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走向成功之路
——和大学生谈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谭浩强
谭浩强教授简介
谭浩强教授,1934年生,广东台山人。1952年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1958年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毕业。学生时代曾担任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北京市学联副主席、全国学联执行委员,北京市人民代表。毕业后留在清华工作,担任清华大学团委副书记,同时承担教学工作。是“双肩挑”(既从事教学、又从事思想工作)型的干部。在当时的青年界有一定影响。从70年代末开始,以主要精力投入计算机教育。现担任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教育部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证书(NIT)考试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委员会顾问,是在我国有巨大影响的著名计算机教育专家。
他是我国计算机普及和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他创造了三个世界记录:(1)20年来他共编著(含合著)了140种计算机著作。主编300多种,共400多种,是出版科技著作最多
basic语言是一种
的人。(2)他的著作总发行量达5000多万册,是读者最多的科技作家。我国平均每26人、知识分子每1。2人就拥有一本谭浩强的书。(3)他编著的《BASIC语言》发行1250万册,创科技书籍发行量的世界纪录。此外,他编著的《C程序设计》发行了800万册,FORTRAN,COBOL,PASCAL,QBASIC等书发行量均为全国之首。全国大多数高校都采用他的书为教材。
他曾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系统地讲授了BASIC,FORTRAN,COBOL,PASCAL,C,QBASIC,VisualBASIC等7种计算机语言,观众超过500万人。在我国学习计算机的人中很少有人不知道谭浩强的名字的。广大众都喜欢读谭浩强的书,认为他写的书定位准确、概念清晰、通俗易懂,善于用读者容易理解的方法和语言说明复杂的概念。许多人认为他“开创了计算机书籍贴近大众的新风”,为我国的计算机普及事业作出重要的贡献。
他曾获全国高校教学成果奖国家级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多项部委级优秀教材奖,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被国家科委、中国科协表彰为“全国优秀科普工作者”。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他列入“世界名人录”。薄一波、王光英、雷洁琼、李沛瑶、杨成武、周培源、卢嘉锡、张劲夫、宋健等领导同志亲笔为他题词,称赞他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原国务委
员、国家科委主任、现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宋健在题词中称他为“教授计算技术的大师、普及现代科技之巨擘”。
2000年1月被《计算机世界》报组织的“世纪评选”评为我国“20世纪最有影响的IT人物”10个人之一(排在笫2位)。他的功绩是把千百万众带入计算机的大门。近年来,谭浩强回顾了几十年所走过的道路,总结出在成长过程中应当处理好的十个关系,并应许多大学的邀请以此为内容向大学生们作了180多场“怎样走向成功之路”的报告,大学生反映十分强烈。
谭浩强报告摘要
我今年69岁了,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回顾我们的一生,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以及我们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也就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大学生,在几十年的奋斗历程中是无愧于社会,无愧于祖国,无愧于历史的。我们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一切。
由于我在计算机教育和普及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成绩,受到领导和广大众的称赞,许多媒体也作了报道,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常有人问我:你是怎样成功的?在一些人的眼里我现在已是“功成名就”了,许多人很羡慕我。
因为每个人都想成功,都想从别人成功的经历中吸取对自己有用的经验。有的人觉得我是一个不平凡的人物,甚至说我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其实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普通的人,有过顺利也有过挫折,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如果说我是怎样成功的,无非是认准目标,坚定不移,正确处理面临的各种矛盾,终生不屈不挠地奋斗。从我几十年的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一个人的成功往往并不完全取决于其业务因素,而是取决于其全面的素质。一个人不仅要学会怎样做事,更要学会怎样做人。
一个人在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矛盾,必须善于处理好这些矛盾。根据我的体会,一个人要取得成功,至少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以下10个关系:
(1)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机遇与努力的关系;
(3)平凡与不平凡的关系;
(4)政治与业务的关系;
(5)理想与勤奋的关系;
(6)学习与创新的关系;
(7)专业与全面发展的关系;
(8)顺利与挫折的关系;
(9)个人成就与社会培养的关系;
(10)年轻时打好基础与一生健康发展的关系。
以我的亲身经历谈谈我是怎样处理这些关系的。
1、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社会。我们应当适应社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发展,在祖国和社会的发展中发展自己。
我从年轻时期开始就遇到了这个问题。我是在上海市上海中学度过中学时代的,1949年上海解放时我刚刚初中毕业,不到15岁。虽然年纪小还不大懂得社会发展规律,但是对比解放前
后,我开始懂得了革命的道理。我们兴高采烈地迎接解放,满腔热情地学习马列主义和思想。1949年11月上海建团时,我成了上海第一批青年团员。
解放初期,社会秩序很不,学校周围出现坏人纵火、暗杀等破坏活动。我们全体同学组织起来,白天上课,晚上巡逻护校,防止坏人破坏学校。我们小小的年纪,就已懂得爱与恨,懂得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1950年2月6日国民党飞机轰炸上海,炸毁了上海杨树浦电厂,整个上海一片漆黑。我们边上课边防空。当天空出现飞机时,不用问不是美国的就是国民党的,那时没有我们自己的飞机,眼睁睁地看着美蒋飞机轰炸我们。我们天天仰视着天空,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如果天上飞的是我们自己的飞机,那该多好啊!”当时我们只有一个愿望:祖国赶快强大起来,没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一切都谈不上,更谈不上什么个人的前途。
曾经有一位记者问我:不是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吗?你现在是名教授,当初你是否立志要当名教授,从而为此目标不断奋斗?我回答说:“当初我做梦也没想过要当教授,那时惟一的愿望就是国家不能垮,只要国家不垮,要我干什么都可以。”
1952年我高中毕业了,已经报名报考清华大学。临考前,上海团市委派人我谈话,说上海的中学政治思想工作薄弱,领导上要求将一些优秀的中学团干部留在中学从事政治思想工作。组织上希望我放弃考大学,到中学当政治辅导员。我二话没说,表示同意。这样,我没有参加高考而被分配到上海复旦中学当政治辅导员。
1953年夏天,我国的高校进行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扩大招生名额。当年的高中毕业生全部进入大学人数还不够。党中央决定从工农兵和社会上有觉悟的知识青年中抽调一部分人考大学,以改善大学的成分。这时,组织又我谈话,说:“现在需要优秀的在职干部考大学,你愿不愿意上大学?”但不是保送而是和一般学生一样参加高考,一分也不加。这时离考试只有三个星期了,我说试试看吧。复习了三个星期,还未等我复习完,高考开始了。后来考上了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系是当时清华取分比较高的一个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