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重点问题(最终稿)
第一章 俄国十月革命
1.七月事件是俄国政局的重要转折点。
由两个政权并存转为资产阶级单一掌握政权;
由革命和平发展方针转为武装起义方针。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成立的临时政府,多次发生危机。它企图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来摆脱危机。1917年7月1日,临时政府命令俄国在西南战线发起进攻,结果遭到惨败。消息传来,激起了广大人民的愤怒。17日,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彼得格勒50多万工人、士兵和水兵上街游行,示威众高呼“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要求苏维埃中央执委会立即夺取政权。下午2时,彼得格勒军区司令以“维护市内秩序”为名下令部队向示威众开,造成400余人伤亡。临时政府宣布首都戒严,解除工人武装,封闭《真理报》并通缉列宁。临时政府至此完全掌握了政权,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控制的苏维埃成为附庸。七月事件表明,革命和平发展的道路已被堵塞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宣告结束。
2.俄国十月革命能取得胜利的原因
(1)国际方面:垄断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激化为无产阶级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2)国内方面: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主客观条件
俄国成为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突破口。俄国成为各种矛盾的集合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远远落后于美、德、英、法。对外国资本,特别是法国资本依赖性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俄国资本主义是不独立的。落后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在俄国表现得特别突出,如垄断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同人民大众的矛盾、大俄罗斯民族同各少数民族的矛盾、俄国帝国主义同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沙皇俄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接连失利,国内经济濒于崩溃,激起全国各地不断爆发革命运动,革命潮流冲击着沙皇专制统治,革命时机成熟。从国际范围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使无产阶级有可能在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突破而取得革命的成功。
俄国有一个坚强、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第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无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第二,俄国无产阶级深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第三,工人集中程度高,大多数工人集中在几个大城市的大企业中,便于发挥战斗力,又有助于组织性和团结性的提高。第四,有了自己比较成熟的政党——布尔什维克党,而且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正确的革命策略。此外,俄国无产阶级还有革命的同盟军——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贫苦农民。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又称“军事共产主义”。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实行的一种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1918年开始实施。1921年春为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1)主要内容:
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工业企业实行国有化。
③商业:实行贸易垄断制和实物配给制。
④分配:实行劳动义务制,“不劳动者不得食”。
(2)基本评价
它是在非常时期实行的非常措施,最大限度地调用了全国仅有的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的需要,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但是,该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1920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引起了水兵叛乱和农民,在1921年3月为新经济政策所取代。
第二章 战后初期及二十年代的国际关系
1.战胜国对德国处置问题的矛盾及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英美为了让德国对付苏联,对德国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法国为了消除竞争对手,报普法战争的一箭之仇,要对德国采取严厉制裁。
美国民主党领袖结果:①导致了德法矛盾的激化;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为德国所利用,为德国复兴、冲破凡尔赛体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对中国问题的处理
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收回战前德国侵占中国胶州湾、胶济铁路和山东的一切权利的正当要求。日本竟然要求和会同意把德国的侵华权益转移给日本,并得到英、法的支持。由于美、日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的矛盾,美国对日本的侵华野心起初持暧昧态度,后日本以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和退出和会相要挟,美国转向支持日本。在五四运动浪潮冲击下,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问题是会议中心议题。中国参加会议的3个全权代表为驻美公使施肇基、驻英公使顾维钧和前司法总长王宠惠。1921年11月26日,施肇基提出《十项原则》,要求尊重并遵守中国“领土之完整及政治与行政之独立”,却又赞同美国要求中国实行的“门户开放”政策。12月14日,王宠惠提出废除1915年日本向中国提出的“二十一条要求”的议案。中国还在会议上提出山东问题。经中日谈判,1922年 2月 4日签订《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和《附约》,日本被迫交还前德国胶州租借地,但仍保留许多特权。同日日本代表币原喜重郎
发表声明,废除“二十一条”的一些条款。会议期间顾维钧还提出关税自主、取消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撤退外国军警、撤销在中国的外国电台和邮局、废止各国在华租借地、取消势力范围、公布秘密条约并由大会决定有疑点的条约的效力等议案。与会各国只同意将来不划分势力范围,公开秘密条约与契约以及有条件地裁撤外国邮局,其他议案均被否决。1922年2月6日,签订《九国关于中国事件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通称《九国公约》。条约规定:“尊重中国之主权与独立及领土与行政之完整”;“给予中国完全无阻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有力的巩固之政府”;“施用各种之权势,以期切实设立并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之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实质上是要挟中国政府执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九国公约》又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3.两次会议后,日、美国际地位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
巴黎和会: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合法化,并占领了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美国认为在凡尔赛体系中,未取得与经济地位相合的利益,不会就此甘休,后来在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了一定的补偿。
华盛顿会议:日本的扩张野心遭到英美的遏制和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但其独霸东亚的政策
不会改变,在以后的年代中,它不断寻机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美国作为该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的保证者,力求保持远东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因此美日矛盾终归不可调和。
4.道威斯计划和洛加诺会议对欧洲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
道威斯计划的影响:(1)美国对欧洲影响的扩大。实际上确立了在德国配款问题上以美国为主的多国支配机制,显示了美国在欧洲事务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实际“能力”。
(2)德国经济复兴的开始。道威斯计划事实上从经济上扶持了德国,对战后德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法国受到沉重的打击。法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称霸欧洲的愿望落空,并失去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的主动权。
洛迦诺会议的影响:(1)德国战败国的地位的改变,恢复了国家的尊严,重新加入了列强的行列,并与英法等国平起平坐。(2)英国在欧洲大陆的地位得到提高。会议前它不能与法国相比,会议之后,它成为德法边境的保护国。(3)法国的欧洲优势彻底丧失。巴黎和
会后,法国确立了在欧洲的优势,而洛迦诺会议后,德国在政治上得到复兴,对法国的边境构成了威胁,法国自身的安全要依赖英国;在外交上失去主动权,追随英美。
第三章 战后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
1.德国十一月革命的性质和结果 两种不同性质和两个不同结果
1918~1919年以工人阶级为主体,广大革命众参加的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魏玛共和国和魏玛宪法——德国十一月革命的主要成果的体现
魏玛宪法,即“德意志国宪法”。 191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右派建立德意志共和国,并在魏玛召开制宪会议,会上通过这部宪法,故名。它宣布在德国废除君主政体,建立共和政体,并在形式上规定了一些公民的权利,如规定国民有提出和表决法案、复决法案的权利,有表决罢免总统的权利。但又规定总统在认为国家被扰乱或受到危害时,有权停止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条款,从而“留了一手”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提供了依据,为后来法西斯上台开辟了道路。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魏玛宪法》被终止。
3.德国十一月革命和匈牙利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及其教训
德国十一月革命在时间上与俄国十月革命比较相近,为什么会失败呢?这主要是由于无产阶级革命条件不够成熟,具体表现在:(1)两国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俄国十月革命已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革命能够进一步发展;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德皇专政,建立民主国家。(2)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阶级不同。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各地苏维埃的领导权已经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而德国十一月革命的领导权主要是掌握在社会民主党的右派和中派手里,他们把革命控制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之内。(3)无产阶级政党水平不同。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在1903年成立,经过两次革命斗争的锻炼和考验,积累了不少经验。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列宁。组织上、思想上是比较成熟的。能根据革命的实际,提出新的理论来指导。还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而德国的斯巴达克派与机会主义分裂太迟,共产党建立太晚,此时资产阶级已经控制住局面。思想上不够成熟。没有考虑农民的利益,所以农民对革命持旁观态度。
匈牙利革命失败的原因:(1)主观方面。匈牙利共产党犯下了严重的错误。错误地跟社会民主党合并。没有争取农民作为同盟军。(2)客观方面。敌我力量悬殊。社会民主党叛变。
第四章 战后民族解放运动
1.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在运动中,甘地倡导以和平方式抵制政府、机关、法庭、学校以及采取总罢业、抵制英货、抗税等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年9月~1922年2月)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印度掀起民族解放运动高潮。为了巩固殖民统治,英国一方面准备宪政改革,安抚和拉拢印度上层阶级,另一方面颁布罗拉特法(1919年2月),加强镇压。1919年4月13日,发生阿姆利则惨案,反英斗争迅速高涨。1920年9月,甘地提出非暴力不合作计划。甘地宣称,斗争的目的是达到自治,“如有可能就实行帝国内部的自治,如有必要就实行脱离帝国的自治”。在甘地号召下,人民举行罢工、罢课、罢市、集会游行,汇成一股反英洪流。1922年2月5日,联合省(今北方邦)戈勒克布尔县乔里乔拉村农民2000人将22名警察连同警察局一起,付之一炬。运动超出非暴力斗争范围,甘地闻后急忙制止。2月12日,国大党通过巴多利决议,谴责众“越轨”行为,决定无限期地停止非暴力不合作运动。3月10日,甘地入狱,运动遭到残酷镇压。
2.甘地主义及对其评价
甘地主义, 不使用暴力的抵抗主义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1869—1948)是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在印度被誉为“圣雄甘地”,具有崇高的威望。甘地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徒家庭,受印度教熏陶很深。他的家庭比较富有,曾经就读伦敦大学,获律师资格。在英国完成学业后,他来到南非工作,参加了南非的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893—1914年他在南非领导印侨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歧视制度的斗争,并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回到印度,参加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1920年,倡导和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不久,成为印度国民大会党即国大党的领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赞同印巴分治方案,希望结束教派流血冲突。但是,他本人却成为牺牲品。1948年1月,他在德里作晚祷时,被一名印度教狂热分子开杀害。甘地的主张称为甘地主义,关于甘地主义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很复杂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