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痛点、个⼈成长以及未来发展的⼀些思考
今天我们不讲技术,给⼤家换换⼝味
聊聊我个⼈对发掘业务痛点、个⼈成长以及未来发展的⼀些思考
本⽂索引
发掘业务痛点、个⼈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关系
如何发掘业务痛点
业务压⼒⼤怎么兼顾个⼈成长
如何训练⾃⼰的综合能⼒
四个章节是循序渐进的,建议顺序阅读。篇幅有些长,请耐⼼读完
(⼀)发掘业务痛点、个⼈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关系
先问个问题:发掘业务痛点和个⼈成长这两点冲突么?
我猜,⼤部分⼈会回答“不冲突”
理想情况:解决业务痛点的技术⽅案,同时满⾜新技术的探索,最终业务痛点解决了,个⼈技术能⼒提升了,皆⼤欢喜
但⾻感的现实却是:这样的需求基本可遇不可求,FE⼤部分⼯作依旧是简单重复的体⼒活,做页⾯,码代码。
相信多数程序员的⼼声是:“想做有挑战的需求,但没⼈给我提”
那可能有⼈会说,业务痛点应该是产品该⼲的事,技术嘛,你提需求我给你实现就好了
这句话本⾝没⽑病,术业有专攻,尤其让⼀个技术去思考业务痛点,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且结果未知
常见的现象:技术同学处⼼积虑,思考了⼀个产品⽅案提给PM,不是⽯沉⼤海,就是被判为“不靠谱”
由此技术就更不愿投时间在业务思考上,有时间我宁愿多看看技术⽂章,做做demo
尤其⼯作没⼏年的同学,主要精⼒基本在技术沉淀上,在业务思考的时间确实较少
这本⾝并没有什么问题,不同阶段不同侧重点。但对于有⼀定经验和技术深度的同学,我建议可以往这⽅⾯多投⼊些精⼒,理由后⾯会谈到问题2: 开发⼈员只做好需求就够了么
通常的回答:“当然不是,我们还要额外做很多事情,⽐如个⼈成长,业务沟通,资源协调,团队管理 ...”
确实,如果程序员只会写需求,并且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那也顶多算60分
这种⼯作⽅式,短期糊⼝没问题,长期就不⼀定了, ⽽且这类程序员通常占⼤多数,等到30-35岁,可能就是职业⽣涯的终点了
问题3: 未来哪类⼈可能优先被淘汰
这个问题千⼈千⾯,先说说我的想法:
只会⼲“体⼒”活的
学习能⼒差,不愿与时俱进的
负能量满满的
上进⼼不强的
情商低的
⼈际关系差的
这⾥⾯并没有提到技术能⼒,因为技术能⼒是好奇⼼和学习能⼒的结果体现
⼯作⼏年后,曾经的技术激情慢慢退却,开始习惯不断重复的⼯作,新东西也学不动了,关键现有的知识应付⼯作⾜够⽤
(看看⾝边这样的⼈多么)
负能量,情商和⼈际关系,就属于能否良好融⼊团队了
基本上,未来优先被淘汰的属于:底层能⼒差的同学
问题4: 未来哪类⼈可能会⾛更远
这个问题同样千⼈千⾯
之前听过⼀个培训,⾥⾯提到FE的发展⽅向(仍在技术领域),具体如下:
技术类(⼴度:架构师;深度:领域技术专家、科学家)
管理类(技术管理者:经理,CTO;职业经理⼈:完整业务)
创业类(创始⼈;技术合伙⼈,技术⾼管)
顾问类(投资⼈:资本运作,投后服务;管理顾问:培训,团建)
⼤家可以根据个⼈特点,参考⼀下
另外,在⼀次尤⾬溪的直播连线中,有⼈问到前端⾏业未来发展,他提到了三个⽅向:
原⽣语⾔⼯具链
全栈趋势
发掘痛点,解决实际问题
前两点侧重点在技术深度挖掘,基本属于纯技术领域。
我本⾝并不是学霸风格,相⽐于技术控,能切实帮业务解决问题会更让我有成就感。
(另⼀个成就感来源就是能带出⼀批⽜⼈,这不是今天重点,就此略过)
所以就我个⼈来讲,更倾向于⾛:业务侧的技术管理路线 (有点像 技术经理和管理顾问的结合)
毕竟程序员到后⾯,拼的就是附加值了
道理很简单:⼀个⼯作10年的技术和⼀个⼯作两三年的⽐。你的⼯资可能是他的⼏倍,但你的开发效率可不⼀定能⾼多少, 那30岁的你最⼤的价值是什么,难道只有写需求么?
所以到时候,你是属于公司资产,还是公司成本呢?
OK,再回到这个问题本⾝,同样给出我的个⼈想看法:
好奇⼼强的
学习能⼒强的
善于思考总结的
综合能⼒强的
情商⾼的
上⾯同样都没有直接提到技术能⼒。
我个⼈认为,如果你未来⾛偏业务的技术路线的话,能让我们⾛的更远的,并⾮单纯的技术能⼒,⽽是通⽤能⼒。
我之前始终没能精炼出到底有哪些能⼒,直到有⼀次听课, ⾥⾯提到美国summit学校的育⼈标准,跟我潜意识的想法不谋⽽合SMART(⽬标管理)
随机应变
坚持不懈
敢于挑战
直⾯挫折
适时寻求帮助
为什么还是没有学习能⼒?
因为学习能⼒作为最简单的能⼒,⼈⼈都具备。但上⾯提到的,都需要长期培养。
虽然这是⼀个中学的育⼈标准,但却能够让⼈终⾝受益,即便未来不再从事技术这个⾏业,它也能很好的帮到我们
说了这么多,是不是感觉有点跑题了,真是么?
⾏,那我们先直接切⼊,其他的稍后再聊
(⼆)如何发掘业务痛点
⽇常的需求讨论和建议
流程优化(开发、协调、…)
性能、体验优化
⼩巧的技术⽅案提效(⼯具、系统)
这些是我们最常见的,有⼈也叫“业务参与感”,但其实是⽐较初级的, 因为这些基本不⽤对业务有太深的理解,只要具备⼀定的技术素养就可以做到, 这离业务痛点还⽐较远
那么除了上⾯提到的,想深⼊业务还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呢?
1)业务全貌及详细流程的了解
这点很多⼈会⽐较⾃信,认为⼩意思
但实际情况可能连⾃⼰都不清楚
怎么验证呢,很简单:
看看⾃⼰能不能画出完整的业务流程图(很简单么?)
⽐如:下单流程;仓储/供给流程;下单流程;回收流程;质检流程 ....
每个⼈负责的业务特点不同,属于⾃⼰的“流程图”也不尽相同, 看看能不能完整画出来,能详细到什么程度
因为业务痛点可能就隐藏在⽆数的细节当中,你要不知道,永远都发觉不了
下⾯是我整理的某个业务流程图(就是个⽰意,也没打算让⼤家看清~)
⾥⾯关键逻辑,后续流转,哪⼀步可能有坑,画出来才会了解更多
⽽且这个流程依旧很简单,很多内部逻辑都没有标出,但随着流程图的不断的细化,完整的业务也就呈现了(这是个不断迭代的过程)
之前的教训:⾃认为很懂业务,其实都是⽪⽑。
2)给产品提建议要在充分思考之后
程序员有个通病:突然有个想法后(也为了更好的参与业务),直接提给PM,让PM进⾏后续思考,但实际PM稍加思索,就直接定性:不靠谱
同样,你做为技术,突然⼀个PM跑来,告诉你这个需求的技术⽅案应该xxxx这么实现,有时,你⼀听就觉得“什么玩意⼉,不懂技术还瞎出主意”
道理是⼀样的
如果同样的事情发⽣⼏次后,这⽅⾯的信任度就会⼤幅降低,你的建议也会越来越不受重视,同样,你也越来越没有动⼒提了,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所以,有了想法后,⾃⼰要想清整个流程,包括背后的逻辑都要想清楚。
⽐如:你提的建议,预期收益是什么,有没有调研,有没有历史数据,最终的流程怎样,是否有可参考的例⼦,⼤改动量有多⼤,可能涉及部门等
看着好⿇烦,感觉这些事情都是产品该⼲的活
是的,但我想说的: ⼀旦你有灵感想提给产品,请把整个流程想清楚,最起码你的⽅案要能够说服⾃⼰,且逻辑能够闭环。
业务思维就是通过这些点点滴滴不断提升的
3)明确当下业务核⼼⽬标
这⾮常重要,因为它可以保证你的努⼒不会打⽔漂
举个我的例⼦:
之前殚精竭虑,想了⼀整套可能提升业务订单的⽅案,像前⾯提到的,预期收益、⽬标⼈,所处时期节点,初期规划,后续切⼊点,⾏业调研、落地⽅案、涉及流程和相关部门业务,改造成本,预期风险等等能做的都做了
各⽅⾯,我⾃认为考虑很周到,我甚⾄写了⼀个⾮常长的⽂档(因为那段时间连做梦都在想产品⽅案),然后⾮常⾃信的在周会上提了出来。
⽽当时的业务核⼼⽬标是:优化整体UE模型
啥意思,当时业务每卖⼀单,公司需要补贴3-5块钱。⽽全业务都在努⼒把收⼊和成本打平,⼯作重⼼都在优化供给和履约成本上。⽽这个时候,我却提了个让业务亏更多钱的⽅案,结果可想⽽知。
4)业务健康指标及数据波动跟踪
通常技术都不太关⼼业务数据,或者只关⼼核⼼的⼏个,如:DAU,发布率,引流,转化率等等
这些确实很重要,但这些数据只反映了⼀个结果,那么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如,⽤户发布率低,⼊⼝流量多少,发布流程复杂度,每⼀步的折损多少,哪⼏步折损率最⾼,然后再分析可能的原因,
其实就是深⼊细节~
5)拆掉思维的墙
5.1 不要给⾃⼰的⼯作范围设限
作为技术,职责边界不要划分的过于清晰,⽐如:
xxx事不应该由我来做
xxx事是PM的事情
程序员到底是干什么的xxx事应该server做
解决业务痛点和做需求差别较⼤,这个时候可以不⽤明确划分边界
可能就是这些事情,能让FE去接触平时没触碰过的领域,最关键的:业务真的需要
⽐如之前业务说:需要做爬⾍
按常规想法,这事应该由server处理,但我们确实做了
⽽且通过这次爬⾍的开发,使我们解锁了很多新技能:运维相关知识、node应⽤、多线程、 防风控、puppeteer、数据库
倒不是说这些技术有多⾼⼤上,但确实因为这个⽅案落地:
让我们切实帮业务解决了实际问题
新技术有深度应⽤,并且落地
有了新的成长和团队沉淀,为后续培训积累了很好的素材
收获业务的信任,同时也收获了技术影响⼒
5.2 思考⾓度多维度
⽐如提效,提效都包含哪些?开发提效,⽤户操作提效,协作模式提效,流程提效
其他的呢?
帮pm快速收集并组织关键数据,给pm数据决策提效
开发⼩⼯具,pm完成例⾏体⼒活,腾出更多时间去思考业务,这算不算
团队状态的感知和调整算不算
提效不单单指技术侧,⽽是需要放眼整个团队,任何⼀点的提效都算
这⼀点其实挺难的,需要经常性刻意去锻炼,才会慢慢有感觉
6)珍惜每次(业务)周会抛出的问题和槽点
周会上产品运营同学的吐槽,其实就是⼀个很好的切⼊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