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  信息技术(初中  第 二 册)
《认识程序的基本要素(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 VB 程序设计初步》第三节的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 VB 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常量与变量、表达式等基本要素以及赋值语句的格式和功能。
教学重点:
1 、 常量、变量的概念和作用,赋值语句格式及功能。
2 、 变量的命名规则。
教学难点:
1 、赋值号的理解
2 、变量的命名规则。
二、教学对象分析:
由于本次教学的学生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已初步了解了程序的作用、对 VB 程序设计有简单的认识;但对 VB 程序设计语言的语法规则了解甚少,对程序代码中出现的各种要素比较陌生,因此对程序代码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还不太清楚,对程序要完成的功能也不太明白。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动手能力也较强。
三、教学目标:
1 、 知识与技能
( 1 )了解常量、变量、表达式的含义和作用,了解赋值语句功能。
( 2 )熟悉变量的命名规则以及赋值语句的格式。
2 、过程与方法
( 1 )培养学生从简单问题出发,运用程序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2 )通过比较、观察、分析和实践等手段让学生在做中学,  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体验程序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
四、教学策略:
vb程序设计课本由于本节课中所涉及到的内容都是程序设计语言中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的知识较多,故结合程序实例来介绍,通过讲解、观察、比较、实践,帮助学生理解常量、变量和表达式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对程序中的语句分析,让学生了解赋值语句的格式和功能。通过上机实践让学生尝试如何根据实际情况修改程序,从中体会程序的作用和编写的一些要求。
课堂上采用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演、讲、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媒体选择:
1 、多媒体网络课室、多媒体网络平台
2 、大屏幕投影
六 、教学过程:
1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本节课从简单的计算“圆的面积”的程序作为引入,通过分析程序中语句的组成,讲解常量、变量及表达式,通过不同的任务,让学生体会各个组成要素在程序中的作用,并从中慢慢理解并掌握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2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教学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同学们经过上两周的学习,已初步接触过了 VB 程序,编写程序就好像我们写作文一样,每篇作文的组成都会有不同的词语、句子、段落,这是构成一篇作文的基本要素,而我们编写程序也一样,程序也是由一些基本要素所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程序的基本要素》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段程序:
Private Sub Form_Click()
r = 1000
s = 3.14 * r * r
Print " 圆的面积是: "; s
End Sub
同学们试一试,看这段程序到底有什么作用?
学生观看程序,并思考
通过简单的程序引入,使学生更易接受并理解
老师巡堂指导,并解决个别学生的操作问题
任务一:学生上机运行程序,并总结程序的作用
学生自行体验程序的作用,增加感性认识
新课:程序的组成
总结程序的作用:计算圆的面积
问:程序的组成?(有五行)
在程序里面每一行我们称它为一个“语句”,也就是说这个程序共有五行语句。我们首先要知道:每个程序都是由若干行语句所组成的。
学生听老师讲解,并作好相应的记录(划书)
明确相关概念
新课:赋值语句
但是大家看到,每一个语句的结构都不相同,意义也应该不相同,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 r =  1000 ” 是什么意思?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
解释:
“ r =  1000 ” 这个语句,在程序里我们称为“赋值语句”。中间的“ = ”不是数学上的等号,是赋值号。
问:在这里把什么赋给什么?
作用:把赋值号右边的数值赋给左边的 r (  有方向性,从右往左)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
通过设问,让学生认真思考,调动积极性
问:在这个程序中还有哪个语句也是赋值语句呢?( s = 3.14 * r * r )
学生观察,并思考回答
通过观察、对比程序,启发学生的思维
新课:“常量”的概念
在这两个语句里,除了“ = ”外,还有什么组成?( r 、 1000 、 s 、 3.14 * r * r )
“ 1000 ”是什么?(圆的半径)
在计算的过程中,这个值会变化吗?
我们把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始终固定不变的量称为“常量”
学生思考,并回答
新课:“表达式”的概念
看第 2 个语句,右边不是一个数,而是一个式子。这个式子在程序中是干什么用的?与数学上的一样吗?(意思一样,写法不同)有什么不同?( * 号)。
数学上我们称它为公式或式子,在 VB 里面称为“算术表达式”。
“ 3.14 * r * r ”就是一个算术表达式,“ * ”是它的算术运算符,在 VB 里面还有其它的运算符号与我们数学上面所学的不一样,这个内容我们下节课再来探讨。
请同学们思考:
刚才说过这是个赋值语句,在这里是把整个表达式直接赋给 S 呢?还是把表达式的计算结果赋给 S 呢?
通过对比,使学生加深对各种不同组成要素的理解
引入:变量
问:放在 r 里的值是否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赋给它不同的值呢?
任务二:计算半径为 2000 的圆,如何修改程序?计算半径是 3000 、 4000 、 5000 的圆呢?
(学生上机试验,并进行总结,回答老师的提问)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并加深理解
新课:变量的概念
变量:是一个存储单元,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可以取不同的值。(相当于一个碗,可盛放不同的东西)
问:程序中还有哪个是变量?( s )
通过比喻,方便学生理解
引入:变量名
老师巡堂指导,并解答学生上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任务三:计算圆的周长,如何修改程序?
(学生上机试验,并可让个别学生演示他们修改的程序)
新课:变量名及其命名规则
看下面这段程序:
Private Sub Form_Click()
r = 1000
s = 2*3.14 * r
Print " 圆的周长是: "; s
End Sub
问:程序有没有错?有什么不够好的地方?(周长一般用 C 表示)
问:变量是否可以换不同的名字?
学生思考回答
通过与数学上的使用习惯,过渡到变量名,帮助学生理解
老师巡堂指导,并解答学生上机操作中存在的问题。
任务四:尝试使用不同的变量名( A 、 3A 、面积、 Sub 等)去试验程序。
(学生上机操作试验)
帮助学生从错误中总结规律
问:变量是否可以任意定?
变量名命名规则:(课本  P33 )
老师讲解为什么有些不能用作变量名使用。
形成性练习:变量名的判断
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明确变量名的命名要求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所学的内容包括:赋值语句、常量、变量和算术表达式。
学生在书本上整理出所学的内容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
以“圆的面积”程序为例,简单介绍程序设计的思路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思考
对所学知识进行提升
任务拓展
老师巡堂指导,并启发学生思路,解决学生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拓展任务: 1 、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2 、超市购物结账
(学生上机操作练习)
对知识的扩充和迁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