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东桥话41:鹰架、赝架或膺架,你用对了吗?
目前在与桥梁建造相关的中文资料中,多采用“鹰架”一词来描述施工中的各种支架,有时也用“赝架”,甚至用“膺架”。工程技术人员大都明白,这些名词的意思,都是指用钢木材料搭设的、用于工程施工的架子。但叫法多了,也会让人迷惑。到底这些词所指何物?用哪个词才对?这篇桥话,就与大家讨论一下这个问题,并顺便介绍桥梁施工中常用的支架。
脚手架与支架
工程结构施工中的架子,一般分两类。
一类是脚手架,英文为scaffolding。这是为了便于工人在高处操作而搭设的架子。其最大特点是:通常依附在结构上,不承受(尚未完成或已完成的)结构物的重量。例如(见图1),为施工不高的桥台、桥墩而在其周围搭设的架子,为砌筑砖墙而在房屋周边搭设的架子等。所用的脚手架材料,过去常用木竹,现多用易装拆的制式钢管。
图1 脚手架
另一类是支架,英文为falsework。这是为支承施工中(尚未完成的)永久性结构而搭设的临时结构。其最大特点是:通常置于结构的下面,施工中需安全承受结构物的重量。例如(见图2和压题照片),现浇混凝土梁的满堂式支架,装配式钢梁的梁柱式支架,现浇混凝土拱的扇形拱架等。支架的构造及材料,需按结构受力确定;构造形式多样,材料多采用万能杆件、贝雷梁、钢管和型钢等。
图2 支 架
脚手架与支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就在于其是否临时承受一部分永久性结构的重量。
在桥梁施工领域,支架有不同的叫法,即鹰架、赝架或膺架。这些叫法源自何处?谁对谁错?
鹰架、赝架与膺架
先来看看“鹰架”的出处。
在现行的词典工具书中,对鹰架的解释大同小异。《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鹰架的定义是:(1)饲鹰者栖鹰的木架;(2)施工时用以撑托结构构件的临时支架。常用木﹑竹或金属管制成。
对定义(1)的解释,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老将》中的两句:“燕雀来鹰架,尘埃满箭靫”,借此描写老将无仗可打的情景。北宋《太平广记·嘲诮二》中也记载,武周时期的一位郎中张元一给一个举人出身、个子矮小的监察御史赵廓,起了个“枭坐鹰架”的外号。这些古籍中少见记载的鹰架,就是指“栖鹰的木架”。今天,我国一些少数民族仍保留有驯鹰的习俗,会用到各式鹰架。
对定义(2)的解释,来自于江苏南通清廪贡生(明清两代由公家供以膳食的生员)孙锦标(1856-1927)的《通俗常言疏证》。这书最早刊于1925 年,收录了约5600条通俗词语,其中有:“今人搭造高架以造屋者,亦云搭鹰架”。从字面上看,孙锦标所说的鹰架,更像是脚手架,但在《汉语大词典》中却解释为“用以撑托结构构件的临时支架”,似有不妥。
实际上,在孙锦标之前,清代学者翟灏(1736-1788)就编撰了一本《通俗编》。这书收录了通俗词语和方言约5500条,对鹰架一词的解释是(图3a):“司马公书仪挽重物上下宜用革车或用鹰架木”。这句话不是翟灏的原创,而是摘录自宋代司馬光编撰的《书仪·穿圹》。《书仪》共分十卷,其中有六卷是关于宋代的丧葬礼仪的,穿圹为第七卷。穿圹是指一种葬法,即垂直开挖出深狭墓坑,然后下放灵柩,以土掩埋。挖坑就得取土,于是司马光建议(图3b):“挽土宜用两辘轳,重物上下,宜用革车,或用鹰架木”。
(a)翟灏《通俗编》影印件   (b)司马光《书仪穿圹》影印件
图3 从鹰架木到鹰架
由此判断,宋代古籍中出现的鹰架木,是墓葬时用于挖坑取土的一种木架,这木架具体长什
centering么样,不知道。笔者猜测,它类似于扒杆、抱杆或水井架的稳固木架,并安置辘轳以便挽取泥土。后来,在《通俗编》中,翟灏随意地把“鹰架木”缩减成了“鹰架”;到了清末民初,孙锦标把“鹰架”解释为建造房屋时搭设的高架。这大致就是今天鹰架一词的来由和演变情况。
综上所述:鹰架来源于鹰架木,其涵义也随着时代发展从墓葬用木架变成了造屋用高架(脚手架)。
顺便提及,《汉语大词典》对“鹰架木”的定义为:“一种绳牵的支架。用于上下挽取重物”。其佐证仍是用司马光《书仪·穿圹》中的那句话,不过,却把“两辘轳”误写成了“雨辘轳”。《新华字典》对“鹰架”的定义为:“用竹木制成、用来提取重物的支架”。据上述讨论,这应该是指“鹰架木”而非“鹰架”。对此,期待改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