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19 鸟纲分类
一、实验目的
1.初步掌握鸟类分类方法。
2.掌握鸟纲三个总目的主要区别。
3.掌握突胸总目各生态类及目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种类及有重要经济价值的种类。
二、实验材料
各类代表种类剥制标本和陈列标本。
三、实验器具
解剖盘、放大镜、卡尺、直尺、镊子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鸟体的量度(图19-1)
体长 自嘴端至尾端的长度。
japonensis嘴峰长 自嘴基生羽处至上嘴先端的直线距离。
翼长 自翼角(即腕关节)至最长飞羽先端的直线距离。
尾长 自尾羽基部至最长尾羽之先端的直线距离。
跗跖长 自胫骨与跗跖关节后面的中点,至跗跖与中趾关节前面最下方的整片鳞下缘的直线距离。
(二)形态描述术语
观察鸟类标本,认识下列分类术语(图19-2)。
1.头部
额 或称前头。头的最前部,与上嘴基部相接。
头顶 额后的头顶正中部区域。
后头 或称枕部。头顶之后,头的最后部区域。
眼先 额的两侧、嘴角之后、眼之前的区域。
颊 眼下方、喉上方、下嘴基部上后方的区域。
图19-1 鸟体测量方法示意图
1.体长;2.翼展度;3.翼长;4.尾长;5、6.嘴峰长;7.嘴裂长;8.跗蹠长;9.趾长;10.爪长。(自郑作新)
颏 喙基部腹面所接续的一小块区域。冠羽 头顶上特别延长或耸起的羽毛,常形成冠状。
枕冠 后头上特别延长或耸起的羽毛。
耳羽 耳孔上的羽毛,位于眼的后方。
面盘 两眼向前,其周围的羽毛排列成人面状。
肉冠 指头上裸露的皮肤形成的肉质冠。
肉垂 头部下方向下垂的裸皮。
2.嘴
上嘴 为嘴的上部,其基部与额相接。
下嘴 为嘴的下部,其基部与颏相接。
图19-2 鸟体外形图(自郑作新)
嘴峰 是上嘴的顶脊。嘴甲 下喙宽而扁平,嘴端被有甲状附属物,为雁形目特有。
蜡膜 为上嘴基部的膜状覆盖构造,如鸽。
鼻孔 为鼻向外的开孔,位于上嘴基部的两侧
鼻管 上嘴基部的管状突,鼻孔开口于管的先端。
嘴须 着生于嘴角的上方。
3.颈部
后颈 与头的枕部相接近的颈后部,又分为上颈和下颈。
喉 紧接颏部的区域。
前颈 颈部的前面,紧接喉下方的区域。
喉囊 喉部可伸缩的皮囊结构。食鱼鸟类常具。
4.躯干
背 下颈之后、腰部之前的区域,可分为上背和下背。
肩 背的两侧及两翅的基部。此部羽毛常特别延长,而称为肩羽。
腰 躯干背面的最后一部分,其前为下背,其后为尾上覆羽。
图19-3 翼的形状
A.圆翼(黄鹂);B.尖翼(家燕);C.方翼(八哥)(自郑作新)
图19-4 尾型
1.平尾(鹭);2.圆尾(八哥);3.楔尾(啄木鸟);4.凹尾(沙燕);5.叉尾(家燕)。(自郑作新)
胸 躯干下面最前的一部分,前接前颈,后接腹部。腹 胸部以后至尾下覆羽前的区域,前接胸部,后则止于泄殖孔。
5.翼
飞羽 飞羽为沿翼的前臂部及指掌部的后缘着生的一列大型羽毛。依其着生部位可分初级飞羽、次级飞羽及三级飞羽。
覆羽 覆羽为覆盖于飞羽基部的小型羽毛。其中覆于初级飞羽基部的称为初级覆羽,覆于次级飞羽基部的称为次级覆羽。次级覆羽明显地分为三层,即:大覆羽、中覆羽和小覆羽。
翼镜 又称翅斑。翼上特别明显的斑,通常为初级飞羽或次级飞羽的不同羽区段所构成,如雁形目种类翅两侧各有一处呈蓝绿的斑纹。
腋羽 翼基下方(腋下)的羽毛。
翼端 翼的先端。依其形状的不同可分为3种:圆翼(最外侧飞羽较其内侧的为短,因而形成圆形翼端)、尖翼(最外侧飞羽最长,其内侧数枚飞羽逐渐短缩,而成尖形翼端)、方翼(最外侧飞羽与其内侧数羽几等长,而成方形翼端)(图19-3)。
6.尾型(图19-4)
平尾 中央尾羽与外侧尾羽长短相等(图18-4)。
圆尾 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稍长。
楔尾 中央尾羽明显较外侧尾羽长,且羽轴强硬。
凹尾 中央尾羽较外侧尾羽稍短。
图19-5 鸟趾的主要类型
1.不等趾型(麻雀);2.不等趾型(大鵟);3.对趾型(啄木鸟);4.异趾型(咬鹃);5.并趾型(翠鸟);6.前趾型(雨燕)。(自郑作新)
图19-6 鸟蹼的各种类型
1.蹼足(天鹅);2.凹蹼足(燕鸥);3.半蹼足(鹬);4.全蹼足(鸬鹚);5.瓣蹼足(鸊鷉)。(自郑作新)
叉尾 中央尾羽明显较外侧尾羽短,如家燕的尾。7.后肢
(1)趾 通常4趾。依趾排列的不同,可分为下列各种足型(图19-5):
不等趾足 又称常态足,三趾(2、3、4)向前,一趾(1)向后。
异趾足 第1、2趾向后,第3、4趾向前。
对趾足 第1、4趾向后,第2、3趾向前。
半对趾足 与不等趾足基本相同,但
第4趾有时可扭转向后成对趾足。
并趾足 前趾的排列如常态足,但向前3趾的基部互相愈合。
前趾足 4趾均向前方。
离趾足 与常态足似,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但第1、3趾较长,特别是第1趾(向后)
最强,前趾各相游离。
(2)蹼 具蹼的足可再分为下列各种(图18-6):
蹼足 前趾间具有极发达的蹼相连着。
凹蹼足 与蹼足相似,但蹼膜中部往往
凹入。
半蹼足 蹼的大部退化仅于趾间的基部留存。
全蹼足 第1、2、3、4趾趾间均有蹼,如鹈形目。
瓣蹼足 为鸊鷉目特有,各趾两侧具有叶状瓣蹼,如小鸊鷉。
(3)跗跖部鳞片
盾状鳞 鳞片呈盾状由上至下顺序排列。
网状鳞 鳞片呈网状排列。
靴状鳞 鳞片呈靴状,整片披于鳞片跗跖部前缘。
(4)距 跗跖后缘着生的角状突。
(5)爪 着生于趾的末端。有些鸟类的中爪(中趾的爪)具栉缘。
(三)观察不同生态类型的鸟类
以非洲鸵鸟(Struthio camelus)、鸯鸳(Aix galericulata)、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白鹇(Lophura nycthemera)、大斑啄木鸟(Picoides major)、苍鹰(Accipiter gentiles)、麻雀(Passer montanus)等为代表,参照表19-1,观察鸟类不同生态类的形态特征,了解不同生态类型的鸟类与其生活环境的适应特点。
表19-1 鸟类各生态类的形态特征比较
生态类 | 特征 | 种类 |
走禽类 | 体型大,龙骨突不发达,翼退化。善于奔走,脚极强大,足趾减少。 | 平胸总目 |
游禽类 | 趾间具蹼,腿短而粗壮,适于游泳,尾脂腺及绒羽发达。 | 鸊鷈目、鹈形目、雁形目、鹱形目、鸥形目 |
涉禽类 | 腿长、颈长、嘴长,蹼不发达,胫部裸出。 | 鹳形目、鹤形目、鸻形目 |
陆禽类 | 适应陆栖,腿脚健壮,嘴强壮利于啄食硬果,嗉囊发达。 | 鸡形目、鸽形目 |
攀禽类 | 嘴、脚适应于攀缘,晚成鸟。 | 鹦形目、鹃形目、鴷形目、佛法僧目、夜鹰目、雨燕目 |
猛禽类 | 嘴爪特强,锐利弯曲,胫全被羽, 掠食性。晚成鸟。 | 隼形目、鸮形目 |
鸣禽类 | 鸣管和鸣肌发达,鸣声悦耳。离趾型,适于栖木。 | 雀形目 |
1.游禽类 适于在水中游泳,如雁、鸭类。五个目的区别,可先从足分辩,鸊鷉目具瓣状蹼,鹈形目具全蹼足,并具有喉囊结构;其它三个目均为蹼足,而鸥形目和鹱形目翅尖善飞翔,其中鹱形目具管鼻结构;而雁形目具嘴甲、翼镜。
2.涉禽类 适应涉水生活,如鹤、鹳、鹬。鹳形目与鸻形目区别于前者眼先裸露,后者眼先被羽。鹳形目与鹤形目区别于前者四趾处于同一平面,而后者其后趾高于前三趾。鸻形目与鹤形目区别于后者第一枚初级飞羽比第二枚短,而前者相反。
3.陆禽类 后肢均健壮,适于行走,如鸡、鸽。鸽形目的四趾处于同一平面上,鼻孔外被有蜡膜;而鸡形目后趾高于前三趾,雄体跗跖部有距。
4.猛禽类 隼形目种类通常称鹰,鸮形目种类通常称猫头鹰,二者区别主要为鸮形目种类具“面盘”。
5.攀禽类 趾均适于攀缘,如啄木鸟、戴胜。6个目中鹦形目、鹃形目和鴷形目的趾均为对趾型,其中鴷形目具似凿状喙;鹦形目喙坚强钩曲,羽毛彩鲜艳;夜鹰目和佛法僧目的趾型为并指型,而夜鹰目中爪具栉状缘;雨燕目属前趾型,不能在地上行走和站立。
6.鸣禽类 鸣管和鸣肌发达。只有雀形目,如家燕、大嘴乌鸦、喜鹊、八哥等。为离趾型,跗跖部后缘具靴状鳞,尾羽12枚。
(四)鸟纲分目检索
利用检索表将实验室内陈列的部分标本检索分目。如小鸊鷉、鸬鹚、灰雁、斑嘴鸭、白额鹱、银鸥、小白鹭、白腰杓鹬、丹顶鹤、家鸽、白鹇、苍鹰、耳鸺鹠、绯胸鹦鹉、大杜鹃、大斑啄木鸟、小翠鸟、小白腰雨燕、家燕、麻雀等。
中国鸟类分目检索表
1 蹼发达,脚适应于游泳…………………………………………………………………………2
蹼不发达或缺,脚适于步行……………………………………………………………………7
2 鼻呈角质管状……………………………………………………………………………鹱形目
鼻不呈角质管状……………………………………………………………………………… 3
3 趾间具全蹼(全蹼足) ……………………………………………………………………鹈形目
趾间不具全蹼…………………………………………………………………………………4
4 嘴通常平扁,先端具嘴甲;雄性具交接器……………………………………………雁形目
嘴不平扁或不具嘴甲,雄性不具交接器………………………………………………………5
5 翅尖长;尾羽正常发达…………………………………………………………………鸥形目
翅短,或尖或园;尾羽甚短………………………………………………………………… 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