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date命令格式化输出给定的格式FORMAT 控制着输出,解释序列如下:
%% ⼀个⽂字的 %
%a 当前locale 的星期名缩写(例如: ⽇,代表星期⽇)
%A 当前locale 的星期名全称 (如:星期⽇)
%b 当前locale 的⽉名缩写 (如:⼀,代表⼀⽉)
%B 当前locale 的⽉名全称 (如:⼀⽉)
%c 当前locale 的⽇期和时间 (如:2005年3⽉3⽇ 星期四 23:05:25)
%C 世纪;⽐如 %Y,通常为省略当前年份的后两位数字(例如:20)
%d 按⽉计的⽇期(例如:01)
%D 按⽉计的⽇期;等于%m/%d/%y
%e 按⽉计的⽇期,添加空格,等于%_d
%F 完整⽇期格式,等价于 %Y-%m-%d
%g ISO-8601 格式年份的最后两位 (参见%G)
%G ISO-8601 格式年份 (参见%V),⼀般只和 %V 结合使⽤
%h 等于%b
%H ⼩时(00-23)
%I ⼩时(00-12)
%c 按年计的⽇期(001-366)
%k 时(0-23)
%l 时(1-12)
%m ⽉份(01-12)
%M 分(00-59)
%n 换⾏
%N 纳秒(000000000-999999999)
%p 当前locale 下的"上午"或者"下午",未知时输出为空
%P 与%p 类似,但是输出⼩写字母
%r 当前locale 下的 12 ⼩时时钟时间 (如:11:11:04 下午)
格式化命令format参数%R 24 ⼩时时间的时和分,等价于 %H:%M
%s ⾃UTC 时间 1970-01-01 00:00:00 以来所经过的秒数
%S 秒(00-60)
%t 输出制表符 Tab
%T 时间,等于%H:%M:%S
%u 星期,1 代表星期⼀
%U ⼀年中的第⼏周,以周⽇为每星期第⼀天(00-53)
%V ISO-8601 格式规范下的⼀年中第⼏周,以周⼀为每星期第⼀天(01-53)
%w ⼀星期中的第⼏⽇(0-6),0 代表周⼀
%W ⼀年中的第⼏周,以周⼀为每星期第⼀天(00-53)
%x 当前locale 下的⽇期描述 (如:12/31/99)
%X 当前locale 下的时间描述 (如:23:13:48)
%y 年份最后两位数位 (00-99)
%Y 年份
%z +hhmm 数字时区(例如,-0400)
%:z +hh:mm 数字时区(例如,-04:00)
%::z +hh:mm:ss 数字时区(例如,-04:00:00)
%:::z 数字时区带有必要的精度 (例如,-04,+05:30)
%Z 按字母表排序的时区缩写 (例如,EDT)
默认情况下,⽇期的数字区域以0 填充。
以下可选标记可以跟在"%"后:
- (连字符)不填充该域
_ (下划线)以空格填充
0 (数字0)以0 填充
^ 如果可能,使⽤⼤写字母
# 如果可能,使⽤相反的⼤⼩写
在任何标记之后还允许⼀个可选的域宽度指定,它是⼀个⼗进制数字。
作为⼀个可选的修饰声明,它可以是E,在可能的情况下使⽤本地环境关联的
表⽰⽅式;或者是O,在可能的情况下使⽤本地环境关联的数字符号。
时间输出
date是Linux系统⾥⾃带的⼀个系统命令,⽤来显⽰当前的系统时间,不过默认显⽰的结果⾥包括很多信息,特别是做为⽂件名输出时,不是很⽅便
好在date命令⾥包含格式化输出的选项
[root@root ~]# date "+%Y-%m-%d"
2013-02-19
[root@root ~]# date "+%H:%M:%S"
13:13:59
[root@root ~]# date "+%Y-%m-%d %H:%M:%S"
2013-02-19 13:14:19
[root@root ~]# date "+%Y_%m_%d %H:%M:%S"
2013_02_19 13:14:58
[root@root ~]# date -d today
Tue Feb 19 13:10:38 CST 2013
[root@root ~]# date -d now
Tue Feb 19 13:10:43 CST 2013
[root@root ~]# date -d tomorrow
Wed Feb 20 13:11:06 CST 2013
[root@root ~]# date -d yesterday
Mon Feb 18 13:11:58 CST 2013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