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2021年中国教育改进报告
2021年中国教育外部受新冠疫情和世界局势影响显著,在疫情防控、校园管理、教学⽅式、教学内容等多⽅⾯采取了相应的系列举措。教育内部“双减”发⽣的影响最为显著,对家庭、学校、社会和培训企业各⽅⾯以及家长、教师、培训业职员和学⽣各种成员都产⽣了深度、⼴泛的直接作⽤,学⽣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总量有明显减少,教师⼯作负担明显加重,学校及教师的⾃主性进⼀步降低。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部门在中国共产党成⽴⼀百周年之际加强了政治和历史教育。“⼗四五”规划确定以⾼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为⽬标,具体各学段和各⽅⾯的发展⽬标及定位于酝酿讨论中。局部区域教育供给数量减少,质量有⼀定程度下降,教育各⽅⾯受此影响出现⽭盾积累,民众对教育改进的期望继续⾛低,受疫情与内卷阻碍诸多改进难以有效进⾏。
01
2021年中国教育改进状况
2021年教育改进的主要⽅⾯有:
(⼀)“双减”初显成效
2021年1⽉,中纪委⽹站发表对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的采访,谈到校外培训机构存在的虚假宣传等突出问题,强调要加强信号。2⽉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强调强化校外培训监管,各地随即采取措施监管资⾦和阻⽌培训发出“双减”信号
规规范与监管,发出
机构开课,接着限制教学时间、内容。5⽉21⽇,中央全⾯深化改⾰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进⼀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意见》)。6⽉15⽇,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成⽴。7⽉24《意见》,明确⼯作⽬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平进⼀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印发“双减”《意见》
⽇,中办、国办印发
学校课后服务基本满⾜需要,学⽣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对校外培训机构全⾯规范。此后,从中央到县级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各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按“双减”《意见》要求开展⼯作,新东⽅等多家教育培训头部企业从学科培训退出,约7百万教育培训机构员⼯转岗。2021年底各级政府报告“双减”取得显著成效,校外培训总量和时长明显减少,校内课后服务明显增加,⼤多数学校对作业与考试加以控制。整体看
整体看“双减”初显成效,可持续性有待检验。
(⼆)家庭教育依法明确主体责任
经过多轮讨论修改,2021年10⽉23⽇,⼗三届全国⼈⼤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中国历史上⾸部家庭教育⽅⾯法律,明确未成年⼈⽗母或者其他监护⼈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法》。该法为中国历史上⾸部家庭教育⽅⾯法律
教育提供指导、⽀持和服务。旨在矫正家庭教育中可能发⽣的不当⾏为,同时对能⼒与资源不⾜的未成年⼈⽗母或其他监护⼈赋能。对家庭责任、国家⽀持、社会协同和法律责任做出界定,明晰了学校和家庭在育⼈中的责权边界。该法为家庭教育法治化、规范化、科学化创造了新的条件。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民政府应当加强监督管理,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畅通学校家庭沟通渠道,推进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配合。未成年⼈的⽗母或者其他监护⼈应当合理安排未成年⼈学习、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避免加重未成年⼈学习负担,预防未成年⼈沉迷⽹络。当下,特别
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家庭条件和资源不⾜的乡村、偏远地区的留守⼉童等各类未成年⼈的家庭教育提供更多的帮助。
(三)教育经费在财政收⽀不平衡压⼒下维持平稳增长
2021年,疫情及国际形势对各地各级财政收⽀影响继续加剧,更多地⽅政府出现财政收⽀难以平衡的状况。在此情况下,落实“双减”的条件保障、依政策要求的民办学校退出、民办幼⼉园和学校因收费降低或难以及时拿到普惠及相关政策补助⽽资⾦
链断裂停办等诸多因素增加了整体教育对财政性教育经费的需求。遵照2021年《政府⼯作报告》提出“确保基本民⽣⽀出只增不减”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采取多项措施筹措教育经费。2021年公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为53033.87亿元,⽐
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42908.15亿元,⽐上年增长
上年增长5.69%,较2019年同⼀指标8.74%下跌3.05个百分点;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为
7.15%,较2019年同⼀指标8.25%下跌1.10个百分点;占占GDP⽐例为4.22%,⾼于前⼀年度同⼀指标的4.04%,从2012年
以上。上述数据显⽰2021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在惯性作⽤下⾼于GDP增长,也⾼于起连续9年教育投⼊占GDP⽐例在4%以上
同期⾮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但整体⾛势表明维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的外部条件与此前相⽐更加薄弱。
(四)在线教育发展趋向合理
2020年,受疫情和校外培训的双重影响,⼤量资本疯狂涌⼊在线教育,使该类企业疯狂增长,全国在线教育机构总数突破23万家,超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总数。其中⼀些在线教育机构背离教育初衷,对在线教育的技术、经营、运⾏特征认识不⾜,在线上课时间过长,使⽤⽅式⽅法不当,教学效果不良,导致部分学⽣因此⽽厌学。2021年,在加强监管和相关外部条件改变的共同作⽤下,在线教育机构融资相对冷静、理性,总体出现收缩和转型
总体出现收缩和转型,曾经万亿市场规模的产业进⼊业务紧缩、⼈员锐减、关停校区、股价下跌状态,少量向⾮学科、职业或成⼈教育转型。2021年12⽉21⽇,据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介绍,在线校外培训压减84.1%,继续经营的在线机构需要遵照相关政策要求转为⾮营利机构,在遵守规范,确保教育品质,教学过程中对学员守住以⼈为本⽽⾮以资为本的底线,推进在线与在场融合⽅⾯也有⼀定改进。
(五)创造了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新机遇
经过多年社会岗位需求与⾼校毕业⽣就业供给“剪⼑差”不断拉⼤的强⼒作⽤,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进⼊新的发展机遇期。4⽉12⽇⾄13⽇,全国职业教育⼤会召开,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素质技术技能⼈才、能⼯巧匠、⼤国⼯匠。6⽉7⽇,《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初次提请全国⼈⼤常委会会议审议,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0⽉1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质量发展的意见》,继续⿎励职业教育尤其是学历类职业教育发展,提出“职业本科教育招⽣规模不低于⾼等职业教育招⽣规模的10%”的具体⽬标。截⽌2021年底,职教本科学校已有32所,招⽣规模3.8万⼈。⼈社部也明确提出切实维护、保障职业院校毕业⽣参加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合法权益和平等竞争机会。12⽉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学位授权与授予⼯作的意见》,明确职业学校学位证书效⽤与普通本科获得的学位价值等同,在就业、考研、考公等⽅⾯具有同样的效⼒,打通了就读职业院校学⽣的上升通道,
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仍在于体制变⾰,转变⾏政机构下属的学校定位,使得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实现融通有了现实途径。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仍在于体制变⾰,转变⾏政机构下属的学校定位,⾛向法治的市场。
(六)艺体类⾼考保障公平提⾼基础⽂化素养要求
全国已有21个省(市、区)启2021年9⽉,⿊龙江、⽢肃等7个省份公布“新⾼考”改⾰⽅案,第四批⾼考综合改⾰正式启动,全国已有
动了⾼考综合改⾰
动了⾼考综合改⾰。同时,为了改变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将艺体类⾼考当作⾼考捷径,每年考⽣⼈数有百万之巨,其中真正
扩⼤省考国考范围,减少校
有艺体特殊天赋与才能的⼈不多,毕业就业冷清的不正常状况,对艺体类⾼考招⽣做出调整:扩⼤省考国考范围,减少校倾向,提⾼⽂化课分值要求,严格招⽣程序,保证招考公平公正。这⼀改进也有利于中⼩学注重⾯考,改变“重专业轻⽂化”倾向
向所有学⽣⾝体和艺术基本素养的培养,⽽不仅仅盯着参加体艺⾼考的少数学⽣某⼀⽅⾯才能的培训,创造⾯向全体学⽣落实全⾯发展的更好条件。
(七)民众通过⽹络的教育改进发声仍在增长
2021年,随着互联⽹⼯具普及,借助于⽹络和等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改进的思想得到更好地传播,特别是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改进为宗旨的数量增加,在传播教育思想、明辨教育是⾮、回归教育常识、曝光不当教育⾏为、完善教育政策等⽅⾯中发挥了积极作⽤。2021年社会各⽅⾯关注教育的⽹络信息有所增长,更多的违规补课、校园暴⼒、师德失范事件在第⼀时间源于有图有真相的关注,
⽹友围观引起当地管理部门注意⽽得到解决。
02
2021年中国教育改进不⾜之处
2021年,疫情继续对教育各⽅⾯产⽣影响,与“双减”等措施叠加,教育⾏政主体发出的指令频繁,教师⼯作负担明显加重,在⼀些地⽅执⾏政策“⼀⼑切”的现象还常见,学校与教师的⾃主性下降,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出现新的供求⽭盾,财政经费紧缺与分配不均问题仍很突出,教育改进的空间与机会受到挤压。
(⼀)“双减”引发教师负担加重⾃主性下降等诸多问题
实地调查显⽰,“双减”《意见》实施半年来,义务教育学段⼀线教师在校时间延长1-2⼩时,花费更多时间和精⼒从事备课与教学,主要原因有:由于不同家庭接送孩⼦的时间错位拉长,教师需要早上班,⼜要延时下班,“早七晚六”成为常态,影响了教师休息、备课和业务进修,相应的激励没有到位;需要承担超出原来的学科教学以外⾃⼰⼜不熟悉的课后服务;减少作业需要花费更多时间精选作业;在没有校外培训的情况下要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校教师就要付出⽐此前更多的时间和精⼒,还要⾯对不少学⽣不同需要分层教学,使得教师在时间、精⼒、⼼理承受等⽅⾯都需要付出更多。
学校与教师⾃主性降低,办学⾃主权明由于各地在执⾏政策时存在“⼀⼑切”现象,对学校和教师管理的⾏政⼒度加⼤,使得学校与教师⾃主性降低,办学⾃主权明显削弱,客观上让⼀些教师做了更多⽆效付出,按单位时间计算学校和教师的⼯作效率出现下降。在⼀些地⽅压减作业总量显削弱
和时长却不能减轻学⽣负担与家长的焦虑;“双减”措施未能考虑具体学⽣的学业状况,部分未达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补课需
要也被禁⽌,只能放任其不达标;校外培训⼤⼤减少了,刚性培训需求尚在,培训反倒成为特权仍在进⾏,衍⽣新的公平问题;绝⼤多数学校课后服务资源有限,不能满⾜学⽣多样化需求,实现学⾜学好⽬标,还要求学⽣不能离校;低龄学⽣在校时间过长导致过度疲劳;农村学⽣由于延迟到下午5点半放学已经天⿊,由原来能在天⿊前回家不需要家长接送变为反倒必须家
全国⼤多数地⽅政长接送,增加了家长的负担,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调查显⽰,学校整体教育质量与效能提升效果有限,全国⼤多数地⽅政
《意见》所提出的增加教师编制、提升⽀撑保障能⼒。根据各地实际,由相府的财政状况难以做到增加经费兑现“双减”《意见》所提出的增加教师编制、提升⽀撑保障能⼒
关当事⽅协商更符合具体学校实际的“双减”⽅案应成为改进⽅向。
(⼆)中⼩学体育美育出现滑⼊“赶考”风险
2021年前后,各省市先后提⾼体育、美育在中考与⾼考中的分值,其中某省增加到100分,同时多个省相继降低物理与化学的分值。这些做法引发各地在严禁校外学科类培训活动的情况下⾳体美提分培训“⽕爆”,客观上将⾳体美引向远离其教育⽬标的应试赶考。
当下教育评价整体问题是评价体系落后,停留于低层次的考试阶段,未能升级到测量和分权综合评价阶段,导致对⾳体美的忽视。于是没有评价常识的⼈就认为纳⼊中⾼考,通过量化考核增加分值才能使⾳体美受到重视。在不改进教育评价的情况下实现⾳体美的“双增”只会将这些领域的教育教学推进“赶考”的旋涡;正确的解决问题⽅式是改进整个评价体系,建⽴符合⾳体美特征的评价并融⼊整个综合评价体系,⽽⾮⽤知识类学科考试的⽅式将这些科⽬列⼊考试或增加分值。由于这种做法忽视了⾳
既不能达到强⾝健体、提⾼审美素养与能⼒的⽬标,还必然产⽣⽇益体美考试得分和分数提升的成因有别于知识类学科,既不能达到强⾝健体、提⾼审美素养与能⼒的⽬标,还必然产⽣⽇益严重的公平问题,增加了学⽣新的应试负担,使学⽣对⾳体美活动本⾝的直接兴趣丧失,对他们综合素质长远提升造成难严重的公平问题,增加了学⽣新的应试负担
以愈合的伤害。
(三)教育供给出现区域结构性总量减少和质量下降
2021年8⽉发布的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在全国学校总数和就读学⽣总数微量增长的情况下,出现区域内
⼀是民办教育资源变化:2020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
结构性供给总量减少,质量有所下降的现象。影响因素有:⼀是民办教育资源变化
18.67万所,⽐2019年的19.15万所减少4820所,下降约2.5%;招⽣1730.47万⼈,⽐上年减少43.87万⼈,下降2.47%;在校⽣5564.45万⼈,⽐上年减少52.16万⼈,下降0.93%。显现出近30年来民办学校数量⾸次⼤规模下降。2021年根据局部地区的统计,民办学校减少的数量总体⾼于2020年。⼀些地⽅因幼⼉园关停,出现3-6岁⼉童在住所附近⽆园可上的情况;或原来的幼⼉园开展的活动减少、质量下降家长感到不满意;或出现幼⼉园学位不⾜产⽣的40⼈以上的⼤班额现象。原来在民办中⼩学校就读的学⽣主要是乡村留守⼉童,民办中⼩学停办后这部分学⽣只能回到所在乡村公办学校就读,⽗母明显感到学校质量不满意;于是部分家长⽆奈之下选择在⼴州、深圳等地购房解决孩⼦就读问题,以⾄⼴州各区连发学位预警,部分⽚区公办
⼆是对培训机构的治⼩学学位只能满⾜所在范围内三分之⼆的需求,与相关政策要求的民办学校招⽣不超过5%差距较⼤。⼆是对培训机构的治理使得这部分教育供给80%以上不再存在,其中当然有过量培训,也包含不少优质教育资源因此消失。三是地⽅政府
余教师缺编与经费的巨⼤缺⼝。不少地区民办学财政经费增长补不上当地民办学校退出的缺⼝,仅北京某区就出现2000余教师缺编与经费的巨⼤缺⼝。
校均是⼏年前政府作为优质教育资源引进的,收为公办的学校由于⽇常经费投⼊⽔平降低难以保障原有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得该地总体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其中直接影响显著的是10%左右的当地农村留守⼉童,他们需要从县城以上的民办学校回到乡村漂亮的薄弱学校。各地在政策调整中出现原有教育资产不能发挥效⽤的闲置情况。
2021年5⽉14⽇,新修订的《中华⼈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发布,⾃9⽉1⽇起施⾏,其中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也不得转为民办学校;其他公办学校不得举办或者参与举办营利性民办学校。7⽉8⽇,教育部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公办学校举办或者参与举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的通知》,全⾯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公参民”办学,要求两年内“公参民”的民办学校全部退出。各地发布的相关政策要求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占义务教育学校的⼈数⽐重降⾄5%以下。
(四)青少年抑郁等问题凸显
2021年新春开学不到⼀个⽉,H省就有40余名中⼩学⽣⾃杀。2021年3⽉,中国科学院⼼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显⽰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
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抑郁症成为当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威胁。为加强⼉童青少年⼼理健康⼯作,9⽉7⽇,国家卫⽣健康委印发通知,明确世界精神卫⽣⽇宣教活动的主题为“青春之⼼灵青春之少年”,要求各地关注⼉童青少年⼼理健康⼯作。11⽉9⽇,教育部对政协委员《关于进⼀步落实青少年抑郁症防治措施的提案》的答复中明确将抑郁症筛查纳⼊学⽣健康体检内容,要求建⽴学⽣⼼理档案,评估
现实中的困难有:青少年⾝⼼健康的专业⼈员严重不⾜,难以学⽣⼼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给予重点关注。现实中的困难有:青少年⾝⼼健康的专业⼈员严重不⾜,难以在短期配备到各个学校,要求各校进⾏抑郁症筛查因缺少专业⼈员难以实施,并可能在实施中对疑似对象造成⼆次伤害。
(五)教育均衡验收全部通过,真实均衡尚未实现
截⽌2020年底,全国96.8%的县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验收。2021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对剩余省份94个县实地督导检查,历时9年的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评估认定⼯作画上了句号。调查表明,⼀些县在验收之年对薄弱校有很⼤的投⼊,过后却⼜恢复了原态,各项均衡发展的活动或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停滞,甚⾄由于县财政紧张出现教育经费拨付不下来的情况。均衡发展所不允许的⼤班额现象在⼀些城区优质中⼩学⽐⽐皆是,乡村弱、城镇挤的现象并⽆改观,家长想尽办法为孩⼦择校和报名参加培训就是有⼒证明,与各种调查问卷中很⾼的满意度形成鲜明对⽐。在不少通过验收的县还出现了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的现象
在不少通过验收的县还出现了教育发展极不均衡的现象:⼀⽅⾯是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普遍不⾜,各项设施根本不能满⾜现代教学的需要;另⼀⽅⾯是各地集中教育资源设置⼀些重点学校的观念、机制、体制尚未改变,⼈为拉⼤了城乡之
间、学校之间的差距,造成择校热,县域范围内所有居民满意才是真正的教育均衡。
2021年11⽉,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作的通知》,提出在各省(区、市)创建⼀批率先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县(市、区),经过3到5年的努⼒,探索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有效举措。2017年教育部就印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从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4个⽅⾯设计了32项指标,并于2019年启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作,注重指标和⼈民众满意度双合格。如果不明确保障学⽣平等受教育权,不改变学校管理等级体制,不改变评价机制和监督模式,让所有居民满意的教育均衡可能依然难以实现。
03
2022年中国教育改进期望
2022年,教育改进需要继续围绕以⼈为本,以爱育爱实现⾼质量发展,增强教育当事⼈的⾃觉⾃主性,
减少教育中的平庸,提⾼教育效能,以更⾼的智慧应对各种挑战,竭⼒保障教育经费及时⾜额到位,教育供给保质保量,减轻教师负担,尊重学⽣权利,积极参与并践⾏⼈类教育之约。
广州校外培训机构最新消息(⼀)尊重师⽣⽣命,以爱育爱建设⾼质量教育
2022年,需要反思已经发⽣频度过⾼的各种与师⽣⽣命攸关的事件,这些事件显⽰⼈们正⽣活在⼀个越来越孤独,亲情越来越淡薄的世界。没有⽣命就谈不上教育,爱因为不可度量⽽被忽视,亲情因为没有⽣长空间和时间⽽断绝,⼈与⼈之间由于更看重功利越来越冷漠,教育因为不考评爱⽽只看考分变得凶残。不包含爱的教育,爱得不够或不当的教育显然不是⾼质量教不当的教育质量评价已经使教育背离社会⽣活与⼈性。建设⾼质量教育体系需要每个当事⼈以爱为根基,以爱的相互育。不当的教育质量评价已经使教育背离社会⽣活与⼈性。
激励为常态,在爱的基础上形成⾼质量教育的价值共识,在共建共治共享理想社会中共同成长。未成年⼈⾝边需要充⾜健全的温暖和关爱⽽⾮处处设置筛选、充斥险恶,恢复正常的同少年⽣活就能有效预防并⼤量减少抑郁;尽可能消除校园暴⼒和未成年⼈⾝边的⿊暗;尽可能不要让未成年⼈带着满腹的冤屈与难以承受的负担从容⽽惨烈地离开这个世界;不要让内⼼清洁纯净的未成年⼈因为受到污染⽽⼼怀深仇⼤恨,在未来的某个情境下给社会和⼈类带来巨⼤的灾难;教育需要对师⽣及教育当事⼈织牢⽹络及各种暴⼒防护⽹,不要让内⼼有爱向善者边缘化,给冷酷绝情的暴⼒倾向者占领道德制⾼点创造机会;不要为任何形式的仇恨制造借⼝使得仇恨者还能战胜⼀切。
(⼆)减少“⼀⼑切”,以智慧减少教育的平庸
“⼀⼑切”的现象随着⾏政指令增加和师⽣⾃主性降低⽽在更⼴、更多、更具体的“双减”、防疫、假期托管等⼯作中表露出来,造成教育趋向平庸,⼀些地⽅的⼀些领域还显露出从现代治理向旧式管理退化的迹象,⼀批批热⼼从教的青年才俊⼊职学校和教育机构若⼲年后变得越来越平庸,⼀个个兴趣⼴泛的⼉童经过若⼲年的学校教育后成了被动型⼈格的后进⽣,这样的现象在
现实中已经出现国际竞争⽇趋激烈的世界中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前⼈使⽤“书庸⼦”表明教育可以使⼈智慧,也可使⼈平庸。现实中已经出现的⼤量⾼学历平庸者表明教育客观上已经造成了⼤量的⼈平庸。
使⼈丢失天性中的⾃然智慧⽽变得平庸的教育的特征与机制:⼀是单⼀标准的培训,⽤同⼀模式塑造每⼀个学⽣,长时间限定内容、标准答案式训练,形成标准答案式思维;⼆是灌输挤压⾃然成长,听话⽽不能说话表达内⼼;三是长时间他主不能⾃主,在家为妈宝男、妈宝⼥,在校是美德袋、考分架;四是没有基本的逻辑教育,没有思考的机会,不思考抑制了思维能⼒的发展,⼀些以培养卓越者为名义的教育却不让教育对象过卓越的⽣活,⽣成⾃⼰的志向,终归退化为平庸。不少⼈在孩⼦的⼈⽣起点设计了进⼊智慧殿堂的路径,其结果是将孩⼦折磨成⼀个毫⽆个性、缺乏创新、呆板的平庸者。
每项政策的执⾏需要智慧对待,实事求是。每个⼈都是天⽣有智慧的,后天的卓越在于实现其先天的内在,在于⾃主超越低层
受管理与评价限制,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需要,不断⾃我认知、⾃我反思、⾃我建构、⾃我超越、⾃我实现、⾃我检验。受管理与评价限制,短期内难以彻底消除平庸的教育和教育的平庸,但每个有智慧的⼈都可充分运⽤⾃⼰的智慧减少⾝边教育的平庸,尽可能不参与制造平庸的教育。
(三)优先保障教育经费及时⾜额到位
受经济状况影响,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乏⼒的现象⾃2015年开始出现后⼀直延续,2020年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
GDP4.22%,⾼于2017⾄2019年,显⽰财政性教育经费惯性增长超出GDP增长势头,意味着教育经费增长的外部经济基础变得脆弱。因此,在2022年1⽉召开的全国教育⼯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五个深刻认识和把握”的第⼀条就是“要深刻认识和把握在中华民族伟⼤复兴历史进程中教育的先导地位,下好教育优先发展的先⼿棋”,在2022年的七个⽅⾯⼯作中强调“健全4%落实机制”。在多年中央《政府⼯作报告》中均以“公平”和“质量”为主题词之后,再次提“优先发展”,在政策理念上显⽰各级政府需要
在民间教育投⼊受相关政策影响将会继续缩减的情况下,能不能采取⽐前⼏年更有⼒的措施保障教育经费及时⾜额到位。在民间教育投⼊受相关政策影响将会继续缩减的情况下,能不能确保教育经费总投⼊不出现下滑、确保不出现教师⽋薪、确保实施教育均衡对薄弱学校的投⼊⾜额⽀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四)提⾼效能减轻教师负担
“双减”实质⽬标在与减轻学⽣学业负担,常态下可持续实现这⼀⽬标的前提是真正提⾼教育效能,减轻教师的负
担。以加重教师负担的⽅式减轻学⽣负担在短时间的外部压⼒下可⾏,但不可能持续。让教师有⾃主空间和⾜够时间与精⼒担。
提⾼教育教学的效能,并建⽴专业、⼈性化的评价机制才能从根本上系统性减轻学⽣的学业负担。
⼀定要清醒认识到,中国教师的负担在世界各国属于较重的,教师维护⾃⾝权利的表达渠道⼜不够通畅,在这样的教育中国教师的负担在世界各国属于较重的,教师维护⾃⾝权利的表达渠道⼜不够通畅,在这样的教育管理与评价中,各环节均存在信息表达和传递不充分、不真实的情况,由此产⽣的误判将导致决策失误,⾛向形式主义,对师⽣和整个教育造成⽆法弥补的伤害。因此,需要通过深⼊调查,减少不必要的发⽂,真诚尊重教师和学⽣的教学义,对师⽣和整个教育造成⽆法弥补的伤害。
与学习⾃主权,尊重学校和各类办学主体的办学⾃主权与选择权,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主体作⽤,充分释放教育事业发展⽣机活师⽣真正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有充⾜的⾃主决定和选择权,在此基础上的效能提升和负担减轻才能可持续。⼒,使师⽣真正成为学习和教学的主⼈,有充⾜的⾃主决定和选择权
(五)⾼中教育特⾊多样发展亟待完善体制与机制
2022年全国教育⼯作会议再次重申“加快推动普通⾼中特⾊多样发展”,这是⾃从2010年国家确定普通⾼中特⾊化、多样化发展以来符合国际形势和⼈才战略的⼗分正确的发展⽅向,实施成效却⼀直不如⼈意。在新的⼀年⾥,强化⾼中学校特⾊建设和多样化是当务之急。其关键在于:扭转普通⾼中按照中考分数排位录取,给学⽣呈现各具特⾊的⾼中学校,供学⽣依据兴趣和潜能⾃主选择,⾼中学校内部设置可供学⽣选择的多样课程体现因材施教,实现⼈才层次和类别多样化的追求。
为了实现普通⾼中特⾊化、多样化,关键在于中央、省、市政府直属的⾼中,率先办出特⾊,与所在地区、县域⾼中相
关键在于中央、省、市政府直属的⾼中,率先办出特⾊,与所在地区、县域⾼中相得益彰。打破⾼中招⽣县域界限,为了解决⼈⼝较少的县内⾼中学校少,可供学⽣特⾊类别选择空间⼩,制约了⾼中特⾊
得益彰。
化、多样化发展的优势发挥问题,尝试市(盟、州、地)范围内统⼀招⽣,促进区域内⾼中特⾊化、多样化发展,在⾼中⼊⼝处实现学⽣兴趣选择分流⽽⾮仅仅分数⾼低分层。与此同时,⾼中学段校内课程多元化,⼤⼒提倡开设⼤学先修课程,给各学校特⾊建设留⾜⾃主设置课程余地。
(六)积极参与⼈类教育之约
2021年11⽉10⽇,联合国教科⽂组织向全球发布《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基于全球视⾓,强调教育的公共⽬的,探讨和展望了⾯向未来乃⾄2050年的教育。特别强调要塑造真正和平、公正和可持续的未来,教育本⾝亟须转型,以不同的⽅式思考学习,以及学⽣、教师、知识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论世界局势如何发展,中国教育均应坚持开放,学会从世界看中国,⽽不只是从中国看世界,中国教育同样亟需转型。因此,需要积极应约,依据该报告的精神,切实解决好国内教育的公平、公正、普惠问题,回应关于重新构想“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哪⼉学和何时学”的迫切需求。同时通过教育消除该报告显⽰出的⼈类社会发展当下存在价值分裂与⾏为孤⽴的真正通过教育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我们对话和⾏动的能
隐忧,铸造⼈类持久和平。真正通过教育将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为我们带来新的可能性,增强我们对话和⾏动的能⼒。充分领会教育作为⼀种社会契约的内涵,让更多⼈明确教育的公共⽬的,充分利⽤好这种社会成员间为了共享的利益⽽⼒。
确保每个⼈终⾝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并强化教育作为公共⾏动和共同利益的形式。
合作达成的默⽰协议,确保每个⼈终⾝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
来源 | 本报告主要部分由《改⾰内参·⾼层报告》2022年第6期发表
执笔⼈ | 袁桂林、吴华、储朝晖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