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2期
No.22023
华文教学与研究
TCSOL Studies
总第90期
Sum No.90
[收稿日期]2023-02-01
[作者简介]吕慧,女,山西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研究。:****************。刘劭婧,女,山西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研究。
[基金项目]2021年度山西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新时代背景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21YJJG036)
1.引言
本世纪初,伴随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的频繁,全球出现汉语学习热。为了满足海外汉语教学发展的需要、提高汉语的国际推广能力和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培养适应汉语国际教育新形势的高端专业型人才,我国于2007年开始设置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简称汉硕专业)。至今,汉硕专业在国外汉语教学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国内各级教育和企事业等部门培养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为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可以说,汉硕专业不仅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而且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了丰硕成果。有鉴于此,本文对国内汉硕专业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研究。
本文选取CNKI 作为数据源,使用高级检索进行搜索,以“汉语国际教育/对外汉语教
学/国际中文教育”+“硕士/研究生”为篇名,文献类型为学术期刊(包括硕博论文、会议论文、报纸等),检索时间为“2007-2022”,对期刊级别不做限定,共检索到725篇文献。逐条剔除导读、通知、新闻、评论、简介、访谈、通讯稿等无关和重复文献后,获得有效文献572篇。其中,期刊论文277篇,硕士论文295篇,尚无博士论文。CiteSpace 是一款适用于多元、分时、动态的复杂网络分析,能够呈现特定知识点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脉络、研究布局及前沿领域等的重要工具(CHEN CM ,2005)。据此,主要运用CiteSpace 软件,对有效期刊论文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以此把握我国汉硕专业的研究历程、主题和趋势。
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历程
国内对汉硕专业的研究已有16年,从发文量看,研究论文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且趋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历程、主题与趋势
——基于CNKI 数据库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慧,刘劭婧
(山西大学文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历程;研究主题;研究趋势[摘
要]本文基于CNKI 数据库,运用CiteSpace 软件,通过对2007-2022年我国汉硕专业研究的
相关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和可视化分析,发现:汉硕专业研究成果数量整体呈逐年增长趋势,经历起步、探索、深化、转型四个研究阶段;研究活动集中于教育学、语言学等学科专业;师范类、综合类及语言类高校是汉硕研究主阵地;研究机构主要分布于华北、华东地区;研究者持续关注汉硕领域,
但未形成核心作者;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汉硕人才培养、课程教学、学位论文、实习就业、学科建设等主题。今后,汉硕专业研究需注意:研究主体应加强研究者的跨学科合作;研究内容需挖掘汉硕研究新的生长点;研究方法应采用量化质性相结合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3)02-0068-09
72
59
50
11
262226101024
334542
2
3
52
611014150
71022
008
2200
23806040200
题汉硕课
究学位论
究实习实
题学科理
究汉硕教
究学生就
题师资力
究教
材编
2007-2010
2016-2019
2011-2015
2020-2022
图2: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不同研究领域发文量逐年变化图
85
81
68
59
55514332504936
26188221210262012
24
6
27926
04132
02623
数据库学什么18
2221
18
33
3025
26
13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20122013
2014
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
发文总量硕士论文期刊论文
100806040200
7图1: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有效文献发文量逐年变化图
于稳定。根据我国汉硕专业研究有效文献发文量逐年变化情况(图1)和汉硕专业不同研究领域发文量逐年变化情况(图2),结合不同时
期汉硕专业的论文发表、著作出版、项目支持、会议召开、政策出台等影响因素,分阶段呈现汉硕专业的研究历程。
2.1起步阶段(2007—2010)
这一阶段,汉硕专业总发文量较少,年发文量在10篇以下。但出现一些标志性研究成果,如国内首篇
汉硕专业会议论文,即朱永生(2007)的《有关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实习的几点设想》;首篇汉硕专业学位论文,即贾宇(2008)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人才培养新模式——“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初探》;首部汉硕专业
课程研究著作,即蒋小棣(2009)的《汉语国
际教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研究》。研究者初步对汉硕专业的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探讨。该阶段研究论文已有基金项目支持,如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子项目“中山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是汉硕领域较早的国家课题。因此,该阶段属于汉硕专业研究的起步阶段。
2.2探索阶段(2011—2015)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支持国际汉语教育……培养培训专门人才”,汉硕专业愈益受到关注。研究论文总发文量稳步增长,每年保持在20篇以上,2015年多达36篇。其中,
期刊论文共101篇,每年约12-27篇;硕士论文共36篇,2011年以后每年约6-12篇。该阶段各类基金项目支持的论文有所增加,201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际汉语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2013年,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汉语国际推广背景下的对外汉语教师职
吕慧,刘劭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历程、主题与趋势
华文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2
前教育课程改革与培养研究”等。据图2,该阶段汉硕专业的研究主题更加多元化,虽仍以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为主,但开始涉及学位论文、实习就业、教学教材等方面。可见,该阶段属于汉硕专业研究的探索阶段。2.3深化阶段(2016—2019)2016年,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指出培养“一带一路”急需人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一带一路”倡导的共享共建原则与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高度契合(吴应辉,2022),这进一步深化了汉硕专业的相关研究。该阶段,研究者对汉硕专业不同领域均开展多样化探讨,研究呈井喷式增长,年发文量均在40篇以上,2017年和2019年发文量突破50篇。其中,期刊论文共94篇,每年约18-32篇;硕士论文共99篇,每年约18-33
篇,呈逐年增长趋势;著作5部,探讨汉硕学位论文的著作有3部,汉硕人才培养的著作有2部。而且,2017年,出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语国际传播动态数据库建设及发展监测研究”;2019年,北京语言大学正式成立汉语国际教育研究所。这些均表明研究者对汉硕专业基本形成稳定且持续的关注,研究进入深入发展阶段。2.4转型阶段(2020—2022)2019年12月,国际中文教育大会顺利举办,开
启了国际中文教育体系构建的新时代;随后,汉硕论文题目、学术会议名称中均广泛使用“国际中文教育”;2020年初,新冠疫情致使全球汉语教学由线下转为线上,这些标志着我国汉硕专业的学科教学和学术研究进入转型时期(李泉,2020)。该阶段,学界对汉硕专业各领域的研究持续增长,年发文量均在50篇以上,2021年激增到85篇。其中,硕士
论文共157篇,呈增长趋势;期刊论文共64篇,在2022年有所下降。同时,国内外汉教同仁组织开展了许多规模各异的线上教学和科研研讨;部分期刊、高校第一时间组织线上笔谈,如2020年4月《语言教学与研究》编辑部开展“新冠疫情下的汉语国际教育:挑战与对策”笔谈活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于2020年7月举办“新冠疫情对国际中文教育影响形势研判会”。由此,汉硕专业开启了融合线下研究和线上研讨的学科建设新时代。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的研究主题
本文运用CiteSpace 软件,以refworks 格式导入277条有效期刊论文,设定时区为“2007-2022”,时间跨度为16年,网络节点设置为“关键词”。关键词是检索和了解一篇论文主要内容的重要手段,可以呈现出某领域一段时间的研究热点与研究主题。根据图3汉硕专业有效文献关键词共现视图,发现汉硕专业
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大致分为:一类聚焦于汉硕人才培养的宏观问题,包括培养模式、培养方案、培养现状等;另一类聚焦于汉硕培养中的具体实施问题,包括课程设置、学位论文、实习实践等。这表明当前汉硕研究不仅关
图3: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有效文献关键词共现视图(2007—2022)
注汉硕在理论、制度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关注汉硕专业在实际运行中的具体环节和要素。基于此,图4对汉硕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发现汉硕专业研究主题可分为14个聚类,分别是专业硕士、影响因素、课程设置、教学实践、专业学位、对外汉语、留学生、培养模式、海外实习、实践、中外文化交流、就业意向等。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等组也进一步说明了汉硕研究领域对微观与宏观、理论与实践的把握。因此,本文主要结合汉硕有效文献关键词共现视图、聚类视图与相关论文的内容分析,把汉硕
专业的研究主题分为五类。
图4: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有效文献关键词聚类视图(2007—2022)
3.1汉硕专业人才培养相关研究
汉硕专业设立以来,其主旨便是培养高端应用型汉教人才,因此,人才培养问题是汉硕研究的重点问题。根据图3和高频关键词频次统计,论文中出现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培养方案、培养现状等关键词的频次达100次。研究者立足不同视角,对汉硕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能力素养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于汉硕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2007年和2009年《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研究者展开探讨。为了与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相衔接,研究者通过比较汉硕专业与对外汉语教学专业,提出以培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教学职业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贾宇,2008);借鉴英语二语教学经验,提出“国内教学+国外实习”的中外合作培养模式(杨薇,2013);立足学科性质,提出“突出特性、体现共性、强调应用”(周小兵,2013)的汉硕实训式培养模式;参照OBE教学模式,提出“以输出为目标,聚焦学习后收获,实施积极评估和激励机制”(申慕野,2015:196-204)的汉硕培养模式。这些研究均强调了汉硕专业的应用性,突出了二语教学实践能力对于汉硕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同时,针对指导性培养方案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研究者提出
汉硕人才培养应从“工匠型”转为教研兼备的“专家型”“国别化”人才的培养(王敬艳等,2019),建立语言本体—教学实践—科研探索前后衔接且相互循环的培养模式(于屏方,2020)。
理论上的科学和可行并不等于现实实践中的科学和可行,汉硕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将会呈现出不同情况。因此,对于汉硕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多数研究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国内高校汉硕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发现汉硕人才培养中存在招生方式和教学方法单一(周艳芳,2015)、学生来源背景较复杂(朱小丹,2016)、课程设置过于集中且时间安排不合理(朱志平,2012)、学习内容泛化且缺乏实用性(朱小丹,2016)、实践环节重视不够且落实不到位(郝辰玉,2017)、职业导向不明晰对口就业率较低(亓海峰,2018)等问题,以此提出高校应制定有区域优势和学科优势的人才培养模式(周艳芳,2015)、优化专
吕慧,刘劭婧: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研究:历程、主题与趋势
华文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2期
业课程设置和实践课程内容(郝辰玉,2017)、加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感(徐晶凝,2016)、多途径拓宽实习渠道、实现多方联合培养(郝辰玉,2017)、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周艳芳,2015)等对策。
同时,针对汉硕专业人才的能力素养培养,研究者提出应培养汉硕学生的职场竞争能力(王路江,2010;刘颂浩,2016)、中华文化素养和对外传播能力(曹霞,2011)、课堂教学控制性管理能力(杜欣,2015)、教学变革意识和能力(王丕承,2016)、实践应用能力(刘一蓓,2017;彭倩,2019;孙凡,2020;鲍丽娟,2021)等多方面的素养和能力。
3.2汉硕专业课程教学相关研究
本世纪初,伴随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逐渐由以往的互相包含、相互独立关系,发展为高度连接、关联和融合的关系,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因此,把汉硕专业研究成果中有关课程、教学、学习等内容合并论述。
汉硕专业的课程设置不仅是汉硕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基本要素,而且是研究者高度重视的问题之一。从宏观层面,围绕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
的课程体系,研究者分析了汉硕课程的理论性、应用性、灵活性(朱永生,2007)、区域性(陈红梅,2011)、信息化(李秉震,2020)等设置特点,提出汉硕课程需着重思考广度与深度、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核心课程与拓展课程等设置问题(胡泊,2012),试图以此构建具备丰富性和职业性的课程体系。从微观层面,围绕汉硕课程的具体设置,或提出把本科与硕士的知识体系有效融合,促使政治、外语公共课教学内容更具针对性,合并某些类别课程降低其专业化程度等(丁安琪,2009);增加语言知识、音声学等课程,改革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及文化传播类案例教学(林雪雪,2020);提议由单向共享的慕课资源转向跨校互动的线上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大规模在线课程与小规模定制课程适当结合(李秉震,2020)。
围绕汉硕专业的教学研究,研究者从教学信念视角入手,提出汉硕生未来作为汉语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教学信念和专业发展信
念,这些职业发展信念又由核心信念与非核心信念构成(李泉,2015);针对汉硕现有教学体系,提出构建“课程实践+第二课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的汉硕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焦会生,2016);就汉硕专业的教学方式,研究者提出案例教学法(李海鸥等,
2011)、师生读书会方式(刘颂浩,2016)、模拟性教学方式(王丕承,2017)、汉语智能化(李宇明等,2020)等;从教学模式出发,提出“本体一习得一应用”三循环课堂教学模式(赵守辉,2012:2
75-29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李泉,2020)等。在研究者的不断探索下,我国目前已成为中文教学资源最大产出国(马箭飞等,2021),丰富的汉硕教学资源对汉语教学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于汉硕专业的学习研究,不同专业背景的汉硕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虽采取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等不同学习策略,但均具备较高的学习策略运用水平,并有一定的趋同性(沙鑫,2012);同时,汉硕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应“道”“技”并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戴云等,2016),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播齐头并进,分众化传播与多元化方式学习(崔希亮,2022);积极利用“互联网+”,学习资源“竖屏化”,调整自学模式,将新媒体平台应用到自我培养中,在建立自学模式的同时,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史又今,2019);借助学习科学相关理论,结合深度学习理念,客观呈现汉硕专业的学习过程(郑茗曰,2020)。
3.3汉硕专业学位论文相关研究
早在2007年,汉硕专业的研究领域便聚焦于学位论文方面,且在后续论文中出现频次达98次。就汉硕学位论文的整体情况而言,其存在科学性不够、研究方法运用水平较低等问题(亓海峰,2018);对此,有必要从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角度出发,建立汉硕学位论文评价体系,赋予各项指标一定权重,完善汉硕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马燕华,2010;丁安琪,2018)。
在99篇汉硕学位论文研究文献中,约44篇是专门研究汉硕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者或以纵向时间为线索,对一所或多所高校历届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