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的区别
    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是数据库设计时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简单说,第二范式要求每一列的属性都完全独立的描述一个实体,而第三范式则要求每一列都与主键有关联,使得每一列属性与主键之间没有冗余信息。
    首先要明确,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都是用于解决数据库设计时出现的冗余信息问题,它们都是属于数据库范式的概念。第二范式,又称第二代范式,是美国数据库研究家E. F. Codd提出的数据库范式理论,它是第一代范式的延伸和完善,引入了稳定性和正则性的约束条件。它的基本要求是:每列的属性都必须完全独立,这意味着每一列都描述一个实体,而没有其他实体属性信息混杂在里面。
    第三范式,又称第三代范式,延伸了第二范式,要求所有列必须与主键有关联,使得每一列都只跟主键有关联,没有任何冗余信息混杂其中。它的意义在于可以把不是主键的冗余信息从表里抽取出来,减少表的大小,提高检索性能,有利于系统的数据量管理。
    由以上介绍可知,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的主要区别在于,第二范式要求每列属性完全独立,
只描述某一实体;而第三范式则要求所有列与主键有关联,把每一列和主键之间没有冗余信息。
    第二范式主要是为了降低冗余,提高表的稳定性,使得数据库表的结构更加简单、更加清晰,更容易理解,所以它的要求是每列的属性都必须完全独立,每一列只描述一个实体。但是,由于每列都是独立的,所以可能会出现冗余,这将会导致数据库检索速度变慢,影响数据库的性能。
    第三范式则是为了解决第二范式存在的冗余问题,它要求所有列与主键有关联,使得每一列都跟主键有关联,没有任何冗余数据混杂在里面。这样可以减少表的大小,提高检索性能,有利于数据库的管理。但是,由于每一列都不能独立描述某一实体,这就降低了数据库的可读性,使得表的结构变得复杂,不易理解。
    从上述可知,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具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只有结合使用,才能使得数据库设计取得最佳效果,达到提高系统性能的目的。
    因此,在数据库设计时,应加以合理运用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从而使得数据库表有利于检索,又能够保持可读性,达到数据库设计的最佳效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