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The Archaic to Now
0 引言
在中国的西南,有一片神奇的土地,它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北接四川和重庆,这就是“山地之国”—贵州。贵州境内,山脉众多、峰峦叠翠、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大娄山脉、苗岭山脉、武陵山脉、乌蒙山脉环绕其中,南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贯穿其境。在这17.6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满、蒙古、仫佬、羌等18个世居民族。贵州自古以来就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我国西南各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通道和走廊,南来北往的各族先民在这里交汇融合。华夏族系自北向南、氐羌族系自西向东、苗瑶族系自东向西、百越族系由南向北,于不同时期来到贵州。贵州高原以她博大的胸怀孕育、接纳贵州的各族先民,让他们世世代代在青山绿水中劳动、生活、交流、交往、交融,创造了贵州高原独有的农耕文明和民族风情。
1 贵州世居民族综述
①白族。贵州境内的白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市、六盘水市等地区。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省白族人口有18.74万人。白族喜欢以歌表达思想,以舞抒发感情,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有民歌、古歌、传说、谜语、神话等。其使用的乐器多种多样,尤以吹奏天然“木叶”最具特。逢年过节,白族还有花灯戏、耍
archaic龙灯等丰富多彩的演出活动。在我国的雕刻艺术史上,白族的石木雕刻也相
当精湛,主要集中在石棺、墓石、墓碑和房屋的雕梁画栋上,所雕造像,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干粮”、刺藜水花酒是白族的传统饮食。据说在明朝初年,白族祖先于带兵打仗之时,缺粮受困之际,就是用石头挤压刺藜汁来当酒,向天祈祷,于是大军得救。因此,白族的后辈子孙们就学习制作刺藜酒来感谢上天,以此纪念祖先。
白族的服装款式各地有所不同,以白衣服为尊贵,传统服饰以大理一带白族女装为代表。贵州白族在长期的民族交流与融合中,一部分白族改着汉装,一部分改穿彝服。
②布依族。贵州境内的布依族主要聚居在黔南、黔西南和安顺、贵阳等地。布依族的口头文学内容丰富,有童话、寓言、谚语、传说等,民歌极具特,有叙事诗、情歌、苦歌、哭嫁歌等,而民歌的曲调因使用的场合不同而有大小调之分。流传在贵州黔西南南北盘江流域的“八音古乐”,由八种乐器组成,发出八种不同的声音,是布依戏最具民族特的唱腔之源,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遗产。
布依族蜡染,历史悠久,图案精美,是我国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布依族“仲家布”结实耐用,美观大方,工艺水平极高。
布依族自古就有“水稻民族”的称谓,特饮食有五糯米饭、盐酸菜、狗肉等。节日主要有:三月三、
四月八、六月六等。三月三要举行祭祀山神、扫寨驱鬼、男女对歌等活动。
③侗族。贵州侗族主要聚居在黔东南州和铜仁市。侗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素有“诗的家乡,歌的海洋”之
【作者简介】马丽亚,女,本科,副研究馆员,从事民族文化宣传教育及研究工作。高书娜,女,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文物珍藏与展示。杨萍,女,硕士,文博馆员,研究方向:民族文物保护。
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
—贵州世居民族综述
摘 要:在贵州高原上,生活着汉、苗、布依、侗、土家、彝、仡佬、水、回、白、瑶、壮、畲、毛南、满、蒙古、仫佬、羌等十八个世居民族,他们于不同的历史时期进入贵州,在长期的交流交往交融中逐渐形成了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创造了贵州多元一体、共生共容的民族历史文化景观。
关键词:世居民族;综述;贵州
马丽亚 高书娜 杨萍
(贵州省民族博物馆,贵州…贵阳…550002)
042Vol.200
称,有诗歌、情歌、传说故事等,尤以用琵琶伴奏的“琵琶歌”最具代表,为侗族所特有。此外,主要流行于贵州的黎平、从江、榕江等县,一领众和、多声合唱的无乐器伴奏侗族大歌,其气势磅礴,节奏自由,久负盛名。
侗族的纺织品、刺绣品、银饰品以及竹编、藤编物件十分精美,尤以古老时尚的“侗族亮布”最具特,为侗族服饰所固有的衣料。
侗族的鼓楼、风雨桥等建筑,十分壮观,名满神州。鼓楼作为侗寨的公众集会场所和活动中心,一般建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有的达十五层之高;风雨桥一般建在村头寨尾或溪河两岸,既可遮风避雨、纳凉休息,又可迎来送往,唱歌聚会,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
侗族在日常生活中喜以大米为食,喜酸辣,传统节日主要有侗年、萨玛节、牛王节。侗年即侗族的春节,届时将举行杀猪宰牛,祭祀祖先、走亲访友,举行跳芦笙等传统活动,十分热闹。
④汉族。汉族始称“汉人”,先秦时期在华夏族的基础上融合了多个民族后于汉代形成的中国主体民族,其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省有汉族22198485人。
历史上,汉族于不同时期进入贵州,给贵州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尤其到明朝,“征南”“填南”的
政治需求使更多的汉族移民进入到贵州高原,在相对平坦的山谷盆地—黔中安顺一带,以山为屏,以河为障,就地聚族建造兼具军事防御功能的石头房子、碉楼、碉堡等。放眼望去,石头房子连缀成片,各家各户自成一体,其布局严谨、主次有序、易守难攻,堪称亦军亦民的建筑奇迹。传统食品有糕粑、熏腊肉、熏香肠,以及用猪血和豆腐做成的“血豆腐”等。
屯堡地区妇女喜梳“凤阳头”,流行地戏演出,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广受欢迎。屯堡人的节日与其他地方的汉族过节无异。春节供奉祖先、各处菩萨,有跳神、玩灯、迎春等活动。清明节,为祭祀祖先,怀念亲人的扫墓活动。
⑤回族。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贵州境内的回族多是在宋朝宝祐二年随元军进入贵州,到了明清时期,大批的回族商人、军人又到贵州落籍。今天,贵州回族主要聚居在毕节市、黔西南州、安顺市、六盘水市、贵阳市等地,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省有回族人口16.87万人。
回族餐饮新鲜卫生,不吃自然死亡的动物,不饮动物血液,不吃猪肉等。贵州的回族,在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汉语、汉文。
⑥满族。贵州满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的黔西、金沙、大方三个县的交界地,多聚族而居于平缓的山地或山间盆地,土质肥沃,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其所建造的房屋多为土木砖结构,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满族善于将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经过艺术加工形成脍炙人口的谚语警句,流传甚广。他们还擅长石雕
、编织和刺绣工艺。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与交往中,贵州其满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与当地的民族节日逐渐融合趋同。春节或生日,还保留有在自家伙房碗架上摆放“样菜”的习俗。
⑦毛南族。毛南族是我国22个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有毛南族人口3.12万人。贵州毛南族的民间文学多口头相传,主要以反映生产生活、反抗封建压迫的诗歌为主要内容,民间故事以反映善恶报应为主题,情歌在民间流传较少。
毛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火把节、迎春节、桥节、过小年等。火把节主要是为祝愿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而举行;迎春节是为了祭祀天神,祈求风调雨顺;桥节意为“修桥补桥”,主要是中年夫妇进行的“无子求子、有子保子”的祈愿活动。毛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有打“棉球”、打“地牯牛”等,往往在节日盛会上进行表演。
在今天的卡蒲大七寨等毛南族地区还保留有“议榔”制度的踪影,从清乾隆年间至清末,“议榔”制度得到了发展和壮大,地方事务由政府委托地方头人主持,“寨老”集政权、族权于一身,对全族的事务进行管理。
毛南族独特的民间舞蹈“打猴鼓舞”在平塘县的卡浦毛南族乡、者密镇六硐、河中一带流传甚广。表达了毛南族对自身的起源、团结勇敢的精神以及不忘祖先的认识,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2008年“打猴鼓舞”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⑧蒙古族。明末清初,许多蒙古族落籍贵州,主要分布在贵州的毕节市和铜仁市,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的蒙古族为4.75万人。
贵州的蒙古族与汉族的交流历史悠久,因此在文化习俗、生产生活等方面均与汉族较为相似,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勤劳刻苦、不畏艰辛、踏实奋发、豁朗达观的传统理念和精神,主要体现在“孝敬”“宽容”“勤劳”“俭朴”“坚韧”“豁达”等方面。
蒙古族宰杀大牲畜以杀心为主,不割头,吃肉不剔骨,不过中秋节。
⑨苗族。苗族历史悠久,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贵州境内的苗族主要聚居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州等地,苗族村寨多依山就势建在山坡或较平坦的山脚,也有的建在较为高寒的山地,这种建筑型制我们习惯称之为“吊脚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43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3(上)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
楼”,在黔东南州最为普遍,是苗族民居的典型建筑,山地建筑形式的典型代表。
苗族民间文学主要有古歌、祭祀词、叙事诗等;叙事诗有爱情叙事诗、歌颂长寿的叙事诗等。以飞歌、酒歌、多声部情歌、木鼓舞、锦鸡舞、芦笙舞、板凳舞等歌舞蜚声中外。飞歌或高亢嘹亮,或婉转悠扬,曲式简短,流传甚广。苗族服饰有200多种,上衣多为大领或大襟衣,着百褶裙或长裤,妇女的银饰也像他们的服饰一样花样精美、款式繁多。
苗族医药,通常称为“苗药”,品种繁多,多以植物为主,包含动物和矿物等,辨病立症上具有独到之处,辩证分类上分为两纲、五经、36症、72疾等。此外,苗医还有诸如:放血疗法、刮治法等外治方法,对一些疾病的具有很好的疗效。
⑩仫佬族。贵州仫佬族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和黔南州,仫佬先民崇拜自然,信仰多神,没有统一的宗教,仫佬村寨清洁宽敞,房前屋后均有果木竹林掩映其中,有一株或几株高大的树木被尊奉为“寨树”“神树”加以保护。
仫佬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极具地方特。民歌有酒歌、情歌、古歌、祭祖歌、苦歌等,多为口头传颂,
即兴演唱,或抒情或叙事,婉转悠扬,十分动听。
仫佬族妇女擅长挑花、刺绣工艺,也喜欢佩戴银饰品作为装饰之用。仫佬族的传统服饰,尚深青,至清代,仫佬族的服饰仍独具特,保留有古代僚人的特点:妇女着筒裙,穿钩尖鞋;男子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民国以后,受新文化、新思潮的影响,传统服饰改装变化很大,与邻近汉族服饰基本相同。
仫佬族的主要节日有仫佬年、撵社节、牛寿节等。
k羌族。贵州羌族主要分布在铜仁等地。羌族民间口头文学十分丰富,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彩,有神话、传说、诗歌、童谣和警句等。诗歌题材广泛,有古歌、哭嫁歌、采茶歌等。传统乐器有羊皮鼓、笛子、唢呐等。传统工艺十分精湛,有挑花、刺绣和雕刻。羌族妇女刺绣在服饰上的花草虫鱼、牛羊家禽,形态逼真,彩亮丽。传统服饰多系围腰,佩戴银饰,穿钩尖鞋,十分美丽。男子多着对襟衣或土布、麻布长衫,冬天外套皮褂,包头帕,束腰带,缠绑腿,精明干练,质朴纯真。
羌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四月八、五月五、六月十九、羌年。四月八为牛的生日,祭祀牛王菩萨,不役牛,还让牛吃好喝好;五月五是祭祀土地神;六月十九祭祀观音妈妈;羌年为农历的十月初一,上午,羌族同胞用丰盛的食物祭祀太阳神,下午则祭祀祖宗家神,节日里还邀请外村外族的亲朋好友来家里吃年饭,称为“吃合心酒”。
l畲族。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畲族自称“山客”,谐音即“山哈”“哈萌”“东家”,意为来自东方。贵州境内的畲族多是元末明初迁徙至贵州境内的。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自治州的麻江县、凯里市以及黔南自治州的福泉市和都匀市。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全省畲族人口共有4.49万人。
贵州畲族口头文化丰富,比如山歌、情歌、酒歌、叙事歌等。民间故事多以山歌的形式传唱。畲族舞蹈以粑槽舞最具特,普遍使用芦笙、铜鼓、月琴等常见的民族乐器。
m水族。贵州水族,多居山地,气候潮湿多雨,因此偏好“饮酒”,喜欢“酸辣”,水族同胞善用诗歌来表情达意,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有传说、格言、谚语、寓言、神话等。乐器中的铜鼓在水族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古代是作为部落征战之时的报警信号,也作为财富和权贵的象征。
水族同胞的剪纸、刺绣、染织、雕刻工艺十分精湛,尤以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遗产—三都水族的“马尾绣”蜚声中外。马尾绣属于缠绣的一种,线条富有浮雕效果,图纹清晰,富丽多姿。水族服饰多青、蓝两,妇女多穿大襟衣,配青布长裤,系围腰,还往往搭配有银饰,十分华丽。端节是水族过节范围最广、人数最多、历时最长、批次最多的节日,是日以鱼类为祭品祭祀祖先,男女老少齐聚端坡,参加斗牛、赛马、吹芦笙等娱乐活动。
n土家族。贵州土家族主要集中在黔东北的铜仁市,其地属于武陵山脉的西段和大娄山的东北部,境内有梵净山,具有同纬度保存最完好、最典型的原始森林和国家濒危野生保护动物。深山密林的地理环境,
与中原文化交流甚少,因此传统的民族文化保存较好。土家族喜居在依山傍水、避风向阳的地方,建造“坐北朝南”的房屋,有的为干栏式建筑,有的为吊脚楼型制。
土家族特别喜欢山歌这种民间艺术,有苦歌、劳动歌、情歌、战歌等。此外,土家族最具特的大型舞蹈就是“摆手舞”,一般在祭祀活动和节日期间进行表演,其形式简单朴素,舞姿粗犷豪迈,十分震撼。
土家族男子一般着对襟短衫,女子为短衣大袖,以前为八幅罗裙,如今改装为镶边筒裤,体现了少数民族服饰改装的历史事实。“赶年”“祭风神”“肉莲花”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习俗。
o瑶族。贵州境内的瑶族大约是在明清时期从两广迁入或行政区划并入贵州的,在贵州解放以前,贵州瑶族还处于原始公有制社会,还保存着刻木记事等原始社会的组织形式。贵州的瑶族主要分布在黔南、黔东南、黔西南州,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为4.44万人,他们一般
044Vol.200
居住在山区,气候寒冷,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或“随山散处”或“随溪处”,擅长狩猎。
瑶族的文学依靠口耳相传保存至今,内容繁多,题材广泛,有传说、情歌、丧歌、祭神歌等,瑶族精于舞蹈,有打猎舞、长鼓舞等,尤以猴鼓舞蜚声中外。
瑶族工于纺织,服装款式较多,各有千秋。瑶族崇尚“竹”文化,瑶乡村寨房前屋后都有竹林掩映,有“无竹不成瑶”之说。“竹”寓意着子孙兴旺、繁荣昌盛。贵州瑶族在新中国成立后,其建筑形式多为“干栏式”木结构房屋,伴随房屋建筑的附属建筑—粮仓,更是瑶族众的独创,这种储存粮食的仓结构建筑,不但通风防潮,而且防火防鼠。瑶族的节日主要有:盘王节、陀螺节、六月卯节、糯考节等。
p彝族。贵州的彝族则主要聚居在黔西北的毕节市和六盘水市,这里处于滇东高原与黔中高原交汇的乌蒙山脉中部,气候高寒,多崇山峻岭,房屋形式有石墙房、土墙房、柱房等。彝族居住的这些地方,畜牧经济都十分发达,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贵州省共有彝族83万余人。
彝族传统工艺主要有漆器的制作加工、刺绣、银饰加工、雕刻等,尤以“贵州三宝”之一的贵州大方漆器制作最为有名,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彝族男子多穿对襟短衣配大裙裤,女子盛装为左衽短衣配长裙,泽鲜明,大气华丽。
彝族的节日主要有:年节、火把节、赛马节。彝族以十月为岁首,因此以为年节,届时将迎接祖先回家过年。火把节是彝族隆重、盛大的节日,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征,火把节体现了彝族先民对自然的崇拜,是一种古老的火崇拜。
彝族的祖先们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周期计算历法,创造了古老而神秘的“十月太阳历”,这是彝族古代文化对中华文明作出的卓越贡献。
q仡佬族。贵州境内的仡佬族主要分布在遵义和铜仁的部分地区。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我国的仡佬族有579,744人,散居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仡佬族最具特的戏剧要数“傩堂戏”和“地戏”,前者为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往往伴有“冲傩还愿”之意味。后者称为“军傩”,主要由傩戏发展而来,以表演历史上征战杀伐的战争题材为主要内容,兼具娱人的性质。
商周以来,仡佬族的祖先多以开采朱砂闻名于世,铸铁工艺十分精湛,许多炼铜铸铁的工艺多以祭祀的形式通过巫师得到传承。仡佬族的纺织也十分突出,花样繁多,工艺精湛;种茶历史悠久,种茶技术先进,茶叶质量谓为上品。在古代,仡佬族男女老少皆穿“筒裙”,男子着短裙,女子着长裙。明清以来,受汉文化的影响,仡佬族服饰与所居住地区的汉族没有区别。
仡佬族“吃新”节为摘取新熟之谷物瓜果祭祀祖先的重要活动,节日期间热闹非凡。
r壮族。壮族最早大约是在明清时期进入贵州的,现主要分布于从江、黎平、榕江、荔波、独山以及都匀、贵阳等县市。壮族的壮戏、讲究韵律的“勒脚欢”民间诗歌、多声部民歌独具特。歌谣在壮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无论是谈恋爱、过节日还是其他娱乐活动,都离不开歌谣传情达意,其种类包括古歌、酒歌、情歌、盘歌等。
贵州的壮族由于长期与苗族、侗族、布依族杂居在一起,其村寨多依山傍水而建,为宽敞明亮的干栏式建筑,若靠近侗族村寨,就与侗寨相类似,靠近布依村寨,就与布依寨相似,靠近桂北壮族村寨就与之
相同;其服饰也随乡同俗,与其他民族基本相同,多穿普通服装,体现了民族之间相互学习与融合。
壮族节日主要有壮年、牛神节、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节。壮年主要活动为祭祀社王后,敬祖先,然后是节日的娱乐活动。牛神节当日,家家户户牛不下田,还要做黑糯米饭喂牛,感谢牛神。六月十四或七月十四节也是家家敬祖,户户团聚,还伴随有赛马、打秋千等娱乐活动。
2 结语
在贵州崇山峻岭、梯田坝子世代耕耘、生息繁衍的各族同胞,共同创造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贵州历史和文化,他们共同为民族团结、民族和谐、民族进步、共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做出了历史性贡献,为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历史性探索,对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追求和发展、文化的同宗共源具有重要意义!■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45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3(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