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传达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
现今流行的一些书籍、期刊杂志、广告、招贴、网页等,已看不到长篇累牍的枯燥文字,取而代之的是用大量生动、吸引人的图片、插图、版式以及视觉整体设计来表达内容。一些设计精良的图书,“图文”各占的比例正在偏向“图”,真正做到了“图文并茂”。这种设计方式正在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印刷系统的各种新形式,软件的开发利用,以及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等,更使大众传媒的视听表现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创造空间……为什么这种语言文字以外的传播符号,越来越多地被传播媒介使用呢?
第一在人类的发展史中,为了调整和组织人类社会,人们发明和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方法来传达信息。
其中,语言和文字是人类进行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所以,在传播学上,称这种传播工具为“符号”或者称“语言符号”。人类使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传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人类社会在信息传达的历史长河中,还使用了许多其它传达方法,甚至要比使用“语言符号”的历史长得多。就是说,除了“语言符号”这种传播工具外,人类还拥有其它的许多传播工具和方法,而且即使是在人类创造了语言文字之后,这些工具、方法也依然承担着人类传播信息的重
大使命。这就是在传播学上被称为的“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符号”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既有烽火、信鸽、太阳光等这样古老的手段;还有在社会活动中,人类发出的各种信号,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也包括可视的和可听的信号等等。这些有很大一部分属于“非语言符号”,其中,音乐、美术、舞蹈等样式是比较典型的符号系统。而这些艺术样式至今不仅没有被人类废弃,相反以更新更多的形式活跃在人类传播信息的舞台上,这说明了人类有些要传达的东西的确是语言文字所无法胜任的。
语言文字符号是一个理性的符号系统,而艺术样式的符号(非语言符号)是人的感性的或是情感的符号系统。两种符号都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它们既互有区别,又有联系,它们可以相辅相成,却不能互相替代。理性的符号系统,即语言文字符号,主要用语言和文字去陈述那些可以确切无误的讲得明白的东西;情感的符号系统,即艺术样式的符号,所指的既有音乐舞蹈、美术、建筑等艺术形式,还包括人类日常生活中有意或无意的表情、手势、衣着,甚至是化妆品、室内设计等内容,主要是向人们展示那些只能感觉的东西,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两种符号对信息传播各有千秋,但是语言文字符号的传达能力是有限的。例如,一个人向另一个人陈述愤怒,往往是用“很生气”、“不能忍受”、“忍无可忍”、“如果……便要动手打人”
等这些很笼统、很概括的话语来表达。即使是使用这样的“语言符号”,他仍旧感觉没有一个词将其内心不可言状的愤怒感受完全表达出来,因此,他猛击墙面一拳,鲜血直流,于是这个人把内心愤怒的信息,形象而真切地传达出来了,自己的感觉也舒畅了一些,并且相信这一拳也激起了视听者内心的情
感,血淋淋的事实也必定在视听者心中形成不可磨灭的印象。由此可以看出,语言文字远没有图形、图像、实体、动作等来得真实。“非语言符号”传递的信息往往比“语言符号”更加丰富、更加形象,这点便是“语言符号”所不能做到的。
写网页用什么语言第二几千年来,人类改造自然、发展社会,产生了很多认识,积累了很多经验,有很多发明、发现和创造。
要把这些人类文明流传于世、传播于人,“语言符号”起到了记录、保存,供后人学习、传承的巨大作用。中国古代蔡伦改造了造纸技术,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从此,“语言符号”飞速发展。到了工业化发展时期,印刷术得到了大力发展,人类通过文字的记载来传播与交流思想变得广泛而容易了,通过各种印刷媒介的传播,使前人的思想能够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这时,可以说“语言符号”已经发展到了极致。但是,到了近代,西方电影、电视的发明,又使以“非语言符号”为主的电影、电视,以及报纸、杂志等媒介形式越来越受欢迎,并显示出“语言符号”所不能比的巨大优越性。比如在现今社会,人们可能选择看一部拍摄不错的电影,而不是看这部影片的原作——一
本厚厚的小说。看一本很厚的小说,不但会花上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阅读大段大段的人、事、景、物的描写,难免会让读者产生疲劳;同时,在接受这些“语言符号”时,是通过这些文字排列组合后所具有的特定意义来联想的,要经过多次转换,才能出现相关的形象和画面。而当我们看根据这本小
说拍成的电影时,画面中的角与环境会让我们更直观地了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过程。这样,不但只需花很少的时间就能领会故事梗概,而且还会有感同身受、身临其境之感。“非语言符号”的可通译性,使它在视觉传达上更直观、更直接的表达人们的想法。当我们看一本外文杂志时,虽然看不懂页面上的文字,但通过大量的图片、彩和版式,或许可以“猜出”这是关于什么内容的文章,或者对其思想有所感受。因此,现在的图书、报刊杂志加入越来越多的“非语言符号”,正是趋势所在。
今天,人们得到的信息量成倍数的增长。有人比喻:当今社会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各种信息,并且反馈着信息。这样,时间变得更为宝贵。自计算机出现以后,在浩瀚的网络世界里有无数信息存在着,并且还在快速增长。如果要想多了解一些信息,要想判断信息的真伪,都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更直观、更多地接受信息,节约时间,“非语言符号”的大量出现,是必不可少的。
第三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语言符号”在某些方面充当着极为重要的角。
但是,“非语言符号”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不仅是“语言符号”所不能代替的,而且是极其重要的和运用广泛的。在现代社会,可视可听的艺术作品包围在我们的周围,而且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让人们于其中吸取所需要的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之中究竟包含着什么?或者说携带着什么
呢?我们从中吸取所需的东西是怎样被这些“非语言符号”携带的呢?这里以视觉传达设计中的招贴为例作一个说明。有这样几幅招贴:一幅名为“甜”,画面上有甜甜的糖饼,再用与苹果一样的彩渲染甜字;一幅名为“酸”,画面上出现泡菜坛子,用象征酸味的冷调衬托;一幅是“辣”,用的是烫火锅用的红辣椒,同时用火焰彩的线条来修饰。这样的画面非常明确的表现了“甜”、“酸”、“辣”的主题。当我们面对这些招贴的时候,不需用语言说明怎样的甜、怎样的酸和怎样的辣,就自然地感觉到了“甜、酸、辣”的味道,并且还引起味觉的共鸣。其实,设计师并不能在招贴中制造出“甜、酸、辣”的味道来,画面中的任何一样物像都不是味觉本身,只不过画中的糖饼、泡菜坛子、红辣椒等彩图形组成了人的味觉习惯中的物体,给人看这样的东西,就象感受到“甜、酸、辣”的味道一样。
在绿的底调上,一排排被砍断的树桩象被砍断的人的躯干一样地淌着鲜血。作者在画面上没有出现一个文字,但那强烈的彩和触目惊心的画面却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中:树木被砍伐,犹如人遭残杀。这幅招贴,作者凭借彩、图画传达了环境遭到破坏的情景,这样宣传环境保护的目的达到了。
设计师使用各种表现技法,运用彩的关系、比例的关系等构成一幅画面,实际上是设计师用一些具有感情彩的“非语言符号”来表露和强化自己意识中的情感倾向与态度,巧妙地将自己对于某一事物的喜好、看法以及精神上的享受赋予要表现的招贴意图之中。这样,“非语言符号”便将信息“写”到了观众面前,传达到了观众的心中,起到了宣传教育的作用。大家知道,视觉传达设计是一种大众传媒,是
从视觉上来吸引人们的视线,抓住人们的心理;“非语言符号”的艺术表现形式也就是为了引起人们的共鸣,抓住人们的心理。视觉传达设计要完成“引起人们的共鸣,抓住人们的心理”这个使命,光语言文字是远不能胜任的。“非语言符号”无论“写”的形式如何的与众不同,在视觉传达设计中都以图形、图像等视觉语言为代表,它打破了国家、民族和社区的藩篱,在视觉的传达中让人们产生共鸣的火花。这种具有个性特征的表达行为中所呈现的可通译性,是不可超越同步时代的由认识和经验构成的文化所制约的。这是“非语言符号”可以为人们读懂的条件之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