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9期
新闻前哨
新闻不会消亡
“报纸”这个词翻译成英语是“news⁃paper”,这一单词由“新闻(news)”和“纸(paper)”两个词组成,报纸就是“纸上的新闻”。新闻会消亡吗?答案是只要人类社会还存在,它就一定会存在。那么若干年后,会消亡的只是“纸媒”这种传播形式而已。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报纸的转型至关重要,因为不管什么媒体,都是内容为王,形式永远都是为内容服务,当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内容的传播需求,甚至开始阻碍内容的传播时,就应该被抛弃,被一种更适应社会发展的传播方式所取代。
向全媒体转变
有句话说得好,无法打败敌人就先成为他的朋友。报纸既然无法改变被新媒体取代的命运,那就果断将自己变成新媒体。
《南方都市报》就曾做过一次成功的尝试。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该报的摄影记者胡可和同事拍摄了30
0多张照片,后期利用软件对接起来的,合成了一张“12亿像素的政协开幕照”,网上一发布立马引起轰动。报纸上传统的照片你只能看到新闻现场的一个角度,而发布在网上的这张新闻照片,你可以通过鼠标点击,从360度的各个角度看清新闻现场的每个细节。一张可以看清政协开幕现场每个人在干什么的超高清照片,向人们展现了一个清晰的政协会议全景,在网上一经发布就引来大批网友的关注,直呼大开眼界,纷纷放大图片自寻亮点。
据悉,胡可为了“亿像素”照片研发了近两年的时间。网友感叹科技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但这其实是一次传统纸媒向新媒体转型的成功探索。
传统的纸媒要想从新媒体中突围,变身新媒体还不够,步子还应该再迈大一点,走“全媒体”的路子。所谓“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来全面展示内容,同时通
过新闻纸、计算机互联网络、移动通信网络等手段来传播的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全媒体”可对受众进行尽可能全的覆盖,提供全方位、立体的新闻传播。
那么一条典型的“全媒体”新闻应该是怎样的呢?首先需要简短的文字配以照片,然后配合现场的视频或者录音,再加上具有互动功能的背景资料,比如新闻发生地的地图,新闻的背景、事件的进程等。对于重大的突发新闻,第一时间就应展开文字或者视频新闻直播。让受众能随时了解新闻进展。
改变中的路径
1.传播内容要快捷。
传统的报纸仅有一种传播介质———新闻纸。日报的一般流程是,记者白天外采稿件,编辑夜晚编辑制版,深夜印刷出版,第二天报纸才送到读者手中。目前,各地的报业集团都纷纷自办了网站,但新闻传播的方式仍局限于诸如PDF 电子报、手机报等单纯转载报纸内容的单一模式。
而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将现实中的熟人关系搬上网,利用人际网络传播信息,互动性强、传播速度快。相较于新媒体,新闻的时效性上首先就慢了一拍。如果报纸能在各大微博网站或者社交网站比如开心网、人人网上开设官方认证帐号,即时滚动地发布新闻,接受读者爆料等,将会极大地扩张报纸的影响力和阅读人。网络新媒体的信息量丰富、及时、时尚是优势,但报纸却有它现下无可比拟的
优势——
—信息的权威性,也就是说,一个重大的信息出来后,人们还是更愿意相信报纸。
滚动照片视频怎么制作
我们既要强化报纸的公信力,也应该借助新媒体的快捷窗口。如《武汉晨报》在雅安地震中就采取了微博滚动播报和报纸深度报道的方式,受到了读者和网友的广泛好评。雅安地震的第一天,网上各种消息满天飞。因为通讯和电力的切断,许多县城几乎成了“孤岛”,所有的权威消息,几乎都是纸媒的记者艰难进入震区
后,发布出来的第一手消息。武汉晨报的记者就是其中的一员。我们派出了两批记者深入“孤岛””,为了保持渠道畅通,武汉晨报的第一时间发布记者采写的动态,网友第一时间获得了震区最新近况。通过报纸的深度报道,读者看到了背后的故事。从4月20日至4月26日,地震发生的7天里,武汉晨报的平均每10分钟发布一条新消息,报纸做了7天连续报道,为灾区紧急募集了400件奶粉,筹建100万元重建三江小学,收到了数万网友、读者的爆料和评论。这次报网互动是成功的,也是一次经验累积。
2.阅读方式要多样。
如今,无论是公交车上、地铁上、还是春运的旅途上,看手机和电脑的肯定比看报纸的人多。人们对移动设备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移动设备并不局限于手机,还包括上网本、电子书等一系列能够随身携带,随时接入网络进行阅读的电子装置。
在国内的报纸中,对移动设备比较重视当属南方报业集团。打开南方报业集团的奥一网,在网站醒目位置有一个“南都全媒体聚焦”栏目,里面列出多种移动设备阅读南方报系新闻内容的方式。除了常见的手机报、数字版以外,还有手机网和阅读器。手机网就是一种经过特别排版能够在较小的屏幕上阅读的互联网站,这种网站数据流量较小,下载速度快,适合在中低端移动设备上阅读。而阅读器是一种手机软件,可在中高端移动设备上运行,如苹果的iPhone、iPad 或者使用谷歌Android 操作系统、微软WindowsMobile 操作系统、诺基亚Symbian 操作系统的移动设备。
在南方报业集团的手机阅读器中,读者可以阅读实时更新的本地、国际、国内、体育、娱乐等新闻,还能看到南方系各报的评论以及新闻图片,读者还可以通过阅读器进行新闻爆料和评论,互动性较强。在国内,不光南方报业集团推出了针对移动设备的阅读解决方案,包括人民日报,广州日报,现代快报,扬
报纸的转型方向
◎刘
马超
47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前哨
2014年第9期
而今社交媒体已然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交生活的重要工具,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交流行为与思维模式。而在新闻业中,在WEB2.0时代和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网络呈现出高度的分享和互动性,并更加关注个体特,广大网民对于网络信息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在这种高度数字化的背景下,新闻的采写、整合、发布以及传播共享方式都显现出巨大变革,受众热衷于发布并分享内容,而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崛起,正成为提高受众阅读体验的重要
途径。因此,在社交媒体对新闻业的改变中,受众的参与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考量因素。
一、新闻来源渠道的新变化
在互联网未盛行之前,传统媒体的新闻线索多数是由记者主动去寻,接到上级分派的新闻线索或是接到市民热线,分析其是否具有新闻价值之后才会开展采写工作。而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网民发布、分享新鲜事实,各类信息呈现在记者面前,网络民意成为记者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参考指标。
(一)以社交媒体为平台产生大众新闻。社交媒体为大众提供了一个社会“发声”平台,在更大程度和范围上容纳大众的言论。话语权得到延伸,一方面会激发大众的社会责任感,对于社会现状敢于揭露并有
能力揭露;另一方面网络社会中将趋向民主化。而社交媒体成为新闻线索的原因不止于此,还基于对多媒体的运用。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成为大众舆论的平台。
以“故宫哥窑瓷器门”事件的微博传
社交媒体对新闻来源渠道的影响
◎杨梦晴
[摘要]社交媒体的出现和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新闻的生产、传播、反馈等各个环节,对于短期之内塑造的互联网新闻是一大挑战。本文将从社交媒体对新闻来源渠道的影响为切入点,分析融入社交媒体因素之后的新闻来源渠道,以及并提出其今后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新闻社交
媒体渠道
子晚报,潇湘晨报,成都商报等报纸都已开发出面向不同移动操作系统的阅读软件。可见,各大报业集团都开始认识到,拿下移动设备阵地的必要性。
针对大屏幕的高端移动设备,国内外媒体还纷纷推出了电子订阅的软件,进行收费阅读的探索。也就是将报纸和杂志发行到读者的阅读设备上比如上海的《第一财经周刊》就在国内率先推出了针对苹果iPad 的订阅软件。用户登陆移动设备上的软件商店,可免费下载订阅软件,然后通过购买每期或者全年的杂志来阅读,新的杂志出版后,读者在iPad 就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新内容。全年48期《第一财经周刊》的iPad 订阅价格是14.99美元,相当于每期零售价10元的杂志在iPad 上只需要2元钱人民币。目前看来,这种订阅方式还存在下载速度慢,更新不及时,支付不便捷的不足之处,而且,杂志能不能从2元钱中收回成本,现在还不好说,但是这种探索至少让我们看到了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希望。
不管是印刷版,网络版,还是移动版,读者需要用什么样的方式阅读新闻,我们就为他提供怎样的方式,让读者在家可以看,公交车上可以看,火车上可以看,走路也可以看,真正做到新闻无处不在。这是新闻内容表现形式和传播介质的多样化,当然媒体归根到底还是要做内容,没有好的新闻,有再好的网站,再先进的移动阅读器也只能是浪费投入。
3.采编要整合。
从国内外一些媒体摸索的经验看来,要将一家传统的报业集团转型成为一个“全媒体”集团,首先需要打破“报纸为主,网站为辅,报纸生产信息,网站转载信息”的传统报网合作、互动模式,将报纸与网络的采编资源整合起来。
全媒体采编模式的优势则很明显,传
统报纸的稿件只能一次利用——
—按照每天一个周期登上印刷版。而全媒体模式打破了这种流程———一次生产,多次发布。
最终形成“采访———编辑加工——
—多次发布———存档———再发布”的内容产业链。
全媒体编辑中心,可以是实体的采编合作平台也可以是一个虚拟的作业平台。像国内比较早实践“全媒体”采编的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就采用了实体的采编合作
平台。该集团内各报纸、网站记者编辑统一归到集团全媒体新闻中心管理,由中心统一安排采访任务。在记者采访过程中以滚动实时播报的方式向全媒体新闻中心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初级产品”。全媒体新闻中心的各媒体编辑各取所需进行深加工,然后发往不同的传播介质。
“全媒体”的采编方式,对记者和编辑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记者不但需要掌握新闻采访和新闻摄影技能,还需要掌握新闻摄像以及移动设备操作技能。而编辑所承担的责任将更大,“全媒体”的编辑中心将负责处理新闻线索,主导记者采访,编辑文字、声音、视频,完成印刷版的制作,完成网络版、移动版的更新等。
目前,国内各家报业集团都在进行新媒体转型的探索。如何转,从哪儿入手,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前期,各报可以开展全媒体培训,使采编人员尽快提升业务水平,适应全媒体采编的要求。未来,可逐步改变以报纸为主、网络为辅的模式,形成报网齐头并进的格局,最终转型成为“全媒体”集团。这或许就是传统报业集团实现
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武汉晨报)48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