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平板电脑及智能手机等设备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同时一些数学专业软件、互动教学平台的使用也屡见不鲜,逐步推动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融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融合”的课程理念和“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教学建议,并指出“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促进数学教学方式方法变革。”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要进一步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策略,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一、挖掘各种资源,丰富课堂教学情境
新课标的教学建议指出,要注重创设真实情境、注重情境素材的育人功能、注重情境的多样化提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教师只有从教学内容、学情出发,运用信息技术设计或制作课件、视频等数字资源,或选用线上已有的微课资源,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才能最大化落实新课标关于情境创设的要求。
(一)使用PPT及录屏技术“活化”教材情境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设置的情境一般是给出一个情境图,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方式是直接呈现情境图,配上教师的语言讲解。运用信息技术处理教材图片,保留图片中的主要素材,配上语音和音效,再使用录屏技术做成视频,这样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变静态图片为动态视频展示给学生,从而增加情境的真实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采松果”(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WPS 的扣除背景功能或PPT 的格式中删除背景功能截取出松鼠妈妈和小松鼠及松果的图片,配上动画,再分角配音“丰收了,丰收了!果园里满是果子,妈妈,我们去采松果吧!”“好啊!我们去采松果!”“快看,这是我采的松果,这是妈妈采的松果(对应出现松果图片及数量)”。录成视频后在导入环节播放给学生,这样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是利用教材情境图进行的再制作,使其更加生动。教师也可以在网上寻与教材情境图意图一致的素材视频,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并在其中承载本课要探索的主要问题。
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播放大小轮自行车比赛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比赛的自行车和生活中常见的自行车比较,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从而引出直径、周长的不同,为学生思考“什么是周长,周长与什么有关”做准备。
(二)选用线上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发展史、数学家的贡献、数学在现实世界的广泛应用、数学发展前沿与趋势等,如果直接讲述不够直观,制作微课又难度过大,那么教师可以选用线上平台已有的微课资源。具体可以从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教材出版社平台等权威平台查相关的“微课、精品课、一师一优”等资源,使用带剪辑功能的播放器从中截取相关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从结绳计数说起”时,教师可以查“古人计数”的微课,从中选取“古人是怎么计数的”视频片段播放给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计数方法发展史;再试着引导学生表示数,对比发现中国算筹数码不仅遵循了“十进制”原则,还遵循了“位值制”原则,展现我国古人智慧,体会数学的价值,培养家国情怀。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注意视频资源的选用要以学生为本,内容容量、语速要合适,确保教室内每一位学生都能看清楚、听清楚,学生越不熟悉的内容越要降低内容容量。如果视频片段的容量、语速等不符合学生现有能力水平,还可以采取边播放视频、边教师讲解的形式。
二、以学生为本,经历知识形成的真实过程
excel线上教学课程这里所说的知识形成的真实过程是指学生应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学生经历知识探索、得出结论的过程,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使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清晰;另一方面,发挥投屏、图片处理等技术优势,使用动画、圈画、放大、遮挡等功能,便于学生抓住重点。教师不能因为受制作能力或其他条件的限制,断章取义地以呈现结果为主,这样不利于学生准确掌握知识,更不能促进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上册“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不进位乘法”时,针对12×4怎么计算的问题,教师可请学生在任务单上借助点子图圈一圈,把圈的过程用算式记录下来,也可以用表格、画图的方法解释计算过程,还可以使用想到的其他方法,写在任务单的空白处。这样,教师将有代表性的任务单拍照,并用裁剪功能分类整理出点子图、表格、竖式方法的代表性素材;再使用投屏技术先展示点子图法的几个素材,便于学生对比发现:虽然圈的不同,但都是把整个点子图分成了几个小部分,都转化成学过的乘法和加法知识来计算,然后用放大功能突出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方法。教师接着追问:为什么更多的同学选择了这种方法?教师展示表格法后再展示竖式法,请学生思考三种方法的联系,并用画图的功能将三种方法建立联系。教师投屏展示展开的竖式、标准的
竖式以及其他的典型竖式,请学生观察思考它们在计算的时候有什么不同,从而优化出更为简单的标准竖式。最后,教师用PPT带领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经历竖式的形成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时,不是用信息技术演示操作代替学生亲身操作,而是在学生操作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交流,感悟数学学科本质,使其符合学生学习逻辑和思维顺序。
三、化抽象为直观,促进数学知识的建构
利用信息技术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是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关键点。这是因为数学的概念及思想方法是抽象的,大量的数学符号也是抽象的,并且学生对每一个抽象的知识与方法的理解程度势必会影响着后续学习情况。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几何画板等教学工具制作依据数值大小变化而变化的动态图形,将图形变化、运动等过程直观化,建立数与形的联系,促进形成几何直观。教师还可以使用希沃白板等互动教学平台展示操作过程,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技能与思想方法的联系。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梯形的面积”的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应再现学生已有经验,提出生活实际问题。教师可先在希沃白板播放PPT,动态展示平行四边形、三角
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的过程,带领学生回顾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激活已有的探索过程及转化思想,再呈现“操场上的滑梯侧面要重新粉刷,需要多少千克油漆”这个生活中的问题,思考需要知道什么才能解决问题。随着学生交流,教师边操作边出示数值,如在白板界面点击“更多”到“应用”,选择“三角尺”画高,这样画出梯形的高并出示数值,从而激活经验,为本课迁移学习做好准备。在探索梯形面积公式环节,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可利用动态图形展示出将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图形的过程,再同屏呈现不同方法,使学生对比观察共同点,感悟转化思想,提炼面积公式;在小结环节,教师可用几何画板制作动态视频,随着上底数值增加,上底逐渐变长至和下底相等,使梯形逐步变成平行四边形,再使上底数值逐步缩小,最后上底变成一个点,从而将梯形逐步变成三角形(如图1)。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梯形面积公式与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联系,从而促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数学知识的建构。
图1
本节课运用信息技术形象、动态、直观地演示了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直观感悟从未知走向已知的“转化”思想方法,将抽象的面积公式直观化。课堂教学中若学生有平板
电脑等设备,还可以进行动手操作、实验等探索活动,教师录制学生探索过程并上传,汇报环节配合学生讲解播放给其他学生。若硬件条件有限,教师则可以用智能手机录制有代表性的探索过程再投屏播放,也可以使用同屏技术,请学生在座位上再演示一遍并直播给其他学生,从而直观地呈现给全体学生。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和方法直观化,有助于学生构建直观模型,深化理解。
四、倾听互动交流,实现深度多元反思
新课标要求教学活动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课堂教学活动应基于每一名学生的参与、思考而展开互动交流,教师要倾听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个性化表达,引导学生之间互相倾听,组织学生追问、质疑、反思。传统的课件是按预设的教学过程制作的,课堂教学的互动交流却又是生成的,传统的问答交流可以实现师生、生生互动,但多以一对一的交流为主,很难保证其他学生是否真参与、真思考,教师又很难倾听到全体学生所想。为此,教师可根据学习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开展面向全体的互动。在设备及网络允许的条件下,教师可使用投票、表格等功能让学生随时发表自己所思所想,如概念教学时可以设计判断题目以表达是否认同,方法优化时可以设计选择题目以
了解学生更喜欢哪个方法,也可设置开放题目让每个学生写出自己的理由,动手操作活动可以上传图片,数据收集时可以借助表格让每个学生直接将数据填写在表格中,写上自己发现、判断或预测等。这样,教师不仅能及时判断学生所想,更能及时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组织生生交流,还可互动交流完成后再请学生答题,进行前后数据对比,跟进学生学习情况。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可先让每个学生独立地测量大小不同的圆的周长与直径(同一个小组的圆的大小都不一样),用计算器计算周长与直径的商,将数据填入Excel 表格中。学生再观察小组数据,将自己所发现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也填入Excel 表格中(如表1)。这样,教师能随时观察数据,对有问题的学生给予个别指导,每一个学生测量的数据和自己获得的发现都能真实完整地呈现出来,实现全参与、都思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