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稽古】The Archaic to Now
李星斗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300)
摘 要:彩陶是一种先将陶器制作成型然后施以彩绘的一种陶器,彩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从已知最早的大地湾文化彩陶,到后来的仰韶文化彩陶,再到后来的齐家文化彩陶,中国彩陶经历了几千年的从诞生到繁荣再到最后衰退的漫长历史过程。也是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由野蛮动荡的旧时代向稳定发展的新时代的过渡。据统计,截止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已发掘的新石器遗址已有7000余个。这些完整或残破的陶片,以其各自特异或相近的纹饰共同组成了辉煌的史前社会。
关键词:彩陶;原始艺术;艺术起源
经过专家学者多年的不断努力,彩陶研究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在笔者看来,彩陶作为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这一重要过渡阶段的载体,其研究重心略有偏颇。其一,在整体观的树立上。对于彩陶的造型工艺以及精美花纹的关注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把握其作为陶瓷的起源乃至艺术起源的整个阶段,而不是拘泥于成型技术性和纹样象征性的争论。其二,彩陶在考古学上的意义大于其在艺术发展史上的意义。我国彩陶分布地域之广、持续时间之久、品种数量之大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人们将过多的注意力
置于彩陶文明作为人类社会萌芽方面的研究,而忽略了其作为史前艺术辉煌时期以及作为从“非艺术”向“艺术”过渡的重要阶段的考究。
1 彩陶的起源与发展
1.1 彩陶产生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彩陶的出现具有偶然与必然的双重性,对经过火加热使黏土质地变硬的发现存在偶然性,而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改变又决定其出现存在必然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就彩陶产生的必然性来说,这是受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第一,彩陶最初的出现是以实用为目的的,是为煮食农业生产出的谷物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以农耕为主的长江、黄河流域的陶器相比于渔猎为主的北方草原地区陶器明显有更大的发展,彩陶的发展是和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成正比的。第二,与农业相联系的定居生活是彩陶发展的重要因素,这是由彩陶自身的特性与制作条件决定的,人类已由狩猎采摘为主的旧石器时代迈入以农耕为主的新石器时代。第三,技术的发展是推动彩陶技术发展成型的主要动力。彩陶是在原始素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最初的捏制成型变为后来的轮制成型,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彩陶坯体厚薄更加均匀,绘于器物表面的纹样更加精美。
1.2 彩陶发展的物质性与精神性
彩陶的产生是诸多复杂因素共同驱使的结果,如果将农业生产、定居生活看作其发展的物质需要,那么人类自身的精神需求才是推动彩陶发展的主观因素。需要的本身就是创作的动机。当彩陶的外形表现出强烈的曲线和韵味,在口颈或肩部出现了没有实用意义而有象征意义的附加装饰,在陶器的表面出现各类有意识的或粗或细的纹样时,人的意志便已经熔铸其中了。彩陶是为用而产生的,但在后来的发展中超越了器物的本身,除了日常的生产生活,还被用于宗教祭祀、随葬的诸多方面,成为先民精神世界的物化。正所谓“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出土的文物中彩陶只占了很小的比重,主要以无装饰的素陶为主。在彩陶的发展中,素陶本身便可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而在素陶上施以纹饰必然是出于某种新需求,而这种需求主要是精神层面的。以此为据,彩陶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彩陶作为“器”,即造型和纹样的发展;二是彩陶作为“道”,作为一种精神寄托,所蕴含的精神不断丰富、意识发展的过程。彩陶本身是“器”,而它作为原始人类精神物化的承载,又有“道”的重要内涵,或多或少地将人自身的感受,甚至是人本身投射于彩陶的制作中,“器型即人形”这种说法是不无道理的,特别是在出土的陪葬品中有大量人形彩陶的存在。
2 彩陶的艺术性
2.1 一种不为艺术的艺术
对于彩陶的研究还在于对于其艺术性的讨论。是否应
【作者简介】李星斗(1995—),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艺美术(陶瓷)。中国彩陶艺术浅谈
052Vol.162
该将其界定为史前艺术的范畴,答案是肯定的。其作为艺术的重要起源之一,不同于史前洞穴壁画、雕塑,彩陶并不是只具有单一的艺术性。彩陶由器物以及器物的纹样构成,其虽作为日常生活用品,但绘于器物表面的纹样决定其同样具有艺术性,即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彩陶所蕴含的意蕴可以从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等方面进行探讨。原始社会在对彩陶的制作中既没有既定的主观观念,也没有艺术的动机,但我们不能否定彩陶的造型与纹样的创造。正是这种看似非艺术的创造才更接近艺术的本源。彩陶所体现的完全是一种完全天性的、本能的创造,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对世界的感知和体验。在模仿、临摹现实世界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更多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精神性。当前对于史前艺术的发掘是远远不够的,原始精神所表现出的稚拙、冲动、人性未开化的原始性都值得我们去用心地体悟,不乏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以此为灵感,如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非洲原始音乐元素在现代音乐中的体现。
2.2 彩陶造型的实用性与审美性
彩陶造型的演变始终是与社会的发展相关联的,在实用性与审美性辩证统一的基础上不断变化发展的。由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从最开始的实用性到后来审美性的蕴含,甚至部分器物已经脱离人们的日常生活范围,用以祭祀、陪葬等。彩陶的审美性以实用性为基础,审美性是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技术水平等因素的不断改进,器物的实用性不断加强,审美性也随之发展。
2.3 彩陶纹饰的发展
彩陶相较于一般的陶器更具特,主要体现在绘于陶器之上的纹样和彩。彩陶的纹样是经过对既定图像的简化抽象形成的规则化的图形。就纹饰的起源来看,主要有对编制痕迹的模仿、对自然事物的模仿、劳动节奏感的体悟和图腾宗教信仰。根据已出土文物,以内容为依据,可将彩陶纹饰分为两大类:一是自然纹样,即动植物及自然景物;二是几何纹样,如带状纹、锯齿纹、菱形纹、三角形纹水波纹等。单从出土器物的数量看,几何纹占多数。而两者的区别也并不是绝对的,这种抽象并不是毫无根据的,是一种由具体事物发展而来的抽象,几何纹样多数是在自然纹样的基础上抽象变化而来的。以纹饰的形式为划分依据又可将其分为图案式和绘画式。图案式主要以几何纹样为主,讲究图案的构成方式,其中所运用的形式法则主要有以下几种:对比法、画面分割法、多角度装饰法。绘画式所表现的内容多具有表号性的作用,如半坡彩陶中的鱼纹。
2.4 彩陶纹饰与中国意蕴
纹饰在后来朝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纯粹作为装饰纹样;二是绘画意蕴的发展,重视线条与写意的绘画。装饰纹样层面,彩陶纹饰与主题绘画共存的典型特点在战国时期的帛画与汉代的画像砖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如《人物龙凤图》《人物御龙图》。对于精神层面的绘画观念上,彩陶对后世的影响不单单是造型纹样在后代的继承和发展,而是在创作过程中的艺术精神与意蕴的延伸。中国绘画有别于西方绘画,不追求现实的真实,更追求一种意境;不执着于完美的透视和解刨,更重视画面的布局,重视线条的韵律。彩陶纹样的描绘并不是以理性思维为指导的,更多的是感性的、随意的表现,种种特点都反映出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独特的感知。长久以来在这种感知的引导下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思维,这种特质与新石器彩陶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中国画重写意的特点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但当我们追溯它的本源时,彩陶艺术是不可忽视的。
archaic彩陶在进入战国后不断衰退,在后来的各朝各代中不断发展,又在新技术的影响下逐渐演变为现如今的陶瓷,影响了后来工艺。早期彩陶艺术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在这个阶段所具有的天性的、本源的,在探索欲驱使下的行为才能算是纯粹的艺术。在没有实践理论框架的约束下,既没有既定的规则,也没有观念上的美丑,一切都是人类在野蛮未开化的时期对世界的最接近本源的探索。因此,彩陶艺术才应该得到我们更多的关注与研究,而不单是作为历史教科书中泛泛而读的内容。■
IDENTIFICATION AND APPRECIATION
TO CULTURAL RELICS
053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9.08(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