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陷胸汤和丹参饮
论小陷胸汤和丹参饮
导读:本文是吴雄志先生在内随讲小陷胸汤和丹参饮。为求真实,兹保持其口语原貌而录之。以后我们将陆续推送相关内容,方便众师友学习交流。
学生:
最近根据吴老师脾胃用药法治愈了一病人,各大医院各大名医到处看而没有效果的脾胃病。病人剑突下疼痛,按压痛。当时按压时候,突然回忆起这不就是吴老师说的贲门的位置吗,于是以小陷胸汤原方治好了病人。
开始服用药时候病人表示大痛,而后疼痛大减。
不过,有一事当请教吴老师,此例患者为何我之前用小陷胸汤合丹参饮无效,而单独运用小陷汤,居然好了,而且如此快,真是让我现在还想不明白。
以下是我用的处方:
瓜蒌30克 黄连4克 半夏10克
吴老师回答:
小陷胸汤症治热痛,胃中有热,胃灼热感,口干脉数,苔黄腻。
从中医的角度上讲,有一个寒化与热化的问题。热化它就代表着小陷胸汤:瓜蒌、半夏、黄连。相对举,还有寒化的瓜蒌薤白半夏汤,就是把黄连这个变成薤白,这个是寒化的,小陷胸汤是热化的。
丹参饮它有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丹参、檀香、砂仁,它是一个什么呢?它是寒化的方。是用檀香来定位在膻中穴。它是一个什么?它是一个寒化的方,而小陷胸汤是热化的,黄连、半夏、瓜蒌。
寒化的方心脏的其实有三个。这里以前我都没跟大家讲过,现在我来讲讲:寒化的方,有丹参饮、瓜蒌薤白桂枝汤、瓜蒌薤白半夏汤。瓜蒌呢就等于它的这个丹参,薤白就等于它的檀香,砂仁就等于它的半夏。
第二个问题,这两个方它的区别是什么呢?
一个重痰,一个重瘀;心脏疾病常常痰瘀互结,这两个处方可以合在一起用。但是它都是寒化的方。
张仲景瓜蒌薤白半夏汤是偏痰,而丹参饮是偏瘀,你看这个配伍都很相似,痰瘀互结两个方可以合起来用,这都是寒化的,而小陷胸汤是个什么,是个热化的方。那个你正心下按之疼是贲门炎,其实他的这些处方可以很简单就把关系给他捋清楚。
附:吴雄志先生论少阴咽痛与半夏
以前讲过,少阴呢,在上咽痛,在下吐利。
上呢,有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下呢,有四逆汤(干姜、附子、甘草)。咽痛用半夏,吐利用干姜。上取桂枝,下取附子。一上一下,半夏散及汤与四逆汤!
半夏~干姜 甘草
桂枝~附子 甘草
大家知道半夏入少阴不?我们在半夏法讲,少阴篇还会讲。比如,瓜蒌薤白半夏汤,半夏不是随便选个和胃药的。薤白变黄连就是小陷胸哇!看张仲景制方多简单。睡不着,内经半夏秫米汤也是有原因的哇,陈皮就不行!那个心胸烦闷异常的生姜半夏汤也是半夏哇!内经说胃络通于心,其实更深入的理解需要太阴阳明论以及水火大论。但是理论的东西大家不喜欢。事实上,理论搞明白了,应用反而很简单哇!伤寒论,你要是搞清楚了是很简单的,搞不清楚,那可复杂了!大道至简,那是你入道以后,恍然大悟;入道以前,雾里看花,还是很复杂的!
跟诊纪实……老年冠心病
王某某,男,72岁,2017年12月26日初诊。患者身材高大,偏胖,胸闷气短、头晕,有高血压,关、尺脉滑,舌淡苔白。饮食、二便基本正常。请王幸福老师施治:
辨证:胸阳不振,痰气互结,瘀阻脉络。 治则:通阳散结、袪痰宽胸、活血行气。
二尖瓣狭窄处方:瓜蒌薤白半夏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 桂枝甘草汤 丹参饮加减。
方药:全瓜蒌30g 薤白30g 清半夏15g 桂枝30g 生甘草15g 羊红膻30g 枳实15g 丹参30
g 香附12g 郁金12g 天麻25g 川牛膝10g 夏天无15g 生姜6片 大枣3个(切)
7付,水煎服,每日3次。
2018年4月4日次诊。患者服药后胸闷气短、头晕较前明显好转,已无其它不适。效不更方,嘱其继续服用7付。三诊症状消失,以丸药善后。
医案解读:“胸痹”之名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轻者感觉胸闷,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根据本证的临床特点,主要与西医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关系密切。仲景把本病的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乃本虚标实之证。瓜蒌薤白半夏汤和枳实薤白桂枝汤都出自《金匮要略》,类似的方还有瓜蒌薤白白酒汤,这三方就组成了胸痹的基础方。瓜蒌薤白白酒汤中,瓜蒌宽中下气、化痰,薤白偏温,温通心阳,两药合用主要针对胸阳不振、痰浊阻滞,是这三方中共有的。酒可以轻清上扬、专主上焦,有溶解、化合的作用,是很好的载体和引经报使药。若痰浊重而胸痛,则在方中加入半夏降逆化痰散结,即为瓜蒌薤白半夏汤。若加入枳实、厚朴、桂枝则为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辛苦温,行气消积、降逆除满,
枳实破气消积,化痰散痞,两药合用以降气祛痰为主。桂枝温通心阳、降逆,与薤白相须为用。桂枝与甘草相配又为桂枝甘草汤,能够温通心阳、补心气。王老师临床经常把丹参、香附、郁金三药联合使用,以活血化瘀、疏肝行气,名为丹参饮。羊红膻温中散寒、强心益肾。夏天无活血通络、行气止痛,这里主要是用来高血压,止痹痛。天麻祛风治头晕,川牛膝引气血下行。生姜散寒,大枣益气养血。(学生王朝写于2018.1.13)
心律失常效验良方
心律失常相当于中医“心悸怔忡”范畴,可见于多种心血管疾病,临床以脉搏异常改变为特征。
【病因病机】
心律失常的病因较多,可分为功能性和器质性两类,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大多数是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结果,或各种器质心脏病如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的合并症。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脏传导失常等。本病属中医
学“心悸”“怔忡”等范畴,中医认为病位在心,但可与其他脏腑疾病相关,发病和体质虚弱、情志刺激、外邪侵袭及饮食失节、脏腑失调有关。心主血脉而藏神,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心脏,扰动心神和损伤心脏及血脉,导致心脉失养、心脉痹阻、鼓动无力,均可使心律失常,在外表现脉律异常,或数或迟或结代或促。
【证治思路】
本病证候错杂,临床必须凭脉察,四诊合参,分辨阴阳虚实寒热和标本缓急。对于器质性心脏病和其他脏腑疾病所致心律失常者,若心律失常为主者,以先纠正心律失常为主,同时应注意积极原发性疾病。对于因精神因素导致者,应当配合心理。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还应注意适当使用对纠正心律失常有明显作用的苦参、万年青、附子等中药。
【辨证施治】
邪热扰心 《素问·痹论》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外感邪气,邪气内入,损伤心脉,耗伤气阴,从而心律失常。本证多见于病毒心肌炎、风湿热,临床以胸闷,心
悸或发热恶寒,关节肿痛,脉细弱或细数、结代,舌淡红或红为特征。治以益气养心、解毒通脉为法,方用祛邪平律汤(经验方):太子参、麦冬、玄参、苦参、桂枝、丹参、万年青,发热明显者加连翘、板蓝根、贯众、黄连、赤芍,关节肿痛加独活、秦艽、威灵仙。
心脉痹阻 本证多见于冠心病,以心脏传导失常者为主。临床以心痛,心悸怔忡,面唇青紫,舌暗,脉细涩或结代为特征。治以理气活血、通脉开痹为法,方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柴胡、郁金、枳壳、五灵脂、桂枝、薤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