼀种来⾃外界的束缚和局限,这些束缚和
局限会把超出范围的物质,隔离在有形的框架之外,⽆法发挥出更⼤的作⽤⽽成⼈之美。
因此,孔⼦进⼀步认为,器有形⽽道⽆形,“器”只是事物外在的形式,“道”是事物内在的规律,只有内在规律不受外在形式的束缚和限制,事物才能把⾃⾝能量发挥到最⼤化,进⽽造福同类。
对君⼦来说,要想受⼈崇敬和膜拜,必须以“学⽆⽌境”的态度来要求⾃⼰,不断磨砺⾃⼰,不断嬗变,才能真正达到理想的⾼度和境界。
“⽆⽤之⽤”有些殊途同归的意味,都是通过⼆元辩证法去审视世间万物,来发现事物的价值。任何事孔⼦所说的“君⼦不器”跟道家思想⾥的“⽆⽤之⽤”
物在它的职能范围内,它是有⽤的,如果超出职能范围,相对来说,它就变成⽆⽤的。
框架是什么意思孔⼦⽤“君⼦不器”想告诉⼈们,⾯对任何事物,不能⽤简单的有⽤和⽆⽤来衡量它的价值,要根据特定环境分开对待。
真正的君⼦,不但要志存⾼远,更要脚踏实地,要避开“器具”的壁垒,不能像器具的固有容量那样,把⾃⼰的才华和能量过早的固定化,要善于突破⾃我,发掘⾃我潜能,突破功利⾊彩,变有限为⽆限,既能⼲顶天⽴地的⼤事,也能做微不⾜道的⼩事,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体现出与众不同的个⼈魅⼒和价值。这样的⼈,就是真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