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松访华掀起“了解中国”运动
作者:黄卫 宋春丹
来源:《华声文萃》2022年第07期
1972年,成千上万的外国人一拨又一拨来到中国。“竹幕”拉开了一条缝,每个人都急切想看一看封闭已久的红中国——一个仿佛比远方更远的地方。
美国举国出现“了解中国”运动
“中国,这是美国的最新事物。”这是《纽约时报》1972年2月16日一篇报道的题目。这天是中国鼠年的正月初二,汉学家们热烈地辩论着鼠年的“鼠”字究竟怎样翻译好,就这样拉开了中国年,也揭开了尼克松访华的序幕。
连日来,美国三大电视网除了新闻之外,还在早晨上班前后和晚上9时半以后的黄金时间播送两到三小时的特别节目,各报也都在头版头条的显要位置连篇累牍刊登来自北京的报道。直观的电视报道迅速改变了美国公众的印象。他们看到,中国没有出现任何对尼克松总统带有
恶意的反应。没有什么20多年来想象中的“红魔鬼”,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彬彬有礼、好客、勤劳、长期蒙受苦难、正在建设美好社会的民族形象。
盖洛普民意测验结果显示,支持尼克松访华的占73%。测验还要求参加者从23个形容词中挑选他们认为最适合形容中國人的词语。1966年时常被挑中的词是“无知”“好战”“狡猾”和“背叛”,1972年则被“努力工作”“聪明”“富于艺术才能”“进步的”和“讲求实效的”等词所代替。
对中美关系的变化格外敏感的日本驻美记者不无夸张地称,美国举国上下出现了一个“了解中国”运动,洪水般的报道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次“对两亿人的总洗脑”,使美国人的中国观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几个来华体优先得到考虑
据美国国务院估计,1972年,1500到2000名美国人获准访问了中国。但消息人士指出,这个数字实际高达3000人。这些还只是申请访华的5万人中的一小部分。对此,周恩来表示,中国欢迎来访,但现在接待能力还很有限。
1972年的中国,大部分地区并不对外宾开放,开放的主要是北京、上海、杭州等一些大城市,以及国棉三厂等现代化企业和大寨、红旗渠等样板性工程。在申请访华者中,有几个体是优先得到考虑的。
一个体是谢伟思、费正清这样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们1949年前都曾在中国工作过,现在受到周恩来的亲自邀请,先后访华。作为中国研究的权威,费正清曾向基辛格介绍过“你必须亲自去拜访他们”的中国规矩,后来基辛格表示那次讨论影响了历史。
美籍华人科学家体也受到祖国的热情欢迎。开风气之先的是杨振宁。他在尼克松访华消息刚公布的1971年7月就获准回中国大陆探亲,1972年6月又作了第二次访问。访问返美后,他屡屡盛赞中国的巨变和“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
还有一个相对密集来华的体是政界和新闻界人士。1972年4月,美国参议院民主党领袖曼斯菲尔德和共和党领袖斯科特率团访华。回国后斯科特在参议院作访华报告时说,新中国取得的两个最大成就,一是已成为完全在中央政府控制下的统一的国家;二是普通人的生活达到了可以接受的水平,尽管生活标准还是很低的。斯科特的报告还说:在中国,我们看到了一种具有强大力量的文化,这种文化决心走自己的道路。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