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
第一章导论
1.1.1 什么是统计学
统计学是收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
数据分析所用的方法分为描述统计方法和推断统计方法。
1.2 统计数据的类型
1.2.1 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按照所采用的计算尺度不同,可以将统计数据分为分类数据、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
分类数据:只能归于某一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它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数据表现为类别,是用文字来表示。
例如:支付方式、性别、企业类型等。
顺序数据:只能归于某一有序类别的非数字型数据。
例如:员工对改革措施的态度、产品等级、受教育程度等。
数值型数据:按数字尺度测量的观测值,其结果表现为具体的数值。
例如:年龄、工资、产量等。
统计数据大体上可分为品质数据(定性数据)和数量数据(定量数据、数值型数据)。
1.2.2 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按照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可以分为观测数据和实验数据。
观测数据:通过调查或观测而收集的数据。例如:降雨量、GDP、家庭收入等。
实验数据:在实验中控制实验对象而收集到的数据。例如:医药实验数据、化学实验数据等。
1.2.3 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按照被描述的现象与时间的关系,可分类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
截面数据:在相同或近似相同的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例如:2012年我国各省市的GDP。
时间序列数据:同一现象在不同的时间收集的数据。例如:2000-2012年湖
北省的GDP。
1.3.1 总体和样本
总体:包含所研究的全部个体(数据)的集合。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元素的集合。
1.3.2 参数和统计量
参数:用来描述总体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统计量:用类描述样本特征的概括性数字度量。
例如:某研究机构准备从某乡镇5万个家庭中抽取1000个家庭用于推断该乡镇所有农村居民家庭的年人均纯收入。这项研究的总体是5万个家庭;样本是1000个家庭;参数是5万个家庭的人均纯收入;统计量是1000个家庭的人均纯收入。
第二章数据的搜集
2.1 数据的来源
直方图与条形图有何区别2.1.1 数据的间接来源
间接来源的数据:如果与研究内容有关的原信息已经存在,我们只是对这些原信息重新加工、整理,使之成为我们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使用的数据。
例如: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某机构或某团体提供的数据、期刊、报纸和图书提供的数据、会议交流的数据、互联网查阅的数据等。
二手数据的优缺点:
优点:搜集方便,采集成本低,数据采集快,作用广泛等。
缺点:针对性不够。
2.1.2 数据的直接来源
普查:调查针对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单位进行。
普查数据的优缺点:
优点:调查范围广,被调查单位多,信息全面,完整。
缺点:调查费时,费力,费钱。
2.2 调查数据
2.2.1 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
重复抽样:从总体中抽取一个元素后,把这个元素放回到总体中再抽取第二个元素,直至抽取n个元素为止的抽样方法。
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元素的总体中,抽取n个元素作为样本,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有相同的概率被抽中的抽样方式。
分层抽样:在抽样时,将总体分成互不交叉的若干个层级,然后按一定的比例,从各层次独立地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个体,将各层次取出的个体合在一起作为样本。
整抽样:先将总体划分为若干体,然后以作为抽样单位从中抽取部分,再对抽中的各个中所包含的所有元素进行观察的抽样方式。
方便抽样:调查过程中由调查员依据方便原则,自行确定入样单位。
滚雪球抽样:调查时首先选择一组调查单位,对其实施调查后,再请他们提供另外一些属于研究总体的调查对象,调查人员根据所提供的线索,进行此后的调查的调查方式。
2.4.1 抽样误差
样本量与抽样误差成反比。随着样本量的逐渐增大,抽样误差就越小。
2.4.3 误差的控制
通过样本量的大小控制可以改变误差大小,要求的抽样误差越小,所需要的样本量就越大。
第三章数据的图表展示
3.2.1 分类数据的整理与图示
(3)饼图
主要用于表示一个样本(或总体)中各组成部分的数据占全部数据的比例。适合于描述结构性问题。
(4)环形图
显示多个样本各部分所占的相应比例。适合于比较研究两个或多个样本或总体的结构性问题。
3.3.1 数据分组
为解决数据分组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即当相邻两组的上下限重叠时,恰好等于某一组上限的变量值不算在本组内,而计算在下
一组。(a≤x<b)
3.3.2 数值型数据的图示
1.分组数据:直方图
用于展示分组数据分布的一种图形。
直方图与条形图区别:
条形图:条形长度表示频数;宽度固定不变;矩形分开排列;展示分类数据直方图:面积表示频数;宽度表示组距;矩形连续排列;展示数值型数据3.时间序列数据:线图
主要用于反映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描述其变化趋势。
4.多变量数据的图示
(1)散点图
适合用于描述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
数据图示的原则:适合于低层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也适合于高层次的数据;但适合于高层次数据的整理和显示方法并不适合于低层次的数据
第四章数据的概率性度量
4.1 集中趋势的度量
集中趋势:一组数据向其中心值靠拢的倾向和程度,它反映了一组数据中心点的位置所在。
原则:低层次数据的测度值适用于高层次的测量数据,但高层次数据的测度值并不适用于低层次的测量数据
4.1.1分类数据: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变量值。适合于数据量较多时使用。主要用于分类数据,也可用于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
4.1.2 顺序数据:中位数和分位数
1.中位数
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用M e表示。中位数将全部数据平分为两部分,各占50%数据。
适用范围:顺序数据、数值型数据的集中趋势测度,不适用于分类数据测量。中位数计算步骤:
1.数据排序;
2.确定中位数位置;
3.确定具体值
中位数位置计算:(n+1)/2
中位数值的计算:奇数时,X(n+1)/2;偶数时,1/2{X(n/2)+X(n/2+1)}
2.四分位数
将一组数据数据排序后四等份(各占25%数据),处于25%位置点(下四分位)和75%位置点(上四分位)上的值。
四分位数计算步骤:
1.数据排序;
2.确定四分位数位置;
3.确定具体值
四分位数位置确定方法:(不同确定方法,不同四分位数值)
Q L=n/4;Q U=3n/4
整数位置:整数对应值
0.5的位置:两侧值得平均值
0.25或0.75的位置:下侧值+(上侧值—下侧值)*0.25或者0.75
4.1.3 数值型数据:平均数
一组数据相加之后除以数据个数得到的数值,是集中趋势的最主要测度值适用范围:数值型数据,不适用于顺序数据和分类数据。
4.1.4 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比较
1.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关系
众数:一组数据分布的最高峰
中位数:处于一组数据的中间位置的值
平均数:全部数据的算术平均
对称分布情况: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左偏分布情况:存在较小值,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右偏分布情况:存在极大值,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4.2 离散程度的度量
反映各变量值远离中心值的程度。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测度值的代表性越差。
4.2.3 数值型数据:方差和标准差
1.极差(全距)
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