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简称新课标)
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定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期对人材培育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讨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在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领域外,各省、市、自治区在保证最低要求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培育目标、课时安排等方面有必然的自主权。
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讨活动、踊跃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术,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育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材、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超级重要的奠基作用。
三、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
整体而言,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育—发展学生踊跃学习和探讨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利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置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类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进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分析信息编码和利用计算机等常见信息处理工具处理信息的一般进程;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和选择原则
一、小学、初中、高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衔接。
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大体完成应用软件的学习;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要具有"双衔接",初中再也不是零起点。关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的衔接,参考下表:
学习编程的单机游戏
 
兴趣特长
应用技能
信息素养
技术创新
小学
激发兴趣保持学习动机
掌握常用软件/工具的应用技能
体验信息活动形成信息意识
勇于质疑的问题意识敢于尝试的创新精神
初中
巩固兴趣发现特长
拓展+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
自主选择综合运用
创新能力培养,改进方案,动手创新
高中
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
自选门类专业发展
信息→知识→智慧
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二、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载体,螺旋上升的设置内容。
  要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实践任务为主线,将学生必需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窗年的实践活动中,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三、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实现技术学习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整合,表现“双价值”。
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术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以此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在学科学习中的价值的理解,推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整合,实现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与学习工具的双重价值。
四、适应地域差别,表现地域特,有很强地方特的国家课程。
各省市的教研部门在达到要求的基础上,肯定地方课时、界定课程内容、选择教材呈现方式上有必然的自主权;教师在内容选择、难度设置上应适应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活动选题除表现课程整合外,要鼓励多样化的选题,表现“四地”——立足地方现实,体现地方特,反哺地域经济,融合地域文化。
五、“应用与创新相结合”的课程目标。要表现个别差别,鼓励技术创新。
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别的特长发展需求;
教学进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讨与技术创新;
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讨、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和目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分为基础性内容和拓展性内容。基础性内容是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学科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必要基础,这是必修内容。拓展性内容是针对信息技术条件较好的地域和在信息技术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选择性学习内容,以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进一步发展。小学的选修包括机械人教学和LOGO语言。中学的选修内容有机器人教学和基于汉语编程语言的程序教学。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
  一、形成运用计算机处置信息的大体能力。
  1.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常利用输入设备(如鼠标、键盘)、输出设备(如监视器、打印机)及其他常常利用外接设备(如音箱、耳机、话筒等);能通过动手组装或观看组装示范,探讨计算机的大体组成,熟悉不同部件的大体功能(活动学习——直接经验;观察学习——间接经验)。
  2.通过打字任务或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大体操作。熟悉操作常常利用输入、输出设备。
  3.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大体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置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
  二、树立与终身学习和现代社会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意识,形成踊跃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利用习惯。
  1.结合生活和学习经验,体验信息在生活、学习、科研中的重要作用,慢慢形成理性熟悉
信息价值(理念先行)、灵敏捕捉有效信息(选择性注意)、主动获取相关信息(有目的的任务驱动)、甄别挑选正确信息(针对性、准确性、价值高低)、共享交流有利信息的良好信息意识;慢慢形成判断和利用健康信息、主动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能讨论每一个个体在创作和共享有利信息方面的责任。
  2.通过身旁的事例或观看案例,体验现代信息技术在获取、加工、存储、表达和交流信息方面的作用,理解信息技术是人的信息加工器官的延伸,讨论人类发明创造信息技术的大体历程,形成乐于学习、勤于操作、勇于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态度,树立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技术操作能力;主动参与科技创新的志愿。
  3.观察和列举日常生活、学科学习和其他综合实践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常见应用,能讨论这些技术应用带来的利弊。
  4.能讨论应用信息、信息产品、信息技术现备和软件时涉及到的法律、法规和道德问题,能描述不得当应用带来的后果;知道如何负责地利用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料,在引用他人的观点、功效和信息时理,知道如何注明出处和给予得当的致谢;养成保护自己信息安全的意识,学会防查杀病毒、简单的文件加密(如设置使用口令)等信息保护方式——“行为指导”
“使用技术”。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