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南粤高考直析
【粤题精讲】
1、(2008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      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    与贼战,斩首数百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  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    又破之,奔于临贺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B项为均为“跟、同”。介词。C项均为“来、用来”。连词。D项均为均为“到”。介词。此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18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
答案:A。
2、(2007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心恚愤而无如何        何前是而今非也
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  以是益疑狐妄
C. 郭具言所苦        其所涂留,似有春秋
D. 不自选择,但决于狐  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A、“而”:但、却,表转折;B、“以”:因为,表原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答案:D。
3、(2006广东)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名师剖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这四个虚词,均在《考试说明》规定必须掌握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之列。而且每个选项均由两句组成,一句出自考试文段,一句来自教材。这是近几年文言虚词考查的最常见的题型。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C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常见,也正是出题者要考我们的内容。如《桃花源记》中有“此人一
一为(之)具言所闻,皆叹惋”。
答案:B。
【粤考趋势】
1.考查词语。《考试大纲》规定考查18个, 2001年起,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为:以(30多次、而(20多次)、乃(20多次)、其(近20次)、之(20多次)、为(10多次)、于(10多次)、因(10多次)、且(10多次)。值得注意的是除《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外,“见”“已”“遂”“及”“会”“无”“相”“更”等常用虚词也偶尔考查。 “以”字用法,有两次单独设题,“之”、“为”各一次单独出题。出题者并不因上一次出现该词而回避对该词的考查。加 的意思
应考方法盘点
(一)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技巧
1.词性分析法
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
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
2. 位置分析法
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
如“乎”:作语气助词,表感叹、疑问或反问,一般位于句尾或句中;作词尾,用在形容词后。作介词时它位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等,用于形容词后,表示比较。
3.温故求新法 
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
4.语境判定法 
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句中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
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等。
5.语法切入法 
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
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6.标志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如:表示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示宾语前置的“之”“是”等。
(二)复习方法
1.重视课内虚词积累。分类记忆理解。如表限定范围副词,有许多:只、止、特、但、徒、惟、仅、直、啻。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表示时间短暂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再如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根据文意可译为:吗、呢、了、啊、吧。
2.记忆特殊用法。对于与现代汉语一致的用法,不必记忆,只记特殊用法。如:“乃”,只记(1)副词,反而、竟然;(2)代词,你的
3.善于比较,区分一词多性。对于“以”,要弄通其作连词、介词、动词的差别。类似的如“其”、“与”、“之”等词语。
4.注意特殊虚词。(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诸(之于,之乎)
、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叵(不可)、尔(而已)。(2)虚词连用,如:“借第令毋斩”中的“借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关键作用的是看最后一词的意义和用法。(3)古是两个单音词,今变为一个双音词;解释时要当两个词来理解。如:“于是”、“所以”“是以”等。
专题突破通练
【专题综练】
(一)
1.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
A.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B.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C.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D.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B. 大王来何操?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D. 徐公何能及君也?        何以战?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不同的一项是(  )
A.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
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儿寒乎?欲食乎?               技盖至此乎?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
C.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5.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D.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6.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示赵弱且怯也。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B.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若属皆且为所虏。
D.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7.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