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目标”:初中生物课教学设计与实施归旨
作者:***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22年第08期
        【摘要】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实施、教学结果的评价是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学习、课堂行为以及教学评价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基于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四个维度就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校本化尝试,并以《地面上的植物——被子植物》(苏科版七年级下)一课教学为例进行例解。
        【关键词】初中生物 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2)08-0160-03
        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灵魂,决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教学实施是教与学的交汇融通,是将教学内容引向深入,使其融入、渗透、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体现了教师对课程理念、教材、学生等因素的整体把握,是教学的关键。初中生物《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以“三维目标”为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彼此渗透和相互照应,突显了学生本位、学习本位。
在学科核心素养指引下,初中教师如何对“三维目标”进行个性化解构和重设,如何科学、合理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成为一个迫切的实际问题。我们知道,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是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依据,也是制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为此,笔者在对“三维目标”理解的基础上,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就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四维目标”的实施做一些尝试。
        一、树立“生命观念”,突出知识技能学习
        “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每一节生物课都会体现生命性。因此,教学目标必须立足“生命观”,以具体的事实、概念学习为基础,通过创设各种情境逐步彰显结构与功能、进化与适应、稳态与平衡、物质与能量等生命观念。例如在《地面上的植物——被子植物》(苏科版七年级下)一课的设计中,笔者将“生命观念”目标设定为:(1)通过观察花和果实明确它们的结构,查资料说出各结构的功能,逐步形成结构与功能观;(2)能概述被子植物的共同特征,说出各种环境中的被子植物,认识生物的多样性,逐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环节1:巧用手机APP导入生命观念。教师课前收集校园中和生活中常见的一些被子植物,并且把它们带入课堂摆放在学生座位之间,学生非常好奇!他们能说出其中一些植物的名称,有些不认识,教师问:大家想不想认识这些被子植物呢?教师先使用手机APP(或者用百度搜索“识万物”功能)现场拍照识植物,此时学生都跃跃欲试了。教师请几位学生亲自使用手机拍照识植物,并且给其他同学介绍该植物的名称特征等。
        环节2:创设问题情境渗入生命观念。以桃为例,教师展示桃整个植株的图片,引导学生先认一认桃树的外形,教师提问:一株完整的桃树包括哪六种器官呢?学生回答: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教师展示桃花实物,创设问题情境:桃花有哪些结构呢?各结构有什么功能?植物有自己的生命吗?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分组观察认识花的结构,查阅教材中的图片和信息库资料,总结出花各结构的名称和功能。
        在“品果”活动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自然界各种各样的花开放后,就能传粉受精结出果实和种子,那么果实有哪些结构呢?各结构的功能是什么?学生分组观察桃、番茄和花生等果实的结构,结合教材中的图片和信息库资料总结果实的结构和功能。
        环节3:借助学习任务单提炼重要概念,形成生命观念。通过桃等植物花和果实的具
体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单总结出被子植物共同的特征。教师展示盐爪爪、骆驼刺等不同环境中的被子植物图片,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介紹不同植物的生存环境、特点等。
        通过“生命观”为引领,教师把一些常见的被子植物带入生物课堂放置在学生周围,使学生置身于被子植物的生命环境中,展现了植物世界朝气蓬勃的生命景象,激发了学生对植物生命的好奇心。学生喜欢玩手机,在生物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手机用作学习的工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的热情,触动学生思考和进行探索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对自然生命的认识、领悟,有利于开展生命观念教学。以身边熟悉的被子植物桃为例,学生通过学习桃的花、果实的结构和功能等具体知识和重要概念,逐步形成植物生命的认识,达成“万物皆有生命”“生命不可逆”等认知,同时也夯实了知识技能习得基础。
        二、基于“科学思维”,强化思维和情感体验
        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初中生正处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过渡阶段,通过科学思维教学使学生会用生物科学的眼光去观察了解世界,会用生物科学的思维
去分析探究世界。科学思维教学目标对生物学核心素养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起到支撑和促进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尽可能参与课堂活动并尝试概念构建,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在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时,笔者围绕科学思维目标进行如下设计:通过观察活动,比较分析桃、番茄、花生等果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尝试构建花和果实的概念图,提升比较归纳、分析综合和模型建模等思维能力,根据此教学目标设计了如下环节:
        环节4:自主建构概念图,培养模型与建模思维能力。教师展示桃花和桃子的实物,学生通过参与“赏花”和“品果”的分组活动,先后尝试构建“花”和“果实”结构的概念图(图1),并展示交流。
        环节5:比较归纳、完善概念图,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除了观察桃还观察番茄、花生的果实,比较分析它们与桃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组合作完成并展示交流。学生在活动中会发现和思考桃含有一粒种子而番茄和花生为什么会有多粒种子呢?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尝试把花和果实之间的关系在任务单的概念图上用箭头表示出来(图1),完成后请学生把学案在实物投影仪下展示说明:花的子房发育成果实,而桃花子房中有一个胚珠发育
成一粒种子;番茄和花生的子房中有多个胚珠发育成多粒种子。通过分析学生能在之前已经构建的概念图基础上,出花的子房和果实之间的联系,思考概念之间的关系,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设计科学思维教学目标,尝试构建“花”和“果实”的概念图,使知识学习转变为概念构建;在观察多种植物的果实时,学生发出质疑,促使学生在经历观察和理解资料的前提下比较归纳,深入思考花和果实的关系完善概念图,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科学思维理论指导下,由个人学习转变为小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能动学习,达成了科学思维的目标,有效落实了核心素养。
        三、突出“科学探究”,强化活动过程实践
        伽利略曾说过:“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科学探究、实验是彰显生物学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该熟悉科学探究的特征和一般方法。尝试建立多元、灵活课内外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路径,比如:观察、实验或其他有意义的活动,制定科学探究教學目标。
        笔者将本节课“科学探究”目标确定为: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两个任务,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任务一:观察各种花和果实,制作花的结构的贴画;任务二:结合生活经验,展示交流。为此,笔者设计了如下环节:
        环节6:科学观察、动手贴画,体验科学探究。在学习桃花的结构时,学生参考教材上桃花的结构示意图和信息库有关“花”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验桌上的材料和用具,按照步骤操作,完成后学生展示交流:(1)取一朵花,按照从下往上、从外往内的顺序观察它的外形;(2)用镊子从外向内依次摘下全部的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雄蕊和雌蕊的结构;(3)将花的各个结构粘贴在白纸上,并注明各结构的名称(图2),完成学习任务单第一部分表格。
        环节7:联系生活观察,带着质疑观察。在学习果实结构时,学生对照教材上桃果实的图片,查阅信息库有关“果实”的资料,辨认果实的结构。老师把桃子的实物放在投影仪下展示,从外向内,引导学生说出果实的各个结构名称。教师问:“我们通常吃的是哪一部分呢?”学生回答:“中果皮。”教师问:“你看到桃有几粒种子呀?”学生回答:“1粒。”由此学生总结: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它们组成了果皮,果实还包括种子。展示“吃剩”的桃核图
片,教师问整个桃核是桃的种子吗?学生回答:“不是,桃核包括内果皮和种子。”教师问:“其他植物的果实也有这样的结构吗?”学生观察实验桌上一些植物的果实,两人为一组合作完成,完成后展示交流。观察步骤:(1)剥开花生壳,观察花生果实的结构;(2)用解剖刀纵向剖开番茄,观察它的结构;(3)比较它们与桃的果实在结构上的异同点。
        本节课通过“科学探究”突破重要概念的教学难点。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学生还可以自主准备各种花和果实的实验材料,有顺序地观察、比较、记录,并尝试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自制贴画生动有趣,允许学生自己创作,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一起协商讨论分工合作,制作出了形式多样又美观的作品。贴画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把花的结构由立体转为平面,比较容易直观感受,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大大提高了自主探究能力。通过这些探究活动有效地突破了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知识运用的能力,达成了科学探究目标。
        四、渗透“社会责任”,促进知识迁移运用
        “社会责任”是基于和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讨论,参与科学实践,
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社会责任基于其他三个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又是其他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笔者将本节课的“社会责任”设定为:材料收集、展示交流基础上,设计制作“爱护一草一木”为题的宣传海报,树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逐渐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