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数据(Data)是记录客观事物的、可鉴别的符号。包括数字、文本和多媒体等。
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对使用者有用的数据。
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优、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数据信息关系:1数据是原料,信息是结果,信息的表现形式是数据。2信息对决策有价值。(区分数据和信息)3信息可以用来消除对事物理解的不确定性,即提高了对事物的了解程度。信息的属性:事实性,时效性,不完全性,等级性(战略、战术-管理、作业),变换性,价值性。
系统:由处于一定环境中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并为达到整体目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自然、人造、复合)
系统特征: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
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它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
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面向管理决策:为管理决策服务的信息系统;综合性:对组织乃至整个供需链进行全面管理的综合系统;人机系统;与先进管理方法相结合;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
管理信息系统发展的几个阶段:电子数据处理系统(EDPS)、管理信息系统(MIS)、决策支持系统(DSS)。
管理的任务是通过有效的管理好人、财、物等资源来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要管理这些资源,需要通过反映这些资源的信息来管理。
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应用,实现了组织管理的“扁平化”,使得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距离缩小,降低了组织内部信息交流的成本。
决策: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进行的有意识、有选择的活动。
决策过程:是人们在一定的人力、设备、材料、技术、资金和时间因素的制约下,为了实现特定目标,从多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中作出决断,以求得最优或较好效果的过程。决策过程可分为情报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选择活动阶段和实施活动阶段这四个阶段。①情报活动阶段。情报活动阶段的内容是调查环境,并定义要决策的事件和条件,获取决策所需要的有关信息。②设计活动阶段。设计活动阶段的任务是提供备选的决策方案。③选择活动阶段。这一阶段要从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中针对决策目标,选出最合理的方案,它是决策成功或失败的关键阶段,通常这个阶段包括方案论证和决策形成两个步骤。④实施活动阶段。选定方案后,即可付之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还要收集实施过程中的情报,根据这些情报来进一步作继续执行、停止实施或修改后继续实施的决定。
决策支持系统:决策支持系统运用数据库、模型库和知识库等新技术,在人和计算机交互过程中帮助决策者探索可能的方案,生成管理者决策所需的信息。
管理信息系统的(服务对象不同)分类:国家经济信息系统,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事务型管理信息系统,行政机关办公型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型管理信息系统。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管理?业务管理: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
树立信息化意识,在企业中建立全面的信息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研发管理)战略管理: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产业结构,改变产品和生产过程,改变企业和产业,也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将信息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形成的MISDSS可以辅助决策,特别是战略决策,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的金字塔式结构的含义1、组织的管理是分层次的,一般分为战略层、管理控制层、和运行控制层,相应的,管理信息系统为他们提供的信息处理和决策支持也分为三层;
2、下层的信息处理量大,上层的处理量小,下层为上层提供数据,形象地说,下层较宽,越往上层越窄,于是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金字塔式的结构。
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组件:信息源,信息处理器,信息用户,信息管理者(信息传输通道)
管理信息:组织在管理活动过程中收集的,经过加工处理后,对组织的决策产生影响的各种数据的总称。分战略层信息,战术层信息,作业层信息。
信息系统的理论观点: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老三论)耗散论,协同论,突变论(新三
论)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市场营销子系统、生产管理子系统、后勤子系统、人力资源子系统、财务会计子系统、信息处理子系统、高层管理子系统。
第三章
管理信息系统常见的三种开发方法:生命周期法,原型法,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
生命周期法:结构化生命周期法或者结构化系统开发方法。
基本思想: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工程化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模块化,自上而下的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
数据库管理系统的优点和缺点各阶段主要工作:系统申请(提出问题,进行可行性调查:开发任务书和招标书)、系统规划(现行系统初步调查,可行性分析:可行性分析报告)、系统分析(现行系统优化整理,得到新系统逻辑模型: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综合计算机特点,得到新系统物理模型:
系统设计报告)、系统实施(编程测试,用户人员培训,新旧系统切换:相关程序文件)、系统运行与维护(系统运行日常维护,效果评价:系统验收报告)
生命周期法特点:“自上而下”整体性的分析与设计和“自下而上”逐步实施相结合;用户至上原则;加强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严格区分工作阶段;充分预料可能发生的变化;工作文件标准化,文献化。(自上而下的优点:整体性好,逻辑性较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能把握总体、综合考虑系统的优化。缺点:对规模较大的系统开发,因工作量大而影响具体细节的考虑,开发难度大,周期较长,系统开销大,所冒风险较大。自下而上的优点:符合人们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认识事物的习惯,易于被接受和掌握。缺点:在实施子系统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对系统的总体目标和功能的考虑,因而缺乏系统整体性和功能协调性,难以完整和周密,难以保证各子系统之间联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生命周期法优:强调系统开发过程的整体性和全局性,强调在整体化的前提下来考虑具体的分析设计问题。即自上而下的观点。严格区分开发阶段,强调一步一步的严格进行系统分析和设计,每一步工作都及时的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的反馈和修正。从而避免了开发过程的混乱状态,适合大型系统的开发。缺:起点低,工具落后,使系统开发周期过长;要求系统
开发者在调查中充分掌握用户需求,管理状况以及预见可能发生的变化,这不符合人们循序渐进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原型法:系统开发人员在初步了解用户的基础上,借助功能强大的辅助系统开发工具,快速开发一个模型(初始模型),从而使用户及早看到一个真实的应用系统,在此基础上,利用原型不断提炼用户需求,不断改进原型设计,直至使原型变成最终系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