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 七层模型与TCPIP 模型的⽐较
OSI 七层模型与TCP/IP 模型的背景故事就略过吧,直接进⼊正题。
⾸先,OSI 有七层模型,⽽TCP/IP 模型只有四层,不过⼀般书上为了⽅便讲解则将这两者的优点合在⼀起分为了五层。
注:以下顺序均为从低到⾼
OSI 七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运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
TCP/IP 四层分别是:⽹络接⼝层,⽹际层,传输层,应⽤层
我们⼀般的五层分别是: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应⽤层
tcpip路由协议下⾯对上述模型进⾏详细叙述
OSI 模型:
TCP/IP 模型的⽹络接⼝层可近似看为物理层+链路层
⽹际层可近似看作⽹络层
传输层可近似看作运输层
但是TCP/IP 模型和OSI 模型的⼀个很⼤的区别就是:
OSI 模型中,⽹络层可以选择⾯向连接和⽆连接,⽽运输层中必定是⾯向连接的
TCP/IP 模型中,⽹络层不⾯向连接,⽽传输层中是可以选择⾯向连接的TCP ,和⽆连接的UDP
此外,他们之间还有些差别.
OSI 参考模型精确地定义了三个主要概念:服务、协议、接⼝;⽽TCP/IP 模型并没有,这不符合软件⼯程的思想。
OSI 模型诞⽣于协议产⽣之前,因此是通⽤的,不偏向于任何协议,但也由于没有协议⽅⾯的经验,不知道将哪些功能放到哪⼀层更好;TCP/IP 模型诞⽣于协议产⽣后,因此不会出现协议不能匹配模型的情况,但是不适合于任何⾮TCP/IP 的协议栈。
TCP/IP 充分认识到了异构⽹络的互联问题,因此将⽹络协议IP 作为单独的重要层次;⽽OSI 则在此后才在⽹络层中划分出⼀个⼦层来完成类似与TCP/IP 模型中的IP 的功能。⽽⾄于我们现在常⽤的五层模型,就是从上⾯将那五层抽取出来,⼤家⽐较学习即可。层次简介
物理层传输单位:⽐特
硬件:集线器、中继器
任务:透明地传输⽐特流
功能:定义了电路接⼝的⼀些参数(如机械尺⼨、形状,交换电路的数量和排列等)
也规定了通信链路上传输的信号的意义和电⽓特性(即什么信号代表0,什么信号代表1)
注意:传输信息所⽤的物理媒介,⽐如双绞线、光纤等不属于物理层协议,⽽在物理层协议之下
数据链路层传输单位:帧
硬件:交换机,⽹桥
任务:将⽹络层传下来的IP 数据报封装成帧
功能:成帧、差错控制、流量控制、传输管理
作⽤:实现数据在链路上的点对点的正确传输
⽹络层传输单位:数据报
硬件:路由器
任务:将传输层传下来的报⽂段封装分组,选择合适的路由使分组能够正确交付到⽬的主机
功能:流量控制,拥塞控制,差错控制,⽹际互联,路由选择
作⽤:就是实现信息在各个⽹络之间的正确传输
运输层传输单位:报⽂段(TCP),⽤户数据报(UDP)
任务:负责两个进程间的通信
功能:流量控制,差错控制,服务质量,数据传输管理
作⽤:实现端到端之间的通信,链路层是点到点
注:运输层还具有复⽤和分⽤的功能
会话层向表⽰层实体或⽤户进程提供建⽴连接并在连接上有序地传输数据,也成为建⽴同步(SYN)
会话层负责管理主机间的会话进程,包括建⽴、管理以及终⽌进程间的会话
表⽰层转变数据格式,包括加密、解密、压缩等功能
应⽤层
为特定类型的⽹络应⽤提供访问OSI 的⼿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