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汉字形体演变与构形分析
1.1 复习笔记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与汉语早期词汇的意义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传统语言学解读古代文献的基本方法是形、音、义相结合,也就是通过对汉字的形体分析来了解词的意义;学习古代汉语需要追溯能够显示汉字构造意图的早期形体。因此,首先要了解关于汉字的发展历史和分析方法。
一、汉字形体的演变
(一)文字
1.文字的定义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
2.文字的分类
根据记录语言的不同方法,可以将世界上的文字划分为两大类型: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
(1)表意文字
主要是用形体显示语义信息。
(2)表音文字
用形体显示语音信息。
3.汉字
(1)汉字的定义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
(2)汉字的作用
由于汉字最适合汉语的特点,又与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及民族心理、习惯以至思维方式一致,所以当世界其他民族的表意文字消亡之后,唯有汉字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毫不间断地持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3)汉字演变
①汉字三要素
汉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因而汉字的发展变化也表现在字形、字音和字义三个方面。这三者各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变化规律,但又彼此关联。字形是字义和字音赖以寄存的躯壳,要了解不同时代(特别是上古)汉字的音与义,就离不开对汉字形体的分析;要想全面、历史地掌握汉字,首先要对汉字形体的演变有明确的了解。
②汉字的形体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
a.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
b.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
c.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二)汉字字体的演进
1.按以往的习惯划分
汉字的形体演变可划分为两大阶段,古文字阶段和今文字阶段:
(1)古文字阶段
秦代小篆属于古文字的下限,包括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
(2)今文字阶段
汉代隶书属于今文字的上限,包括汉隶至今的文字。
2.按各时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划分
(1)商代的甲骨文。
(2)周代的金文。
(3)战国时代的金石竹帛文。
(4)秦代的小篆。
(5)汉代的隶书(包括草隶和章草)。
(6)魏晋至今的楷书(包括行书和今草)。
表1-1 汉字形体演变简表
3.汉字形体演变代表字体
(1)甲骨文
①定义
甲骨文,又称卜辞、殷墟文字等,主要指商代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商代统治者崇拜神灵,凡事均要进行占卜以问凶吉。他们把每次占卜的内容都刻在特制的龟甲兽骨上,有时也刻上应验的结果。
②甲骨文主要特点
a.独特的书写风格
甲骨文大部分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有“契文”的别名。龟甲兽骨之类的坚硬书写材料,刀刻的书写方法,决定了甲骨文的形体呈现出笔画瘦削、多有方折、刀笔味浓的特点。
b.构形方面
第一,象形、象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象形、象意字虽然对所象之物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与图画已有本质的区别,但还有不少字依然保留很强的图画性。
第二,字无定格,异构特多;甲骨文时代汉字的构形还处于比较活跃的阶段,异体字特多,造成这一时期汉字形体的诸多歧异。
第三,异字同形;即一个字形同时代表两个完全不同的字,而这两个字既没有派生关系,也没有假借关系。这大多是由于象形字追求简单的线条结构而造成形体混同的结果。
c.行款很不固定
行款即字的刻写顺序;甲骨文的行款复杂多样,有直书、横书、左行、右行;有的杂乱无章,颠三倒四,不仔细推敲根本读不通;这也是甲骨文作为早期汉字体系的不成熟表现。
(2)金文
①定义
金文,又称钟鼎文、铜器铭文等,是古代铸(少数是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在青铜器物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两周,延续至秦汉。主要是指鼎盛时期的西周金文,以大盂鼎、
毛公鼎、虢季子白盘、史墙盘等重器铭文为代表。
②与商代甲骨文比较
a.直观表意的象形、象意结构形态减弱,便于书写的符号形态增强。
b.字形结构趋向定型化,但异体依然不少。趋向定型化主要表现在:
第一,义符因意义相通而混用的现象大为减少。
第二,偏旁部首有了相对固定的位置。
第三,异字同形、合文、反书等现象大为减少。
从总体上看,西周金文朝着定型化方向发展,但同字异构的现象依然不少。
c.形声字大量增加:
第一,在原独体字上增加形符和声符,使之变为形声字。
100种不同的字体
第二,新造的字多为形声字。
d.书写形式上,越来越注意字形与铭文整体的协调、美观。
(3)战国文字
①种类
a.战国文字遗迹
第一,用毛笔写在竹简上的简册文。
第二,写在缯帛上的帛书。
第三,写在玉片上的盟书。
第四,铸(或刻)在钢铁器物上的铭文、符节文和货布文。
第五,刻于石上的石刻文,有镌于公私印章上的玺印文等。
b.后人收录
大都是当时人们见到并笔录下来的战国文字:
第一,许慎《说文解字》中所收的古文和籀文。
第二,三体石经中的古文。
第三,郭忠恕《汗简》中所收的古文。
②特点
a.形体歧异多
“文字异形”严重,同一个字不仅在不同的地区构形有歧异,在同一个地区不同书手的笔下也各有不同。
b.上承甲骨文、金文,下启小篆、古隶
某些金石器物上的文字依然保持西周金文的遗风,如新都虎符铭文明显地表现出上与西周的虢季子白盘、史墙盘相接,下与秦始皇时代的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的小篆相通的特点,是古汉字由西周金文演变为秦代小篆的过渡桥梁。
c.某些简册文形体的省变与用笔的特点,已有隶书笔法的影子,为后来汉字形体的突变——隶变准备了条件。
(4)小篆
①定义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实行“书同文”政策时颁行的标准字体。
②由来
a.早在战国末年,小篆就已经基本形成。李斯等人所做的工作,只是对小篆进行整理和加工,使之定型化、标准化,然后书写出标准字样加以推广。
b.当时统一文字的标准是秦文,凡是与秦文不一致的,一概废除;而秦文的标准则是由史籀大篆省改而来的小篆。
“史籀大篆”,是指收录在《史籀篇》中的文字,称“大篆”,又称“籀文”。一般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