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方: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金匮要略》方:茯苓三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
此二方按唐容川《伤寒论浅注补正》和《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中的用量。
后世医家对此二方往往合而注之,临床中也多按一方通用。作者认为两方不同。
《伤寒论》方脉象为左右寸关尺沉紧,《金匮要略》方脉象为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唐容川说《伤寒论》方的病机:“盖心下逆满,是停水不化,气上冲心,是水气上泛。”而《金匮要略》方的病机是,“有饮者短气,诚以水化则为气。水不化则气不生,故呼出之气短也,水停则气闭,水不化则气不降也。”
《伤寒论》方应用范围较窄,《金匮要略》方应用范围较广。
《伤寒论》方茯苓量大,故利水之力强,《金匮要略》方白术量较多,则温中补脾之力强。《伤寒论》方重用淡味的茯苓,益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降逆,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土健则制水而使之下行,中阳温则使上凌之水消散。
苓桂术甘合而用之,共奏温阳健脾利水之功。
《金匮要略》方中,茯苓、桂枝、白术等量,各司其职,协同作用:桂枝温通阳气,助膀胱气化,白术健脾制水,茯苓渗温利水。甘草助脾气转输,以交上下。正如后人所言,“庶治节行,心阳振,土气旺,转输速,而水有下行之势,无上凌之患矣。”
【耳源性眩晕】
于xx,女,52岁,干部,1979年10月初诊。眩晕持续三天。患间歇性发作眩晕已三年,第一年每半年发作一次,第二年每二、三个月发作一次,1979年上半年每月发作一次,近三个月来,每月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持续三至五天。发作时耳鸣,听力减退,左侧较重,头晕目眩,自觉周围物体旋转,恶心呕吐,闭目静卧,饮食大减。舌淡,苔白腻,脉左右沉紧。印象:眩晕。
辨证:寒饮内停,清窍被蒙。治则:温阳健脾利水。
处方:茯苓24克,桂枝18克,白术12克,甘草12克,炮附子9克,白芍15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追访二年无复发。
此为中阳虚而水饮上逆,当温其中阳,补其里虚,降其逆上之水饮,水饮既降,清阳能升,眩晕自止。
【眩晕】用此方加减,在临床上的眩晕证很多,有三例眩晕比较特殊。
张x,男,41岁,中专教员,1979年7月12日初诊。头晕,走路不稳,心烦已近一年。由洗澡后受凉引起,越来越重,以至行动困难。于1978年8月26日入X院诊治三十五天,疗效不明显,出院后在家休息,卧床不起,不能活动。至1979年3月中旬开始服中药,效果亦不著,仍头晕心烦,胸脘憋闷,步态不稳,手抖,乃前来就诊。检查发现手抖,项强,头不能转动,闭目并足不能站立,指鼻、指指试验阳性,如果向正前方走则左右摇摆。舌苔白黄,脉左关滑,寸尺沉紧,右寸关尺滑。
辨证:痰湿中阻,清阳不升。治则:温阳化饮,降浊升清。
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炙甘草12克,栀子9克,豆豉9克,地龙24克,蜈蚣3条。共服二十一剂,头部活动自如,手抖止,唯在情绪紧张时还出现头晕,大便仍干。苔白,脉左关滑,右尺滑。
处方:大黄9克,桃仁9克,桂枝18克,甘草12克,红花9克,振子9克,豆豉9克,蜈蚣8条,茯苓24克,白术12克,服十二剂诸症状消失,临床治愈,追访三年无复发。
于XX,男,50岁,干部,1981年4月23日初诊。眩晕已四年,不能工作。1977年6月患急性心肌梗塞住院三个月,以后又服中西药,一年后检查心电图正常,但经常胸部憋闷,眩晕较重,无法骑车,当汽车自身旁通过时则更甚,活动时加重,自觉外界物体晃动,X线片可见颈椎骨质增生,颅底动脉受压。1980年曾在X地疗养四个月,效果不明显。苔薄白,脉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辨证:痰湿中阻,气滞血瘀。治则:温阳化饮,理气化瘀。
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甘草12克,炮附子6克,赤芍15克,地龙9克,服二十四剂,头晕好转。
二诊:胸部憋闷,气短。脉象左右沉紧。患者膈间有支饮。
处方:木防己9克,桂枝9克,石膏24克,党参24克,蔓荆子30克,三七9克,穿山龙24克,炒土元9克,服二十剂,头晕消失,颈部活动自如。二尖瓣狭窄
曹xx,男,52岁,工人。1982年8月30日初诊。链霉素中毒引起眩晕已半年多。于半年前因外伤感染,注青、链霉素各二十针时开始出现轻度眩晕,注射至三十六针时出现重度眩晕,耳鸣,听力减退,有时恶心,呕吐,自觉周围物体跳动,步履蹒跚,左右乱撞,夜间不能外出行走,两足发软。发病后一直服中西药物,均无效果。服过石决明、朱砂、磁石之类,症状反而增剧。苔白腻,脉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
辨证:痰湿中阻。治则:健脾利水,温阳化饮。
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甘草12克,泽泻45克,
服十二剂,明显好转,走路较稳,自觉外物轻微晃动,脉左关滑,右滑,继服前方三十剂,症状基本消失,唯在黑暗中走路仍欠稳健,耳鸣稍有减轻。
西医认为链霉素中毒性眩晕是较难治的,作者近来遇见两例均用苓桂术甘汤合泽泻汤治愈,前方温阳健脾,使湿去而痰不生;后方利水除饮,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出。二方合用可断其生痰之源,通畅中州,使清阳得升,供奉于脑,浊阴得降而不上冒,故眩晕自除。
【冠心病】
洪x大,男,40岁,木工,1979年5月12日初诊。胸憋气短,心前区经常疼痛己三年。近八个月来心痛加剧,心痛彻背,每日发作数次,平时胸胁满闷,头晕目眩,胃脘部憋胀,作心电图:前壁、间壁、下壁心肌陈旧性梗塞。曾在某院住院四个多月,中西结合,疼痛始终不能减轻。舌质绛,苔薄白,脉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尺关滑。印象:胸痹。
辨证:痰饮阻遏,血行不畅,治则:温阳涤饮,行血化瘀。
处方:茯苓18克,桂枝18克,白术18克,甘草12克,白芍12克,生蒲黄9克,五灵脂9克,片姜黄9克,服三剂。
胸痛止。又服三十三剂,症状消失,恢复工作。疗后一年复查,心电图改变同前,心前区疼痛未发作,疗后三年追访,无复发。
曾以此方多例冠心病,每获良效。
【心动过缓】
陈XX,男,l6岁,学生,1979年6月20日初诊。心悸、气短、全身无力已三年。因感冒引起,当时诊断为心肌炎,之后中断学业,不能多活动,自汗,胸脘满闷,且经常头晕。1977年9月7日心电图发现窦性心动过缓(42次/分),心律不齐,有不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V1-3倒置。1977年9月23日复查心电图结果与1977年9月7日基本相同。听诊发现心尖区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舌胖,淡,苔薄白,脉左关滑寸尺沉细,右寸关尺滑、结。印象:胸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