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作者:袁林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年第28期
作者:袁林
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年第28期
摘要:“互联网+对分课堂”是高校课程改革的新模式。在分析《蒙台梭利教育法》高校教学现状和课程特征基础上,构建了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连贯式学习,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多元化全学程评价的“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新模式,并在实际课程教
学中进行实践应用。
关键词:互联网+对分课堂;蒙台梭利教育法;实践应用
网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8-0193-02
1“互联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互联网+”是在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的经济发展新生态。在“互联网”的趋势下,教育行业通过与“互联网”相结合,凭借移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力量,逐步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育的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对分课堂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基于交互式学习的教学新模式。与传统教学中的“传授一强化一记忆”过程的教学模式不同,对分课堂强调学生作为知识建构主体的中心地位,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对分,一半用于教师知识讲授,另一半留给学生讨论。
在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的中间环节,教师布置任务驱动,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知识内化吸收,从而形成了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讨论(Discussion)的“PAD课堂”模式。“PAD课堂”强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良性互动,教师角由单一的“教”转变为“教与导”,学生角由“学”转变为“学与研”,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课堂参与性,促进了学生自主探究、自我建構,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