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1第二单元《综合探究 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高一《经济生活》第二单元综合探究课。第二单元的主题内容是《生产、劳动与经营》,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解析生产与经济制度;二是识别公司的不同类型和新时代的劳动者,树立诚实劳动、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三是了解各种不同的投资方式。从上述内容来看,第二单元在最后设置《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对创业者的素质与能力进行综合性探究显得十分合理,不仅联系了本单元相关知识,更是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成为学习高一《经济生活》中的关键环节,对于学生──未来的从业人员的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生分析】
新课程的内容大都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有些联系直接,有些联系就比较间接。本
课的学科知识是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与高一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远了一些。因此,选择什么样的主题、怎样的探究模式、设计怎样的问题情境,将就业和创业接近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热情就十分重要。本课在教学设计中尽可能地做到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和展开课堂教学,将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较好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我国就业、创业背景;懂得一些必要的求职技巧;明确创业的成功需具备一定的创业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系列环节设置与讨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勇于挑战,勇于创新的能力,为其未来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广阔的空间。
【重点难点】
本课重点及难点有二:一是作为未来的从业人员──中学生应怎样看待当前中国的就业与创业机遇? 二是要想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应培养怎样的素质与能力?
【设计思想】
政治新课程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本课以新课程改革理念为指导,设计了“关注社会、聚焦现实”、“现场模拟、参与平台”、“互动讨论、思维体操”、“教后小结、理论提升”等教学环节,将“补充资料卡”贯穿全课,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提出新的开放式的问题,并留下学生进一步思索空间,通过这样的逻辑顺序,争取达到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唱响主旋律。
【教学过程】
关注社会,聚焦现实
步骤一:将全班同学分组,给各学生小组布置任务:一是收集有关我国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二是收集岗位成才、创业成功人士的具体事例。信息来源可以是报刊杂志,也可以是网络,如果现场采访本地知名成功人士,或了解本地各行业从业人员的经历更好。
步骤二:各组将收集来的资料筛选、归类,整理成有主题、有条理的文字稿。(文字稿内容:主题、程序、问题及其原因和解决办法、我们的思考等。)
补充资料卡:
材料一:
世界眼中的中国 最有影响的力量
早在2004年9月,《财富》杂志就登载文章《透视新中国》,说中国正在进行一场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试验。今天,中国这个人口最多的国家正在得到世界的认可,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有影响的力量之一。中国已经从那些急于开发利用中国这一巨大廉价劳动力市场、设法立足于这个正在崛起的市场的跨国公司那里吸收了数千亿美元的资金;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并超过日本成为最大的对美贸易顺差国,是仅次于日本的拥有美国政府债券最多的国家。
走向世界势不可挡
“几乎没有哪个国家有如此迅速的发展。中国人是天生的企业家、投资人和冒险家,政治环境的宽松使很多人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意。中国人不怕冒险──如果他们认定能在某件事上赚钱,他们就会去做。”英国《独立报》发表文章: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现在,随着中国逐渐对外开放,市场逐步壮大。现在看来,最终还是要由中国决定一切。全世界都能感受到中国经济快速扩张带来的影响。国内的发展已经不再是中国企业的唯一目标。
材料二:
2008年,全国共有应届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是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而社会新增岗位只有1 000万,其中1/3的岗位不适合应届毕业大学生,1/3的岗位与大学生期望值有距离,剩下1/3的岗位中很大部分需要专业训练。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大学生越来越热衷报考公务员。
当前要清醒地看到,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今后几年矛盾尤为突出。根据预测,今后两年我国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将进入高峰期,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压力很大,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面对新的形势,就业再就业工作必须进一步加强,不能有丝毫削弱。
探究:你怎样看待当前中国发展所带来的就业或创业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中你觉得应确立怎样的职业理想?
分析:中国当前就业与创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GDP增长率在9%以上,创造了许多就业机会,社会急需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创业的政策十分优惠,市场前景诱人,作为未来的从业人员──中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储备知识、培养能力刻不容缓。
设计理念:相对于教材的其他内容,综合探究不是突出知识,而是突出生活,联系社会。在课堂实施中,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走近学生生活、走向社会。积极开发和利用学校和社会的一切课程资源,将学生引回广阔的生活天地、社会天空,实现生活的课程化,课程的社会化。本环节的设计用意正在于此。
现场模拟,参与平台
步骤一:将全班分成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内部协商分成招聘组和应聘组,招聘组设2-3人;应聘组若干。
步骤二:确定招聘主题,预设招聘形式(写个人简历、面试、笔试、案例分析、现场操作等)。
步骤三:现场模拟,每大组通过设置招聘情景,将招聘的程序进行演示。
补充资料卡:
材料三:
成功的应聘者
某著名大公司招聘职业经理人,应者云集,其中不乏高学历、多经验的人。经过初试、笔试等四轮淘汰后,剩下6个应聘者,但公司只选择一人作为经理。所以,第五轮将由老板亲自面试。
面试开始时,主考官发现考场上多一个人,出现7个考生,于是问道:“有不是来参加面试的人吗?”这时,坐在最后面的一个男子说:“先生,我第一轮就被淘汰了,但我想参加一下面试。”
人们听到他这么讲,都笑了,站在门口为人们倒水的老头子也忍俊不禁。主考官不以为然地问:“你连考试第一关都过不了,有什么必要来参加这次面试呢?”这位男子说:“因为我掌握了别人没有的财富,我自己本人即是一大财富。”大家又一次哈哈大笑了,都认为这个人头脑有毛病。
这个男子说:“我虽然只是本科毕业,只有中级职称,可是我却有着10年的工作经验,曾在12家公司任过职……”这时主考官插话说:“虽然你的学历和职称都不高,但是工作10年倒是很不错,不过你跳槽12家公司,可不是一种令人欣赏的行为。”
男子说:“先生,我没有跳槽,而是那12家公司先后倒闭了。”在场的人第三次笑了。一个考生说:“你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失败者!”男子也笑了:“不,这不是我的失败,而是那些公司的失败。这些失败积累成我自己的财富。”
这时,站在门口的老头子走上前,给主考官倒茶。男子继续说:“我很了解那12家公司,我曾与同事努力挽救它们,虽然不成功,但我知道错误与失败的每一个细节,并从中学到了许多东西,这是其他人所学不到的。我更有经验避免错误与失败!”
男子接着说:“我深知,成功的经验大抵相似,容易模仿,而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别人的成功经历很难成为我们的财富,但别人的失败过程却是!”
男子离开座位,做出转身出门的样子,又忽然回过头:“这10年经历的12家公司,锻炼了我对人、对事、对未来的敏锐洞察力,举个小例子吧──真正的考官,不是您,而是这位倒茶的老人……”
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惊愕,目光转而注视着倒茶的老头。那老头诧异之际,很快恢复了镇静,随后笑了:“很好!你被录取了,因为我想知道──你是如何知道这一切的?”
编程哪一家比较好
老头的言语表明他确实是这家大公司的老板。这次轮到这位考生笑了。
探究:你觉得上述的应聘故事对现在的企业和个人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分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人的能力是一种不能用编程来表现的东西,这个考生能够从倒茶水的老头的眼神、气度、举止等,看出他是这个企业的老板,说明他是一个观察力很强的人。这种功夫需要长期的积累,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谈,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就是细节的魅力,是水到渠成后的惊喜。
作为企业,在用人方面,不能以学历、职称、相貌等表面现象来选择人才,要更多地注重人才的能力。
设计理念:综合探究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学生与社会实践、现实生活的交互作用实现其价值。它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本环节设计的出发点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活动,发展个性品质。
互动讨论,思维体操
步骤一:请若干学生讲述收集来的岗位成才、创业成功人士的具体事例(如日本丰田、美国通用、中国联想、迪斯尼、沃尔玛、2004年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领袖等)。
步骤二:如果我有一笔资金,怎样创办一家企业?
补充资料卡:
材料四:
台湾首富王永庆早年创业史──卖米
王永庆早年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932年,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感觉到要想米店在市场上立足,自己就必须有一些别人没
做到或做不到的优势才行。仔细思考之后,王永庆很快从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上到了突破口。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很落后,稻谷收割后砂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里面。用户在做米饭之前,都要经过一道淘米的程序,用起来很多不便,但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到了切入点。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一点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出售。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米质量要高一个档次,因而深受顾客好评,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
在提高米质同时,王永庆在服务上更进一步。当时,用户都是自己前来买米,自己运送回家。年轻人整天忙于生计,不方便前来买米,买米的任务只能由老年人来承担。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超出常规,主动送货上门。这措施大受顾客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