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07-04-26
[作者简介]黄薇(1977-),女,云南玉溪人,讲师,主要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在句子的运用过程中,同一形式的表述在上下文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语义解释,使人误解,这种语病就称为歧义。歧义是古今中外所有语言中均存在的现象,朱德熙指出:“一种语言语法系统里的错综复杂和精细微妙之处往往在歧义现象里得到反映。因此分析歧义现象会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使我们对语法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更加深入”〔1〕。歧
义语句体现了语言含义的丰富性,但它同时又是一种病态的语言现象,妨碍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影响人们交际活动的正常进行。
关于汉语句法分析方法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先后出现了中心词分析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变换分析法、替换分析法、语义特征
分析法、配价分析法、语义指向分析法等汉语句法分析方法,语用学中焦点、预设、蕴含、语境理论的普遍应用,歧义研究手段逐步完善,汉语歧义研究在近二十年已取得重大突破,各种析句方法在分析歧义结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及优势,但没有一种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因此,对歧义句的分析也是评价析句方法优劣高下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试从对歧义分化的角度来对析句方法的发展演变过程作一个梳理。
“50年代至70年代,教学语法的析句方法采用《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句子成分分析法,也叫‘中心词分析法’。这种分析法认为句子是词在同一平面上的简单加合而成的,‘分析时要求先一举
从歧义分化看汉语析句方法的拓展演变
薇1,张
曦2
(1.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云南昆明
650092;2.红河学院对外合作与交流处,云南蒙自
661100)
method形容词[摘要]运用析句方法对汉语歧义进行分化的研究在近二十年已取得重大突破。各种析句方法在分析歧义结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及优势,但没有一种方法是完美无缺的。因此,歧义分化能力也是判断析句方法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从对歧义分化的能力这个角度梳理了汉语析句方法的拓展演变过程。[关键词]歧义分化;句法结构;析句方法
[中图分类号]H1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2345(2007)09-0025-03
EvolutionofChinesesyntacticalbreaking-downapproach:aperspectivefrompolarizationofambiguity
HUANGWei1,ZHANGXi2
(1.YunnanTeachers'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2,China;2.HongheCollege,Mengzi,Yunnan661100,China)
〔Abstract〕Thestudyofinterpretationofsentencebyusinganalyzingmethodhasalreadyobtainedimportantbreakthroughinrecent
20years.Everymethodhasitsowncharacteristicsandadvantageanalyzingambiguitystructure.Butthereisnomethodisfaultless.Therefore,theabilityof
interpretationofambiguityisastandardtojudgewhetherananalyzingmethodgoodornot.ThisarticlecombedthroughtheexpandinganddevelopingprocessofanalyzingmethodofChinese.
〔Keywords〕interpretationofambiguity;sentencestructure;analyzingmethod
大理学院学报
JOURNALOFDALIUNIVERSITY
第6卷第9期2007年9月
Vol.6No.9Sep.2007
25
出全句的中心词,作为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和谓语,让其它成分分别依附于它们’”〔2〕。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用来分析词语间关系不明的歧义结构,如:①打败了日本鬼子的军队
—<>()
②打败了日本鬼子的军队
()
我们可以通过线条符号,清楚地看出每一个词的词性,从他们之间的关系分析出动宾短语和偏正短语的区别,由此消除了歧义。但成分分析法如果遇到句子层次较多,对句子的层次性显示较差,或者句子成分都一样的歧义结构,还是缺乏解释力。
层次分析法,也叫直接成分分析法,是结构主义语法理论用于句法分析的重要手段。最早明确提出并建立层次分析理论的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汉语界最早运用层次分析理论来研究汉语语法的学者是赵元任先生,而最早运用这一理论进行歧义研究的是朱德熙先生,他在《论句法结构》中用直接成分分析法成功地分化了歧义实例“咬死了猎人的狗”,分析了因层次不同而产生的歧义;并用变换的方法分析了因深层语义关系不同而产生歧义。层次分析法的优点在于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对短语分析简明实用,操作性强,可以揭示构造层次和显性语法关系,能很好地分化由于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如:①在这儿休息不好。②马路修宽了。
例①是由不止一种结构关系造成的歧义句,包括两种意思:A、在这儿休息,休息不好。B、在这儿休
息,不大合适。例②是结构关系相同但结构层次不同造成的歧义句,也包括两种意思:A、马路经过修整后变宽了。B、马路修整后宽度超过了原定的计划。但对于隐性语法关系的揭示还得对层次分析法进行改造与完善,在“切分”的基础上“定性”,于是这一局限催生了变换分析法的运用。
吕叔湘最早在《中国文法要略》里提到了变换分析法,80年代前后经朱德熙先生深入研究以用来分化歧义结构。变换分析法包括句子改换、句式变换和结构转换,它着眼于句子结构的外部分析,可以有效地分化表面同构但深层结构中意义不同的
歧义句式。如“在桌子上写字”,既可以指把字写在桌子上,又可以指在桌子上面把字写在别的地方(如写在纸上)。如果转换为“他把字写在桌子上”或“他把纸铺在桌子上写字”,这一类“在+NP+V+N”句式,由于“在”分属介词和动词,两类词性的重合造成了歧义。变换分析法可以用来分化歧义,但却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这样一来,上世纪80年代,语法研究中引进了语义特征分析法。
语义特征分析法使语法分析朝着形式与意义结合的方向发展,着眼于分析概括实词中小类词的语义特征,解释小类词特有的语义要素对句式的制约作用,即说明引起表层结构变化或差异的内在的语义原因,达到分化一些同构歧义句式的目的。我国较早引进的是陆俭明先生,他运用语义特征分析法能清楚地解释造成歧义的原因。如“放着、坐着、站着”等记为A类句式,“演着、跳着”等记为B类句式。A类词有“附着于某物”之意,而B类词没有,因此A类句式可以变换成C类句式,而B类句式就不能。如:A“
操场上站着学生”→C“学生站在操场上”(√),A“嘴里哼着小调”→C“小调哼在嘴里”(×)。他在《语义特征在汉语语法中的应用》一书中还指出语义特征还可以对动词、名词、形容词进行分析,如:“死、等、挂、看”等这些动词分别代表ABCD四类,A类词表示瞬间完成;B类词不表示瞬间完成,而表示持续;C类词表示瞬间完成而且状态持续;D类表示瞬间完成但不表示状态持续等等。语义特征分析法使我们把分析致歧原因的思路引向深入,尝试从深层语义角度来分化歧义。
配价分析理论最初源于法国语言学家特斯林伊尔(LucienTesnière),引入了化学中“价”的概念。他主张句子构成成分不只是表面看到的词,要与其他成分发生关联,更应该注意这种关联,尤其是动词。朱德熙先生最先引入了“配价”概念,为汉语语法研究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新思路。《“的”字结构判断句》即是引入配价理论的新成果。“V+的”结构会形成歧义,如“开车的(人)没来”,“开车的(工具)不到了”;“开”是二价动词,可以和两个强制性成分(施事、受事)发生关系,施事名词能省略而受事名词就不能省略,否则会造成歧义。因此“人”可以
##大理学院学报
总第45期社会科学
26
(上接第24页)竭,即二、四句押韵,如《鱼调》押的是ainx韵,其中ain是韵母,x是调号,指的是44调。
另一种是二、四句用韵,如《要走就远走》。
Notyonfvlzildoduixfvl,
你要飞就远远飞,
Notyonngaidzildoduixngaid.
你要走就远远走。
Qitlitcvtlvtngalwinxngvl,
忽闪忽视眼面前,
Jainlngalxinlnoxbaid.
牵疼咱心口。
白族的很多“山花体”民歌,就象这样,通过形
式和内容的完美结合,较好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及价值取向。
作为白族民间文学一个重要的分支,随着时代的进步,白族歌谣也不断发展着,并随着生活的变化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容,与时俱进地体现着白族文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杨梅,杨伟妹.白族民间小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39-40.
〔2〕施珍华,段伶.白族民间文艺集粹〔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3-13.
省略而“工具”不能省略。
同样,形容词、名词也存在配价问题。如:
A.对问题的看法B.对《红楼梦》的论文对妇女的偏见对家庭的话题
对中国的好感对农村的影片
A类名词是二价名词,涉及主、客体两方面,其语义配置是“某人对某人某事的好感、偏见等”,两方面构成依存关系。“对”的关涉对象不同,既可以是持有者,也可以是针对者。因此A类句子是歧义句;B
类名词是一价名词,不能和两个事物构成依存关系,因此不能构成歧义。配价分析法加深了对动词、名词、形容词的认识,扩大了汉语研究的领域,对歧义结构有较强的分析能力。
“我在房顶上发现他”是一个歧义句,可以理解为:①我在房顶上,他不在房顶上,我发现了他;②我不在房顶上,他在房顶上,我发现了他;③我和他都在房顶上,我发现了他。这类歧义用以上理论都无法分化或解释清楚,于是语言学家借鉴“配价语法”、“格语法”和“论元结构”等理论,创立了“语义指向分析”理论,为汉语的歧义分化研究又提供了一种新方法。语法成分的语义关涉对象是不一定相同的,运用语义指向分析,能揭示语义和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分化解释这类歧义现象。当表示①义时,状语“在房顶上”的语义指向“我”;表示②义时,状语“在房顶上”的语义指向“他”;表示③义时,状语“在房顶上”的语义同时指向“我”和“他”。又如“两个人就吃了五个馒头”,“就”这个副词可表示动作时间、范围、语气,指向“两个人”意为“人少,馒头吃多了”,指向“馒头”则意为“馒头吃少了”。在分析短语或句子时,经常是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不能兼顾,语义指向分析就可以照顾到句法结构的语义和句法结构的关系,可以细致分析同形异构结构的差异,有效分化歧义,尤其是结构相同的歧义结构。另外,语义指向分析法还可以揭示出歧义结构里施受关系的差别,如分化“鸡不吃了”这类歧义结构,这是其他析句方法无法做到的。
我们分别比较了各种析句方法对歧义结构的分化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歧义现象是复杂的,每一种析句方法都在前人局限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但是每一种句法理论都不是专门针对分化歧义而发明的,因此对
歧义的分化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某个析句体系总体上的能力。它不仅有理论上的意义,更有应用方面的价值,比如在人工智能、机器翻译等方面,对歧义结构的分化和解释要求析句方法的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这也给相关学者提供了广阔的学术前景。
[参考文献]
〔1〕朱德熙.汉语句法里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0,(2)∶81-92.
〔2〕陆俭明.分析方法刍议评句子成分分析法〔A〕.中国语文杂志社.汉语析句方法讨论集〔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
社,1984.1-100.
黄薇,张曦从歧义分化看汉语析句方法的拓展演变第6卷总第45期
2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