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稼雨:《世说新语》中的裸袒之风
摘要:本文认为,与《晋书》等文献中全盘否定魏晋士人裸袒行为的指责不同,《世说新语》所描写的作为士族穷奢极欲生活方式表现的裸袒行为与魏晋士人以反礼教为目的的裸袒行为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貌似荒唐的放诞行为有其严肃的内涵,是魏晋士人渴望精神和人格自由的表现之一。scholars
关键词:《世说新语》 魏晋士人 裸袒
世所共知,裸袒之风为魏晋士族名士放诞行为的重要方面。但人们在谈到这一现象时往往不加区分地将有关材料视为一体。这就容易使人们忽略不同的材料作者在选择使用自己的材料时所注入的个人主观好恶和观念倾向。而对于作者这种主观好恶和观念倾向的把握,恰恰是文学乃至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切入角度。就魏晋名士的裸袒之风而言,《世说新语》的作者和当时若干礼法之士乃至《晋书》作者在观念认识上有较大的差异。
从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来看,人类以衣服告别蒙昧时期的赤身裸体,是人类进步文明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看,文明社会中的裸袒行为无疑是一种文明的退化。但问题又并非如此简单。因为裸袒的初衷不同,所以文明社会中的裸袒行为的社会价值判断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从文献记载来看,魏晋以前的裸袒行为大致有三种情况。
一是文明社会的华夏民族对仍然处于蒙昧野蛮时期没有身体羞耻意识观念的落后民族的认识。这主要指传说中的裸国裸民。如有关禹入裸国的传说1。还有汉魏时期人们对蛮夷外族的认识也是以裸国视之2。这些材料表现出进入文明社会的华夏民族在尚未开化的裸国民族前的自豪和骄傲。
二是权贵阶层骄奢淫逸生活的一个侧面。如相传商纣王穷奢极欲,“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赤身裸体,追逐其间3。又如汉灵帝还专门修建了供自己纵欲享乐的裸游馆4。三国时曹魏宗室曹洪也曾举办过裸女酒会5。这种风气还波及到地方其他官员贵族6。西晋时期的贵族子弟更是将这种无聊的风气推演到无以复加的地步7。从商纣王到汉灵帝,从曹洪到洛阳令,他们喜欢裸袒行为又是少数贵族寻求感官刺激的醉生梦死之举,是人性倒退甚至异化的表现。
三是某些叛逆人士对抗礼教的一种方式。《楚辞》:“桑扈臝形。”王逸注:“桑扈,隐士也。去衣裸裎,效夷狄也。……臝,一作裸。”8所以应劭《风俗通义》谓:“桑扈徒步而裸形。”9
对于桑扈裸形的动机和目的,刘向《说苑》有过阐述:“孔子曰:‘可也,简。简者,易野也。易野者,无礼文也。’孔子见子桑伯子,子桑伯子不衣冠而处。弟子曰:‘夫子何为见此人乎?’曰:‘其质美而无文,吾欲说而文之。’孔子去,子桑伯子门人不说,曰:‘何为见孔子乎?’曰:‘其质美而文繁。吾欲说而去其文。’故曰文质修者谓之君子;有质而无文谓之易野。子桑伯子易野,欲同人道于牛马。” 10在儒家思想代言人刘向看来,孔子和子桑伯子在“质美”这一点上没有差别,区别只在于孔子不但质美,而且还有礼教彩极强的“文”;子桑伯子虽然质美,却摈弃儒家礼教要求的“文”。孔子和子桑伯子都想以自己的观念改变对方,但都没有达到目的。所以刘向把子桑伯子视为儒家的礼教的叛逆。然而子桑伯子以摈弃礼教为目的的裸袒行为却在后代获得了知音和回声。《风俗通义》记载了东汉时河内赵仲让曾作过许多离经叛道的事情11。诚如应劭所言,赵仲让裸袒之举并非为生计所困。但应氏没有理解的是赵仲让此举的目的在于羞辱和揶揄权倾天下的跋扈将军梁冀及其以不光彩手段得到“襄城君”封号的梁氏妻子孙寿12。这就使得他的裸袒行为不仅成为魏晋时期部分反礼教勇士裸袒之风的先声,而且也使其裸袒行为开始带有一定的政治彩。此诚如清人俞樾所言:“此事已开魏晋竹林诸贤风气矣。然襄城君即孙寿也,赵君玩之,薄其人耳。应仲远但执礼法以议之,似未识其雅意。”13
在以上三种裸袒行为中,第一种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历史的活化石,人们只能将其作为一面镜子,照出自己的过去,以确认文明进步的意义 。所以它并无现实的社会意义。后二种裸袒方式的社会影响几乎是背道而驰的。然而却对后代,尤其是魏晋时期的裸袒行为产生直接的作用和影响。不过这两种水火不容的两种裸袒行为在魏晋六朝时期的许多文献中并没有得到清晰的区分和客观的评价,而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谩骂。其中以葛洪和裴頠为最。葛洪说:“世故继有,礼教渐颓。……暑夏之月,露首袒体。……汉之末世,则异于兹。蓬发乱鬓,横挟不带。或亵衣以接人,或裸袒而箕踞。”14裴頠则“深患时俗放荡,不尊儒术。何晏、阮籍素有高名于世,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至王衍之徒,声誉太盛,位高势重,不以物务自婴,遂相放效,风教陵迟,乃著崇有之论以释其蔽曰:……故砥砺之风,弥以陵迟。放者因斯,或悖吉凶之礼,而忽容止之表,渎弃长幼之序,混漫贵贱之级。其甚者至于裸裎,言笑忘宜,以不惜为弘,士行又亏矣。”15葛洪、裴頠二人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一方面从维护礼教的角度来责难裸袒行为,另一方面又把何晏、阮籍的放诞行为与西晋时期王衍等贵族名士的骄奢淫逸之举相提并论。与他们的口径相一致,《晋书》等正史中对于这类裸袒行为的记载也是一种笼而统之的否定态度。如王隐《晋书》:“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子弟阮瞻、王澄、谢鲲、
胡毋辅之之徒,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故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甚者名之为通,次者名之为达也。”16
真正将反礼教的裸袒和穷奢极欲生活方式的裸袒进行区分并以不同的态度加以表现的文献是《世说新语》。
首先,《世说新语》的编者对于王澄、胡毋辅之等人那种作为骄奢淫逸生活方式的裸袒行为也同样持否定态度:
王平子、胡毋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世说新语·德行》)17
从表面上看,乐广的话也是从儒家礼教的角度来责难王澄等人的裸体行为。但实际上他的话外音是与其没有任何精神寄托和社会意义的纵欲式的裸袒,还不如回到儒家礼教的规范中来。因为这种没有意义的纵欲式裸袒上承商纣王的驱奴裸逐,下接汉灵帝和曹洪的裸游馆和裸袒酒会,完全是人性的倒退和异化,毫无肯定价值。完全不能同阮籍等人的裸袒同日而语。对此,当时以气节和人格著称的戴逵,尽管不满于清谈玄风,但他对于正始名士和元康
名士的内在差异和高下之分,还是颇有灼见的。他在《竹林七贤论》中对乐广的话表示了深深的理解和共识:“是时竹林诸贤之风虽高,而礼教尚峻。迨元康中,遂至放荡越礼。乐广讥之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至于此?’乐令之言有旨哉!谓彼非玄心,徒利其纵恣而已。” 18所谓“彼非玄心,徒利其纵恣”可谓点到了问题的要害。这就是说,像王澄等人那样,没有阮籍那些人的遥深境界和精神寄托,只是出于感官刺激而追求裸袒时髦,是应当坚决抵制和摈弃的。他在《放达非道论》中还表达了同样的观点:“竹林之为放,有疾而为颦者也;元康之为放,无德而折巾者也。”19这种客观允当的看法是当时对于反礼教和纵欲式两种截然不同的裸袒之风的内在差异最为敏感的认识和最为明快的表述。它恐怕也是《世说新语》的编者得到启示的直接源头。
正因为如此,所以《世说新语》的编者对于桑扈和赵仲让式的具有反礼教彩的裸袒行为给予了积极的肯定和赞美。而且对此类故事的细微差别也给予了必要的区分。一种是带有政治彩的裸袒。如:
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衡扬桴为渔阳掺檛,渊渊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魏武惭而释之。(《世说新语·言语》)2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