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的步骤 | 1.确定规划的性质。2.收集相关信息。3.分析评价现状。4.定义约束条件。5.明确管理信息系统战略目标。6.明确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结构。7.提出系统开发方案。8.制定项目实施计划。 |
系统开发的策略主要有哪几种,他们各有什么优缺点? | 1.系统 开发策略主要有:自上而下的开发,自下而上的开发,综合开发三种。2.自上而下的开发是从企业管理的高层入手,首先考虑系统的总体目标,再对总目标进行分解,划出业务子系统。是一种从整体到局部的开发方法。其有点是系统整体性好,逻辑性强。但是对于大型系统的开发因为工作量大,而使开发周期长,投资较大。3.自下而上的开发策略是从企业或者组织的基层子系统开始,逐个实现最后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这样的系统容易实现,资金投入分期进行,见效快,比较容易被企业接受。但是这样的系统缺乏整体性,缺乏系统的观点,有可能造成 |
论述生命周期法及其特点。 | 1.生命周期法将软件工程和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信息系统的开发,将信息系统开发的整个生存期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并严格的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有计划的完成系统的部分设计,分步骤的开发系统。他有如下特点:1.面向用户的原则,2.自顶向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底向上逐步实施的系统开发过程。3.严格按照阶段执行。4.工作文档规范划和标准化。 |
用生命周期法开发一个系统时,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 | (1)系统规划阶段(2)系统分析阶段 (3)系统设计阶段(4)系统实施阶段(5)系统运行与维护阶段 |
简述生命周期法的开发周期 | 1.系统规划阶段 2.系统分析阶段. 3.系统设计阶段.4.系统实施阶段. 5.系统运行及维护阶段。 |
论述生命周期法存在的问题 | 1.用户介入系统开发的深度不够,系统需求难以确定。2.开发周期长,文档过多,容量大,用户难以真正理解这些文档。3.用户难以理解,造成各阶段文档的审批工作困难。 |
什么是原型法?原型法的开发过程分为那几个阶段? | 原型法是指在系统开发的过程当中,先建立一个快速的原型系统,然后交给用户使用和评估,由用户提出修改的意见,再进行必要的改进,然后交给用户使用和评估。其开发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确定用户需求。2.开发原型系统。3.试用和评价原型。4.修改和改进原型。 |
原型法的修改控制方法主要有哪些? | 控制原型修改次数的方法很多,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中通常可以采用下列方法:(1)限制修改次数。(2)根据用户接受程度限制。(3)按费用/效益方法控制。 |
比较生命周期发和原型法两种开发方法的优缺点。 | 原型法和生命周期法各有所长,传统的生命周期开发方法是研制和使用时间最长、理论体系发展比较完善的一种方法,是当前存在的软件系统中使用最多的方法。而原型法是一种迭代。循环型的系统开发方法,他通过加强用户在系统开发工作中的参与作用,克服了传统的生命周期法面临的困难,大大的提高了最终系统的成功率。 生命周期法的整体性比较好。原型法比较灵活开发周期短,但是整体性不太好。 |
系统分析工作步骤 | 系统分析工作开始于用户提出新系统的要求,首先进行初步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确认新系统开发为可行;然后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提出新系统的逻辑模型,最后写出系统分析报告。(也可以用图示作答) |
画数据流程图的原则 | 1)分解加工应当是自然的 画分层DFD的过程就是从系统的基本模型出发,通过对加工的逐层分解,使系统的功能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2)分解的深度与广度,在不影响可读性的前提下,应适当地多分解出几个子加工、以减少分解的层数。 (3)分解的均衡性原则 应当避免出现一些加工早已分解成为基本加工,而另一些加工还需要好几层分解才能到达基本加工的现象。 (4)加工独立性原则 分解加工时,分解后的子加工之间的联系(即数据流)要少。 (5)数据守恒 数据流的分解必须是无损的,要保证数据守恒。 |
叙述简述U/C距阵的正确性检验 | 建立U/C矩阵后还要进行正确性检验,以确保系统功能数据项的划分和所建立U/C矩阵的正确性。它可以指出我们前段工作的不足和疏漏,或是划分不合理的地方,及时督促我们加以改正。具体说来U/C矩阵的正确性检验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 (1) 完备性检验 完备性(Completeness)检验是指对具体的数据项必须有一个产生者(C)和至少一个使用者(U)。 (2) 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Uniformity)检验是指对具体的数据项/类必须有且仅有一个产生者。。 (3) 无冗余性检验 无冗余性 |
初步调查内容 | 1、现有什么:包括现行系统的规模、人力、物力、设备和技术条件,组织机构、管理体制、工作效率、可靠性等等; 2、在现有资源下能提供什么:即现行系统能够提供哪些人力(各种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的人)、物力(多少设备、房屋)、财力(多少钱)、 时间(可以给出多长研制时间)等方面的资源,以及各级领导、各管理部门、各基层单位、以及有工作联系的外单位,它们对现行系统的情况及新系统的研制持怎样的态度? 3、需要什么:即新系统要达到什么目的,完成什么任务,希望对旧系统进行哪些方面的改进。 4、此项目有无必要和可能作进一步的调 |
调查数据汇总要将数据分为哪三类,进行哪三项分析? | 调查数据汇总分析的任务首先是将系统所得到的数据分为如下三类: 本系统输入数据类,即今后下级子系统或网络要传递的内容,本系统要处理的数据。 本系统内要存储的数据类,它们是今后本系统数据库要存储的主要内容。 本系统输出数据类,是今后本系统产生和网络传递的主要内容。 然后对每一类数据进行如下三项分析: 汇总并检查数据有无遗漏。 数据分析,即检查数据的匹配情况。 建立统一的数据字典。 |
系统分析报告有什么内容 | 1、系统慨述;2、新系统的目标和开发的可行性;3、现行系统运行状况;4、新系统的逻辑方案。 |
系统划分原则 | (1)子系统要具有相对独立性。(2)要使子系统之间数据的依赖性尽量小。(3)子系统划分的结果应使数据冗余较小。(4)子系统的设置应考虑今后管理发展的需要。(5)子系统的划分应便于系统分阶段实现。(6)子系统的划分应考虑到各类资源的充分利用。 |
简述代码的编码方式种类,并且比较其优缺点。 | 1.顺序码,从最小的数字开始,代码按照一定的标准依次排列,并规代码的最大位数。优点是简单容易处理。缺点是不能反映编码对象的特征,代码本身没有任何含义。2.区间码。把数据项分成若干各组,每一个区间代表一个组,组内用顺序编码的方式,相比而言比顺序码要灵活。3.码。每一代码由固定的区段组成,每一区段代表一种特征,并可以按照顺序码或者区间码的形式编码。优点是含义丰富,格式固定,系统性强,便于操作。4.助记码。用文字或者数字结合起来描述的一种方法。便于记忆,但是助记码占用计算机容量太大。 |
代码设计的原则 | (1)唯一性(2)标准性(3)合理性(4)可扩充性(5)稳定性(6)适用性(7)简洁性 |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点和缺点 简述模块的概念及其属性? | 模块是指把一个系统分解成若干个彼此间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又具有一定联系,能完成某个特定任务的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称为模块。一个模块具有三种基本属性:一是功能,说明该模块能实现什么功能;二是处理逻辑,描述模块内部如何实现其功能:三是模块所处的位置,描述模块所处环境、条件及模块间的相互关系。 |
程序设计的基本要求 | 1、可靠性;2、实用性;3、规范性;4、可读性;5、可维护性。 |
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主要有哪些特点?有哪些优缺点? | 1.采用自上而下的设计步骤,注重系统的整体性。2.程序逻辑组织模块化,功能模块化。3.限制无条件转移语句的使用。避免向上转移。 优点是程序结构清晰,易于阅读和理解,对于程序的调试和维护也比较方便。缺点是使得系统的存储容量加大,运行时间增加。 |
分别论述系统转化的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 | 1.直接转换法,是指在某一时刻由新的系统替代旧的系统立即投入运行的方式,这样的方式转换简单,周期短,最为经济,但是承担的风险最大。2.并行转换,是新老系统并行工作一段时间,经过这段时间考验之后新系统正是代替老系统。这样的方式承担的风险最小,但是系统转换的周期长,成本高。3.分段转换,他是直接转换和并行转换的结合,是由新系统一部分一部分的代替老系统,兼顾了经济和风险两个方面。 |
简述系统维护的内容。 | (一)程序的维护(二)数据文件的维护(三)代码的维护(四)机器、设备的维护(五)机构和人员的变动 |
系统维护的类型有哪些? | 1、正确性维护;2、适应性维护;3、完善性维护;4、预防性维护。 |
模块结构设计的原则 | 1.尽量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 2.尽量提高模块的聚合度 3.模块之间的联结只能存在上下级的调用关系,不能有统计之间的横向联系 4.整个系统呈树状结构 |
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 1.计算机系统技术 2.数据通信技术 3.计算机网络技术 4.数字式程控交换技术 5.文字信息处理技术 6.数据库技术 |
企业再造的目标有哪些? | 1.作业合理化 2.工作集成化 3.企业转型化 |
企业再造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 1.以产出为中心,而非以单任务为中心 2.自己的“产出”自己做 3.将信息产生于信息处理在工作中结合起来 4.将分散资源视为一体 5.将并行工作联系起来 6.一次性的获取信息 7.现场决策 |
简述系统分析的基本原则 | 1.坚持系统的思想,运用系统的分析方法 2.内部条件与环境条件相结合 3.客观性原则 4.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5.系统开发人员与用户相沟通,满足用户要求的原则 6.调查、分析、综合相结合 7.逻辑模型与物理模型分开考虑的原则 |
问答题:
1、试讨论当今信息系统面临哪些挑战?P22
要点:(1)政治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民主进程的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要求建立一个廉政、高效、有序的政府,人们要求民主进程的加速,要求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为企业所需,也正在成为政府电子政务的组成部分。
(2)经济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信息系统既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资金的回笼与投入也将成为企业发展信息系统的一个现实的制约因素。
(3)人文因素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信息系统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结果之一,其核心问题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人。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生活理念、思想意识、风俗习惯、知识水平、知识结构、工作作风、工作的工艺流程等等诸多方面都对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4)信息系统本身的挑战。人们要求信息系统硬件结构趋于合理化,性能更好;随着工作对信息处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软件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2、论述TPS、MIS、DSS之间的相互区别与联系。
要点:(1)信息系统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组织每个层面都对应着相应的信息系统,因此,信息系统相应的划分为决策支持系统(DSS)、管理信息系统(MIS)和事物处理系统(TPS)。
(2)TPS可以保证企业数据记录和处理的准确性,可以快速及时地产生企业运营所需要的各种数据报表;TPS常有助于改善企业的服务质量,提高顾客的满意度。TPS还是企业其他信息系统的基础,例如决策支持系统、高层主管信息系统等都需要从TPS获得基础数据。
(3)MIS与TPS的主要区别在于它可以提供分析并辅助决策,为组织更好的运作、管理和决策提供帮助。当然,这种对决策的辅助作用是较为有限的,它主要帮助组织解决结构化或程序化的问题。
(4)DSS系统是面向组织中的高层决策者和中层管理人员,支持半结构化或非结构问题,进
行决策或辅助管理决策;DSS更强调灵活性、多变性和快速响应;DSS系统开发过程不是固定的,其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将根据需要不断地反复进行
3、试述组织内部的五种流及其相互关系。
要点:组织内部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但归根到底是围绕其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管理活动,表现为物流、资金流、工作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流动。
(1)物流是实物的流动过程。物料从供方开始,沿着各个环节向需方移动。包括运输、配送、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多项基本活动。
(2)资金流。物料是有价值的,物料的流动引发资金的流动。正常情况下,物流应是资金流的前提和条件,资金流应是物流的依托和价值担保,并为适应物流的变化而不断进行调整。资金流与物流的区别在于物流是商品物质实体的流动,而资金流则是商品价值的流动,由于流动的具体途径不一致,因此资金流和物流本身又是相互独立的,各自可以独立进行。
(3)工作流。工作流是组织内各项管理活动的工作流程。信息、物料、资金都不会自己流动,物料的价值也不会自动增值,要靠人的劳动来实现,要靠企业的业务活动——工作流,
它们才能流动起来。
(4)价值流。从形式上看,客户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但实质上,客户是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所能为自己带来的效益的价值。
(5)信息流。信息流是伴随以上各种流的流动产生的,它既是其他各种流的表现和描述,又可以用来掌握、指挥和控制其他流的运行。
4、试描述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各阶段的特点。
要点:(1)人工管理阶段(50中期以前),由于当时还没有出现大容量存储器和操作系统,因此,数据须由程序员来管理,当需要运行时与程序同时输入系统进行处理。其主要问题是,数据包含在程序内,由程序员管理,数据与程序一一对应,不利于程序的维护与重复使用。
(2)文件管理阶段(50后期-60中期):此时,出现了大容量存储器和磁盘操作系统,程序员可以将数据保存在计算机存储器中,利用磁盘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管理系统来自动管理数据,简化了程序员的工作。其主要问题是,数据冗余与数据不一致、数据结构的不一致、缺
少数据字典
(3)数据库管理阶段(60后期-):这时,出现了专业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可以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方便的管理数据。其主要优点:实现数据共享、减少数据的冗余度、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好、数据和程序之间的独立性好、有较高的数据安全性、并发控制性好。
5、试描述诺兰的阶段模型的内容,并分析它的作用。
要点:美国专家诺兰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与实际情况的考察,总结出了信息系统应用发展一般要经过的六个阶段,即所谓诺兰模型。
(1)初始阶段是指从企业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
(2)蔓延阶段。随着初期尝试的成功,计算机的应用开始蔓延到企业大多数部门,大量的手工数据处理转向计算机处理,提高了效率。
(3)控制阶段。企业领导意识到统一管理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性,开始对开发应用进行控制,统一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诺兰认为,这一阶段是实现从以计算机管理为主到以数据管理为主转换的关键,一般发展较慢。
(4)集成阶段。该阶段企业实现了管理信息系统在统一数据库基础理论的高度化集成,但由于企业需要重新装备大量设备,一般费用会迅速上升。
(5)数据管理阶段。在系统集成基本完成的情况下,企业信息管理提高到一个以计算机等为技术手段的有效的数据管理水平上,实现了数据的共享。
(6)成熟阶段。管理信息系统面向整个管理层次,从组织的事务处理到高层的管理与决策都能提供支持,真正实现了信息资源的管理。
诺兰的阶段模型总结了信息系统发展的经验和规律,一般认为各阶段是不能超越的。诺兰模型对制定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具有指导意义。我们应当利用该模型分析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所处的阶段,实事求是地制定管理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6、阐述自主开发、委托开发等四种主要的系统开发方式,并比较它们的优缺点。
要点:(1)自主开发适合于有较强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队伍和程序设计人员、系统维护使用队伍的组织和单位,如高等院校、研究所、计算机公司、等单位。独立开发的优点是开发费用少,实现开发后的系统能够适应本单位的需求且满意度较高,系统维护方便。缺点是
由于不是专业开发队伍,容易受计算机业务工作的限制,系统优化不够,开发水平较低。
(2)委托开发方式适合于使用单位无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及软件开发人员或开发队伍力量较弱、但资金较为充足的组织和单位。委托开发的方式的优点是省时、省事,系统的技术水平较高。缺点是费用高、系统维护需要开发单位的长期支持。此种方式需要使用单位的业务骨干参与系统的论证工作,开发过程中,需要开发单位和使用单位双方及时沟通,进行协调和检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